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畫是指在巖穴、石崖壁面和獨立巖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的總稱。它是人類最早的文獻。巖畫不僅涉及原始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生活,同時,巖畫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對鞍山地區巖畫的研究有利于對本地區人類歷史、社會、宗教、藝術的全面認識,在傳播學教學中對本地區的藝術樣式進行應用訓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巖畫;文化;研究;傳播;教學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后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人類的精神產品,通過藝術語言來打動人心。
一、鞍山巖畫研究的學術背景:
巖畫作為學術研究對象是從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的。1879年,西班牙發現了阿爾塔米拉洞窟,出版了專著《桑坦德省一些史前遺跡的簡要述評》,確定這些巖畫為舊石器時代遺留物。[1]之后隨著法國幾個洞窟的發現,巖畫研究開始逐步深入。之后,歐洲各殖民地及美洲、亞洲等地相繼發現巖畫,一直封閉于世的“藝術作品”很快成為史前藝術、史前史、考古學和人類學等眾多領域關注對象。
將巖畫研究進行簡單區分,可以分為考古和藝術考察兩種。國際上藝術考察性質的巖畫研究以北美和澳大利亞為主,是人類學家對當地土著民族進行調查時的副產品,研究方法和理論也靠近人類學套路。學者們把當地土著人的巖畫作品歸到藝術人類學范疇,重點從藝術角度對巖畫進行考察和研究。
我國最早關于巖畫的記錄是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典文獻《韓非子》中,其中記載了中原地區巖畫。之后公元6 世紀初的北魏時期,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錄的巖畫點達20 多處,涉及到我國甘肅、山西、湖北等黃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并對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與巖畫之間的關系加以考證論述。[2]在以后的1000 多年中,巖畫也有不少發現,但一直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近代真正有記載的研究工作,是1915年黃仲琴對福建華安汰溪仙字潭巖刻的調查及其發表的《汰溪古文》,至今已有百年。建國以后60年代開始我國對巖畫進行零星的記錄,真正地巖畫研究還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從文獻上看,最多的文章索引是考古發現報告,基本上是新發現巖畫資料的公布,很少的文化分析類型的文章,巖畫專著也不多見。90年代開始一些著作面世,如《中國巖畫藝術圖式》(寧克平)、《中國巖畫發現史》(陳兆復)、《巖石上的歷史圖卷-中國巖畫》《中國巖畫圖案》(蓋山林)等。2013年6月中國巖畫學會成立,2016年7月《中國巖畫》(中英文)期刊在京創刊,我國巖畫研究雖然有了較大進步,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鞍山地區最早發現石窩即“凹穴巖畫”是1954年,截至2014年共發現17個巖畫地點,103處巖畫,都是凹穴巖畫。鞍山地區巖畫以刻制為主包括磨制、敲鑿與線刻,制作時間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最晚的在元代左右。[3]目前的研究狀態主要是建國以來的3次全國文物普查,由鞍山市博物館進行發現和整理,研究形式主要是登記、拍照和填寫調查檔案,在2015年集結調查內容出版了《鞍山巖畫》一書。但是由于此項工作一直由考古部門進行,所以研究方向主要市考古學和人類學,對于歷史文化脈絡方面的研究基本屬于空白狀態。
二、鞍山巖畫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巖畫是一個全球性的文化現象,目前世界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已發現巖畫。它以圖像或符號形式展示了早期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現了早期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的歷史軌跡,訴說了人類從哪里來的歷史之謎,從側面體現了人類早期抽象、綜合和想象的才能。它是史前沒有文字時代人類和某些沒有文字的部落或者族群主要的交流形式,是那個時期某個特定范圍內人們生產、生活、思想以及表達藝術的形式。它的存在為現代人認識早期人類精神生活和文化樣式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藝術史家和藝術家基本上是通過巖畫對人類早期藝術進行了解。
巖畫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人類數萬年前遺留下來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圖像。巖畫極大地發展了人類利用圖形來把握和表達世界的能力,也以一系列圖形建立了人類對這個世界進行表述的一個又一個文化系統。巖畫圖像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中具有特定意義,它是表述人類意識性和精神性存在的最早文明。巖畫既反映物質意識也反映精神意識,圖像是最早的文化載體,巖畫是人類文化的根。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審美文化習慣是逐步養成的,而最初的習慣一旦養成,它會像人的皮膚一樣,長久地保持下來,滲透到人們精神的各個領域。巖畫是人類最早的“文獻”,鞍山地區擁有大量的巖畫文化遺產,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分類出鞍山地區巖畫藝術特點、藝術風格和文化屬性及精神內涵和藝術源流,且獨立于考古學,具有劃時代意義,同時對提升鞍山的歷史文化內涵,增加文化多樣性,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當前的中國巖畫藝術研究中,以圖像感悟為主,而且經常集中于對幾幅圖像的對比研究,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從三方面入手。第一、結合目前學術背景,論證鞍山地區巖畫藝術美學研究的合理性。第二、在圖像感悟輔助上,盡可能加強對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巖畫圖像的條分縷析,更深入地研究與透析圖像規律,并從中挖掘遠古人類的審美意思。第三、注重巖畫圖像的源流分析,研究它與本地域的藝術語言統一,以及對本地域以后的圖像或藝術創作產生了哪些影響。
四、傳播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本課題的理論研究基于文化自信對國家、地區的重要性,通過對鞍山地區巖畫圖像進行分類整理,并對其與本地區其它藝術形式的歷史、文化類型及審美特征的關聯度進行梳理與研究,不僅拓展了鞍山地區的文化內涵,也為遼河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論研究課題。實踐研究方面,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文脈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傳播學課程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承實踐,在課程中通過主題設定,課程先期對鞍山巖畫進行比較研究,以我國東部巖畫系統的凹穴、抽象符號為研究母體,收集和分析鞍山巖畫的形制特征和審美追求,課程中期結合傳播學的理論知識和視覺傳達相關的傳播課程實踐,采用平面設計、短片拍攝、動畫制作、媒體平臺應用等方式進行實踐應用,使文化研究與文化傳承做到無縫結合。
結語:
巖畫是為數不多的表現原始人審美意趣的現存藝術之一。鞍山地區巖畫在構圖要素、成像特征上與史前其他藝術,及日后的繪畫相對照、相印證,標志著本地區原始先民獨特的審美風味,顯示了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巖畫是鞍山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對鞍山巖畫的研究從藝術美學的獨特視角入手,拓展了考古文物部門對的巖畫研究以描述、介紹為主的范疇,完善了對鞍山地區人類歷史、社會、宗教、藝術的全方位認識,同時結合傳播學課程的優勢進行實踐應用,為鞍山地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 ?楊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26日第284期
[2] ?許成《賀蘭山巖畫的發現保護及學術地位》《寧夏社會科學》2000年
[3] ?顧玉順編著《鞍山巖畫》 沈陽出版社 ?2015年9月版
作者簡介:任碩,女,1981年11月出生,漢,遼寧遼陽,遼寧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教師,現主要從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美術創作、文化遺產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用于《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as20193062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