鄭云子 李振輝 席虎 周傳云
摘 要:人體生物全息療法又名“穴位全息律”,是以生物全息律和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穴位全息律所定的全息穴區,以不同組合經穴和不同組合反射區治療疾病,近年來,足部全息療法盛行,現通過中醫療法探討足全息療法治療的理論依據,望對簡化治療方案、提高病人自主治療效果,以及對腰痛治療新產品提供理論依據與新思路。
關鍵詞:足全息;腰痛;中醫
1 足全息
足全息診療法亦稱足反射區帶診療法,指運用足全息圖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是生物全息診療法的一種。其源始于中國醫學的足底按摩,后于唐代傳至海外,在歐洲演變為“足底反射區帶療法”——以身體與足部建立坐標系,彼此相呼應,轉化為相對應區域,描述了足部各區域與軀體各部位、器官的反射對應關系,充滿有各器官名的足反射區帶就是足部的全息診療圖,臨床已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定位依據。自從足底反射區帶療法傳入我國以后,歷代學者致力于將中醫傳統的足診療法與生物全息診療法相結合,發展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足全息診療法。
足全息對應關系。就人體全身而言,總的對應關系為——頭部區域對應到腳趾區域,胸部區域對應到與腳掌區域的前部,腹部區域對應到腳掌區域的中部,盆腔區域對應到腳跟區域。頭部各器官的對應點全在腳趾上。額竇的對應點在各個腳趾端;眼睛、耳朵以外的頭部器官的對應區域均位于腳拇趾上;頸項的對應點位于腳拇趾根部,左側頭部器官的對應點在右腳;右側頭部器官的對應點在左腳。胸部器官的對應點在腳掌前部,左肺在左腳,右肺在右腳,而心的對應區域在左腳。腹部器官的對應區域在腳掌中部。處于中分線區域的器官在左、右腳都有對應點。而左側腎臟和脾的對應點在左腳,右側腎臟和肝、膽的對應區域在右腳上。
2 原理探討
2.1 從足底按摩探討足全息治療
足底按摩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早在幾千年前就有關于足部按摩的記載,如《黃帝內經-足心篇》有觀趾法,《華佗秘笈》有足心道。漢代以后民間流傳觀腳診病和按摩足底治病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適宜的推拿導引手法對雙足部反射區域進行一定程度刺激,達到加快對應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并通過經絡、體液和神經等生理病理作用下,改善組織器官微環境,增強機體的體質,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簡言之,如果人體的足反射區域出現陽性反應點,通過對這些陽性反應點按摩就會引起疼痛,或察覺到有組織異常情況,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相關臨床依據。足部按摩亦是同一原理,通過按摩發現壓痛的陽性反應點,然后于相關的足部經絡施加一定量刺激疏導,使氣血運行,對應區域臟器得以調理,人體功能得以恢復正常。這一理論觀點是對足全息療法的基礎支持,也是對足部反射區治療法效果的肯定方向。
2.2 從針灸學原理探討足全息治療
針灸學是祖國醫學特色學科之一,其對該理論的原理有較為全面的論述。人體足部有六對經脈(膀胱、膽、胃、脾、腎、肝經)循行,穴位分布廣泛且可聯絡聯絡全身經脈以治療疾患,如公孫穴主治沖脈、陰維脈疾病,合內關穴可以用于胃、心、胸疾患的診治;申脈主治督脈、陽矯脈疾病,合后溪穴用于治療目內眥、頸項、耳肩、小腸、膀胱等疾患的診療;照海穴主治任脈、陰驕脈疾病,合列缺穴用于肺系、咽喉、胸膈等疾患的診治;臨泣穴主治帶脈、陽維脈疾病,合外關穴用于目銳眥、耳后、頰、頸、肩等疾患的診治。六對經絡使足部與人體上下、內外、五臟六腑,肌膚毛骨相聯通。由此可知人體全身各臟器的病變可反射到足部相應區域點,臨床表現為壓痛或其他生物學特性變化,使足部診療成為診治全身疾病的入手點之一。同時在臨床治療中,針刺足部相關經絡與穴位亦是主要療法之一。
3 腰痛的“足部治療”
腰痛,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稱作“痹癥”、“腎著”,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及后背腰骶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一直被WHO列入適合針刺療法的43種疾病之一。統計顯示,約80%[1]的成年人有過腰痛的經歷。腰痛可見于許多疾病,如腎臟病、腰部風濕痛、腰肌損傷、脊柱或脊髓病變、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局部外傷以及許多內科疾病如結核、高血壓等均可引起腰痛[2]。
3.1 病因病機
