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樂派的作品在歷史長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俄羅斯的“強力集團”更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杜姆卡》是“強力集團”領軍人物巴拉基列夫的代表作之一,《杜姆卡》中所表達的深切的愛國情懷和渴望構建獨立自由社會的意愿發人深思,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關鍵詞:杜姆卡;巴拉基列夫;音樂風格;演奏技巧
“Dumka”在俄語原意為“思考”和“沉思”。20世紀的俄國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變革就意味著新舊勢力的對抗,而對抗就一定有勝敗。當時的俄羅斯音樂家們心系國家和民族,試圖用作品的悲劇性來喚醒民眾,讓民眾感同身受,獲得一種警醒的效果。他的悲劇性表現形態主要是一種十分執著的精神和力量,在付出了全部努力之后仍然遭受到失敗,并用這種失敗的結局體現出一種社會沖突力量的本質。在失敗過后,并沒有放棄,而是進行不斷的嘗試,保持希望,保持憧憬,巴拉基列夫用該首作品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希望喚醒人民心中的愛國情,警醒人民群眾。
一、《杜姆卡》的音樂分析
1.力度與音色
全曲力度范圍在ppp-f之間,沒有很強的力度標記,整首作品偏弱,力度上也體現了該首作品的憂郁哀傷的氣氛,只有在華彩過后的探尋處才用到了f以及mf,筆者認為這里的力度變化展現了巴拉基列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現在生活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探尋。
音色柔和,沒有較為尖銳的音響效果,整首作品在平淡中進行,但卻并不平淡。
2.旋律
旋律在左右手不斷交替,并不是單一的右手擔任主旋律的鋼琴作品,前半段作品由右手擔任旋律聲部,華彩段由左手擔任旋律聲部,到后面由右手和左手輪流構成旋律聲部,突出了聲部的對比,在旋律上形成一種對抗,達到升華。
整首作品旋律流暢清晰,進行緩慢,在憂郁中帶有絲絲靈巧,仿佛都在訴說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的想法,在悲傷的氛圍中加入輕巧的旋律又好像在訴說著對生活的希望,對目標的追尋。
3.節奏
該作品為四二拍,在整首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切分節奏以及三連音節奏,并不是規整的節奏型居多的作品,還加入了很多rit、a tempo,諸如此類的表情符號,為整首作品情感的營造起到了關鍵作用,全曲速度為allegretto,速度不是特別的快,個性化處理也較為豐富,速度為全曲的風格營造奠定了基調,能讓欣賞者在還未聆聽本首作品時,就對風格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杜姆卡》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旋律的演奏技巧
在旋律的演奏中,需要注意主旋律的突出,該首作品并不是主旋律一直在一只手的作品,該作品的主旋律在左右手之間不斷的交織進行,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能很好的并且非常自然的控制左右手的力量,在整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右手快速的顫音,演奏者需做到每個音都能清晰的反映出來,左手切分音型的長音需要突出,并且引子部分不斷帶有漸強減弱的標記,這都需要演奏者進行細細的思考以及不斷的練習。
第二段的對抗以及右手5指的控制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多出現八度、三度、六度的連續進行,整段右手的5指所在的高音聲部是整段的旋律部分,左手用到切分音型與右手形成沖突,使右手的旋律更加的飽滿,更加富有韻律,而5指天生較弱,需要多進行5指的單獨訓練,從而達到穩定的控制旋律部分的音色。
