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傳生,馮佳,劉曉琴,龔江,譚家萬,金銀環,夏生瑜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重慶 404100)
過敏性鼻炎亦稱變應性鼻炎(AR),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引起的一種過敏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鼻癢、經常打噴嚏等。本病中醫學稱之為鼻鼽,多為感受風、寒邪氣而發病。環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造成本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遷延難愈、并易復發,且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明顯上升趨勢[1]。
小兒過敏性鼻炎由于小兒體質的特殊性,讓其成為臨床上常見、多發、難治的小兒疾病之一,反復發作可引起小兒鼻竇炎、咽炎、哮喘等疾病[2],部分患兒還可出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生長發育遲緩等,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及成長。
目前西醫對AR的治療無穩定、有效的方法,且口服西藥復發率較高,而中醫治療AR方法較多,如口服中藥、推拿、針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等,但這些方法或是治療時間長、或是會帶來一定疼痛,不易于患兒及家長接受,導致患兒依從性較差,加重病情。本研究旨在追求一種集“創傷少、操作簡便、患兒依從性好”,且費用低、療效好等優點的治療方法。本課題組應用“改良的三伏天灸藥方”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3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均來源于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2017年門診的過敏性鼻炎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兒分為天灸組40例、西藥組40例和貼敷組40例。研究期間根據剔除標準及脫落標準,實際統計病例數為100例,即天灸組34例、西藥組32和貼敷組34例。
天灸組中男患兒20例,女患兒14例;年齡(8.24±3.525)歲;病程(3.15±2.20)年。西藥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11例;年齡(8.38±3.40)歲;病程(3.44±2.37)年。貼敷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13例;年齡(7.88±3.36)歲;病程(2.97±2.10)年。各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編寫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版)制定[3]。1)臨床癥狀: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等癥狀出現2項及以上,每天癥狀持續或累計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2)體征:常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可酌情行鼻內鏡和鼻竇CT等檢查;3)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檢測結果與臨床表現相符即可確診。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中“鼻鼽”的診斷依據制定。
1)本病以陣發性鼻癢,連續噴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為主要癥狀。伴有失嗅、眼癢、咽喉癢等癥。2)起病迅速。癥狀一般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間歇期無噴嚏及鼻塞。可并發蕁麻疹、哮喘等病。3)常因接觸花粉、煙塵、化學氣體等致敏物質而發病,有時環境溫度變化亦可誘發。4) 鼻腔檢查黏膜多為蒼白,少數充血,鼻甲腫脹。發作時有較多清稀分泌物。
分型:1) 肺虛感寒:常因感受風冷異氣發病,惡風寒,面白,氣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脈浮。2) 脾氣虛弱:鼻癢而噴嚏連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紅。舌淡,苔白,脈細弱。3) 腎陽虧虛:鼻癢,鼻塞,噴嚏較多,遇風冷則易發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腫。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類與分度標準[4]:根據癥狀持續時間分為間歇性變應性鼻炎和持續性變應性鼻炎。間歇性:癥狀小于4天/周或小于連續4周;持續性:癥狀大于等于4天/周且連續4周。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及是否影響生活質量分為輕度和中-重度。輕度:癥狀較輕,對生活質量尚未產生影響;中-重度:癥狀明顯或嚴重,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兒;2)據中醫分型診斷為肺虛感寒的患兒;3)據癥狀持續時間診斷屬于間歇性的患兒;4)性別不限,年齡3~15歲;5)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項研究者。
1)合并其他鼻部疾病的患兒;2)嚴重過敏體質的患兒;4)年齡3歲以下和15歲以上者;5)身體虛弱、貧血、發熱,合并有嚴重先天性疾病等,以及智力、心理、精神異常的患兒;6)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兒。
1)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入者;2)納入后,受試者依從性差,未能按設計方案完成試驗者,或有明顯的干預因素影響療效判定或安全性判定者;3)試驗期間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完成整個臨床試驗方案者;4)試驗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者;5)試驗期間病情惡化,有可能發生危險而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患者。
2.1.1 天灸組
應用改良藥方貼敷治療。藥方組成:白芥子、細辛、荊芥。取穴:大椎穴和雙側風門穴、肺俞穴。用物準備:改良藥方、冰片、溫水、防過敏3M醫用膠布。操作:按10∶1的比例將藥粉與冰片用溫水調成糊狀,做成1.0 cm×1.0 cm的藥塊,取防過敏3M醫用膠布5 cm將藥塊放在膠布中央水平位貼于所取穴位上,再垂直位貼一段同樣長度的膠布形成“十”字形貼敷。每次貼敷時間為1 h。
2.1.2 西藥組
口服酮替芬結合普通藥方貼敷治療。
2.1.2.1 口服酮替芬治療
3~7歲患兒,每次5 mg,每天2次;7~15歲患兒,每次10 mg,每天2次。
2.1.2.2 普通藥方貼敷治療
藥方參考數據檢索制定[5]: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肉桂、黃芪、桂枝、防風和白芷。取穴:大椎穴和雙側風門穴、肺俞穴。用物準備:普通藥方、冰片、溫水、防過敏3M醫用膠布。操作:按10∶1的比例將藥粉與冰片用溫水調成糊狀,做成1.0 cm×1.0 cm的藥塊,取防過敏3M醫用膠布5 cm將藥塊放在膠布中央水平位貼于所取穴位上,再垂直位貼一段同樣長度的膠布形成“十”字形貼敷。每次貼敷時間為1 h。
2.1.3 貼敷組
應用普通藥方貼敷治療。操作同“2.1.2.2”。
2.1.4 貼敷時間
2017年三伏天灸日期,即伏前灸2017年7月2日,初伏灸2017年7月12日,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加強灸2017年8月1日,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2.2.1 癥狀、體征評分
對3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評分情況進行統計比較,具體見表1和表2。