中醫有關腰痛的認知,歷代醫家均有總結。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3]中有總結性的闡述:“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腎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金匱翼》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立舉重得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其脈澀,日輕夜重者是也?!蓖ㄟ^以上論述分析可知,痹癥發生病機以腎、肝、脾三臟虧虛為主,同時又兼有外感風寒濕邪或瘀血等。故而現代中醫將腰痛劃分為:寒濕、濕熱、淤血、腎虛腰痛。
3.2 治療
臨床中對于腰痛分為內服與外治。內服方中,補肝腎、祛風濕、止痹痛為治療大法,代表方為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獨活桑寄生湯的化裁,臨床對此方有大量臨癥治療數據,分析發現可以證明其的療效[4][5]。有學者使用加味身痛逐瘀湯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上百例,并取得滿意療效[6][7]。外治中針灸則為臨床最普遍的治療方式。針灸操作簡單、效果明顯,臨床研究者系統整理了近10年間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配穴規律,其主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配穴位少陽膽經,及阿是穴等經絡俞穴治療,并取得良好治療效果[8]。
針灸對于腰痛的分型診治也有針對性。如選取膈俞、髀關、居髎等穴位既能養血又能活血、祛風濕,入手治療本組40例血虛風濕瘀滯型老年性腰痛[9];此外還有急性腰扭傷[10][11]、肝腎虧虛腰痛[12]、寒濕腰痛[13]等特色的治療。除針灸療法外,臨床還有外敷療法作為輔助治療。此外有研究運用中藥足浴熏洗配合推拿導引療法治療KOA,通過數據整理,得出結論,中藥足浴熏洗聯合推拿治療KOA可以改善膝關節功能,為足療遠治效果提供了臨床證明。[14]并且通過資料可以得到結論:此種外治療法具有良好的療效,并且有望進行更深層次的實驗。
參考文獻:
[1]曹盼舉,于海洋,張曉剛.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醫病因病機及其治療思考[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8.11(30):1999-2000.
[2]梁飛凡,陳威燁,陳博.針灸治療下腰痛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骨傷,2016.5(29):499-500.
[3]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5.
[4]喬根寶,許理忠,鄔學群.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2例[J].江蘇中醫藥,2004,25(8):28-29.
[5]楊衛華.獨活寄生湯治療肝腎虧虛腰椎間盤突出癥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7,31(10):27-29.
[6]于繼洋,等.加味身痛逐瘀湯為主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3.
[7]修忠標,孽美煌.鉤針結合地龍湯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155例臨床觀察.福建中醫藥大學字報,2014,24(6):7-9.
[8]李具寶,熊啟良,屈尚可,等.近10年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選穴規律的探討[J].中國針灸,2013,33(7):668-672.
[9]韓思文,程立紅.針灸治療血虛風濕瘀滯型老年性腰痛40例.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28(2):55-56.
[10]屈瑞,張其云,夏克春.后溪透合谷治療急性腰扭傷36例.黑龍江中醫藥,2013,42(5):58[22]3.
[11]時高波,白慧.平衡針配以動氣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研究.中醫學報,2015,30(5):759-760.
[12]申瑞玉,牛文民,陳小剛,等.針灸配合中藥內服治療肝腎虧虛型腰瘸臨床研究.現代中醫藥,2016,36(2):48-50.
[13]范茂春,陳鵬典,江翠.火針配合常規電針療法治療寒濕腰痛32例.中醫研究,2013,26(2):55-56.
[14]趙國正.中藥足浴熏洗配合推拿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9,1(35):15.
基金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9087)——腰痛足療貼研制與開發
作者簡介:鄭云子(1999-),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中醫學(新安醫學方向)。
*通訊作者:周傳云(1965-),女,漢族,醫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針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