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在我國由經濟大國轉向經濟強國的發展背景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助于促進在科技方面的協同創新,以及在產業方面的協同創新。在促進產業發展的路徑中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是較有效和快速的方式,在我國區域產業協同創造期間必須將政策落到實處,貫徹實施適合投資的創新項目,并在區域之間進行聯動,使其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主流形式和重要載體。在進行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過程中要注重項目的選擇、具體方案的實施以及內容成果的復盤,由此才能更好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在我國的蓬勃發展,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評價研究
引言:
創新驅動發展與區域聯動戰略是中國在經濟轉型時期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重要途徑,自實施該戰略以來各區域產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區域之間產品競爭和體系的同質化嚴重,政策和進入稅收等方面都不統一等一系列原因,導致這些區域內的創新力量各成體系,沒有辦法達到協同高效發展,創新速度也較慢,影響整個發展進程。因此,在未來實行區域高新產業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完善與補充,從而更好地推進協同創新發展,促進區域內新技術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的轉型關鍵時期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
一、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因素
在對企業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協同發展進行評價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影響其協同創新的因素分為哪些方面。總體而言,在我國目前的技術產業發展中有以下三個方面影響創新的程度及效果,首先是創新資源基礎能力,也就是一個區域要想進行高新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條件包括人力資源狀況,以及共同創新的歷史基礎、經費支出等都會影響最終創新的結果。因此,在評價過程中首先應對技術能力進行考慮。其次是該區域的創新投入產出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主要通過投入創造知識,并將此知識轉化為產品或工藝品后應用到實踐中進行盈利。因此,創新投入主要指的是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產出指的是發明專利新產品銷售帶來的收入等。最后是該區域的創新環境支撐能力,包括法律政策的支持、市場需求的缺口、創新文化等軟件條件等,這些都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區協同能力創新發展的因素之一[1]。在評價產業聯動發展狀況時必須根據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應根據該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獨有的特點進行考濾。各地都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此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正確科學合理的考量其發展影響因素,并對其發展成果進行評價。
二、在進行評價時要正確確定指標的選取方法
對于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協同發展的評價過程中需要具體指標的參與,在選取指標時要注意對產業協同創新區域協同創新和項目相關選擇的具體文獻進行深入分析。選取部分指標整理,形成一個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發展項目的初建指標體系[2]。為增加此初建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應進行相應的專家咨詢,對直接責任人員或政府工作監管人員進行咨詢,從而對該體系進行完善與補充。最后還是要通過檢驗指標體系的有效性,最終整理出一個最合理的評價體系,并按照此體系對該區域內高新技術發展創新協同能力進行量化,根據量化的數字結果進行整體評價。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相關研究和評價人員應注意指標來源的有效性,選取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在此過程中出現數據造假或重復使用等情況,這些都會影響在評價研究過程中最終結果的說服力。
三、在區域高新產業創新項目中建立正確的評價模型
在評價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注重對已知信息把握不充分和評價語言不確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進行排除,使評價的方法和模型保證相應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包括該模型能針對定性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并得出一個合理的評價結果[3]。同時,該模型的確定能充分表達定型概念中間空白,達到動態的指標體系標準。在此基礎上展示評價指標的層次結構關系,對于模糊的語言和不確定的信息有一定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評價出來的結果最科學合理有效的反映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真實情況。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由于評價的指標內容難以量化,專家認識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評價的結果,因此引入云模型的方法更加適合現代發展下的評價模式。云模型的評價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不確定、評價語言的信息模糊與丟失的問題,并盡量揭示專家的本意,具有比較大的客觀性。在現代的評價體系持續下各部門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并結合當地實際構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模型[4]。當然也可以進行相互的交流與經驗借鑒,從而選取最佳模型并應用到本區域的高新技術創新協同發展評價活動中。
四、結束語
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創業協同發展有相當大的提升與進步,但是在中國實際的評價操作中對于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系統和指標的選取方法還是較為缺乏。通常都是根據國家的政策或文件或直接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這種方式針對性不強、方法不規范,非常容易出現評審不公平的情況。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各地部門應注意建立一套詳細的評價標準和完善的評價體系,讓區域內協調發展的發展過程能在一個完整規范的保障下進行,達到促進產業升級調整,滿足國家需求[5]。用正確的評價方式體現出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由此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吸取經驗,促進我國產業轉型,使我國在關鍵改革時期能夠平穩度過,促進高新行業在我國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中,張松.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安徽合蕪蚌新區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8-42.
[2] ?頊玉卿,邢秀青.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8):50-52.
[3] ?袁旭梅,張旭,王亞娜.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與分類[J].中國科技論壇,2018(9):13-21.
[4] ?張淑蓮,胡丹,etal.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40(6):107-112.
[5] ?王理,廖祖君,李后強. 區域協調視角下產業創新系統評價研究——以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為例[J]. 中國西部,2018.
(作者單位: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