需要強調的是第三段整首樂曲的華彩部分,也就是快速跑動的三連音部分,演奏者在這里不能一味的注意三連音的流暢跑動,更需要注意的是左手的主旋律進行,這里的控制相對較難,應單獨進行右手控制的練習,需要運用到耳朵去聆聽兩只手的力量對比以及旋律是否突出、是否清晰流暢。
第四段力度變化較為明顯,從pp過渡到了mf以及f,這時需注意演奏時力度不可過強,應以清晰、靈巧的音響效果為主,強音的突出不可過于突兀,多采用斜觸鍵的方式去強調又不失柔和。該段的主題在左右手之間交替進行,左右手需靈活的處理聲部之間的對比,使旋律更加的突出,更加明朗。
第五段也以快速的三連音為主,三連音的音響效果不可以太過尖銳,要以柔和的音色進行,左右手三連音的同時進行,以輕巧為主,對抗不要過于突出,左右手應稍微和諧一點,以ppp結尾,一定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跳音也不能停留過短,最后的收尾運用身體的力量向前推進,使聲音更加的柔和。
(二)音色與觸鍵的演奏技巧
音色方面不要太過尖銳,一定要注意本首作品情緒的基調是悲傷憂愁的,音響效果應以柔和的,較為平淡的為主,觸鍵多采用指腹觸鍵,大量運用到手腕進行觸鍵之前的緩沖以構成柔和的音響效果,旋律聲部的音需要突出,但也不能直接尖銳的突出,應多采用“翻書”一樣的高抬指彈法去勾勒出需要突出的音,使其能完美突出卻又不會顯得突兀,突出的音視情況還可使用rubato的彈法,節奏的少許改變,也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連音的快速跑動的部分,手指觸鍵位置需要稍稍靠后一點,不能過于靠前,這樣既能使每個音清晰的演奏又能保證流暢的柔和的進行,還可以完美的突出左手的聲部,使兩個聲部和諧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到第四段,力度發生變化時,觸鍵位置和音色也應隨之發生改變,筆者認為第四段整體風格較為明亮,沒有之前的濃郁的哀傷的氛圍,這里觸鍵位置應由后轉前,運用指尖去觸鍵,勾勒出明亮的旋律音色,凸顯出該段的仿佛看到了希望的音響效果。
到末段,又是三連音的流暢的進行,這一次三連音的進行不是單獨的右手進行,而是左右手的一起連續推進,不能太過尖銳,這里需要使雙手的旋律融合,形成對抗,并且富有輕巧的音響效果,演奏者應仔細的去聆聽。結尾是琶音下行并以跳音收尾,輕快且富有彈性,最后以和弦結尾,進行推進,一切恢復平靜,仿佛作者正在獨自仰望夜空,感受夜晚的寂靜與美好。
(三)踏板的運用
魯賓斯坦說過一句名言:“踏板是鋼琴的靈魂”,正確的、恰當的使用踏板,對音樂內涵的表達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使音樂更加充滿活力、富有生氣、更光彩、更感人。失敗的踏板會歪曲音樂,甚至產生畫蛇添足的后果。另外,踏板并不是用來使聲音減弱或是延長聲音的,他是重要作用是改變音色。在本首作品運用到了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該作品的踏板不宜踩得過深,應主要采用半踏板的踩法,使聲音清晰且飽滿。延音踏板應按照和聲的變化進行收放,最開始的左手單獨的切分節奏應采用音后踏板,在第一拍的后半拍進入,將中音區的音色進行潤色。弱音踏板的踩法在曲譜中有明顯的標記,弱音踏板的第一次進入出現在華彩段,筆者認為,弱音也不能一踩到底,需要做一些變化,在該華彩段,筆者采用的方法是:先將弱音踩到底,右腳的延音踏板只給四分之一,而后在情緒推進時,逐漸將弱音踏板向上抬,將延音踏板向下踩,需注意右腳延音踏板不可踩得過深,控制在四分之三到四分之一中即可,形成一個左下右上—右下左上的變化,從而將本段的旋律性以及音色、強弱的對比做到最佳。
對于我們鋼琴演奏者來說,精確的表達一個作品的內涵和作曲家的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加強個人的演奏技巧,還需要多研究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踏板的不同運用。
參考文獻:
[1] ?王毓昀.巴拉基列夫鋼琴曲《云雀》的音樂特征分析和演奏啟示[J].黃河之聲.2019,(14):57.
[2] ?劉瑩.俄羅斯文化中的圣愚——巴拉基列夫[J].藝術評鑒.2016,(09):19-21.
作者簡介:陳小甜子,1997年8月出生,女,四川省射洪人,南充市順慶區西華師范大學,鍵盤樂器演奏專業,碩士。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