表1 癥狀評分表
注:噴嚏為一次連續噴嚏個數;流涕為每日擤鼻個數。

表2 體征評分表
2.2.2 病情自我評估和血清IgE情況
患兒采用VAS量表評定自我病情,總分為10分,其中0~3分為輕工,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同時測定治療前后血清IgE情況。
參照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的《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6]進行制定,根據癥狀和體征記分評定療效。積分改變≥65%為顯效;65%>積分改變≥25%為有效;積分改變<25%為無效。


天灸組病例經過5次三伏天灸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18%,西藥組總有效率為71.88%,貼敷組總有效率為38.24%,療效情況為天灸組>西藥組>貼敷組,療效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各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貼敷組比較,*P<0.01;與西藥組比較,#P<0.01。
天灸組、西藥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貼敷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表明三組治療方法對過敏性鼻炎患兒都有一定的療效;且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總分比較天灸組療效優于西藥組及貼敷組,而西藥組療效優于貼敷組。
治療后癥狀評分方面比較,天灸組>西藥組>貼敷組(P<0.01,P<0.05);體征評分方面比較,天灸組優于貼敷組(P<0.05);結果表明療效上癥狀改變較快,體征改變較慢。見表4。

表4 各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
注:與貼敷組比較,*P<0.05,**P<0.01;與西藥組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P<0.05。
天灸組患兒經天灸治療后自我評分優于西藥組及貼敷組,而西藥組患兒自我評分優于貼敷組,側面反映天灸組的治療方法及療效可令患兒及家長依從性更好,患兒VAS評分與癥狀改善可有一定相關性,需進一步分析。見表5。

表5 各組患兒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注:與貼敷組比較,*P<0.05,**P<0.01;與西藥組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P<0.05。
天灸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而西藥組及貼敷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天灸組與貼敷組治療后比較,P<0.05。見表6。

表6 各組患兒治療結束后血清IgE量與治療前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貼敷組比較,*P<0.05。
過敏性鼻炎(變應性鼻炎)是由于機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治療上應避免接觸變應原,采用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及外科治療,但這些方法的操作性不夠強,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應。中醫學認為,此病與感受風、寒邪氣及小兒先天稟賦較差,肺、脾、腎三臟相關,病程較長,甚至易并發他證,但針刺、艾灸及口服中藥等試患兒不易接受,且相關治療過于繁瑣、耗時,諸多因素使患兒病情遷延難愈[7]。
小兒體質特殊,病情進展較快,此方面研究數目眾多[8],但操作起來不夠簡便、省時、省力。三伏天灸的“冬病夏治”理念,天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原理及療效肯定[9],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且操作時間短、簡便快捷、安全性高,故本研究提出改良藥方及調配方法、精簡并固定穴位、加強天灸及日常護理,以提高患兒依從性從而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
藥物選擇方面,小兒屬純陽之體,麝香過于辛燥,故選用清涼冰片,佐以溫水調敷,減弱寒涼特性,取冰片的開竅通絡功效,亦可減輕天灸發泡的情況。姜汁雖有辛溫解表的功效,但對皮膚易有刺激,小兒皮膚嬌嫩,皮膚刺激后易留下色素沉著影響美觀甚至帶來其他不良影響,故選用溫水而舍姜汁。白芥子、細辛為天灸常用藥物,但本研究選擇荊芥入方,原因有三,首先荊芥為辛溫祛風解表藥物,歸肺、肝經,可治療肺系疾病;其次荊芥能透疹止癢,外用調敷可祛風散寒,還可解除白芥子對皮膚刺激產生的癢痛等感覺;再者,研究表明,荊芥有解熱鎮痛、抗炎止咳、抑菌及調節免疫的功效。另小兒處于生長階段,藥物只需精簡、藥力專一,即可快速疏通經絡、抵御病邪、調整臟腑、恢復健康。
穴位選擇方面,大椎穴屬督脈之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有溫陽通絡、解表散寒的功效,研究表明[10],大椎穴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改善患兒血清檢測結果;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之穴,是足太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是祛風散寒的要穴;肺俞穴亦屬足太陽膀胱經之穴,為背俞穴,具有調節中醫肺臟的作用,小兒肺屬嬌臟,易感受風寒等邪氣,本病治療上宜解表散寒、通絡補肺,選穴簡練,可減少每次穴位不定帶來的功效分散影響,可提高即時療效;操作簡單,功效聚集,直達病所。
本研究結果表明,改良三伏天灸藥方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明顯,較口服西藥及普通藥方治療患兒的療效更優,且即時療效快,可增強患兒及家長治愈疾病的信心,從而解決研究中出現的患兒依從性差等問題。總之,改良三伏天灸藥方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在用藥、操作及療效等方面,具有簡便性、安全性、依從性、高效性等優越性,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