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雪 楊 忠
(南京大學 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3)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推動了經濟的快速提升,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分享經濟應運而生[1]。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和支持發展分享經濟,表明分享經濟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中國分享經濟發展迅猛,對刺激經濟發展、促進創新進而擴大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什么是分享經濟?分享經濟最早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協同消費,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分享經濟具有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資源的高速流動與有效配置、各類主體積極參與、較好的用戶體驗等典型特征。分享經濟不僅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與經濟現象,更是加速資源要素流動、集中分散資源、實現供需快速匹配的新的資源配置方式[2-3]。
然而,現有文獻中對分享經濟的探討分析,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1)將分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情境,探討在分享經濟背景下的信任構建、消費行為等傳統的研究問題[4-5];(2)將分享經濟作為一個對象主體,探討分享經濟的發展對策、監管治理等問題[6-7]。已有文獻主要是運用規范性分析、文獻回顧以及案例研究的方法,對分享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問題進行總結歸納以及定性分析,較少對分享經濟進行定量分析[7-8]。特別是,現有文獻尚未涉及有關分享經濟對GDP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通過手動收集相關數據,分析分享經濟對GDP的影響,根據統計口徑中對分享經濟的分類,進一步探討金融分享領域/非金融分享領域,以及非金融分享的5個細分領域對GDP的影響作用。在實證數據結果的基礎上,從實踐管理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發展分享經濟的管理對策。本研究旨在對分享經濟的現有研究進行補充,同時,為分享經濟的實踐發展提出一定的建議。
現有研究在分享經濟的概念定義方面尚未達成一致。廣義上看,分享經濟強調資源的使用而不占有,即資源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側重于資源的使用所有權[9];而狹義上看,分享經濟主要聚焦閑置資源的利用角度,認為分享經濟是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個人或組織通過互聯網將閑置資源轉讓或者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個體或組織。
分享經濟根據分享領域的不同,分為金融分享領域與非金融分享領域兩類。非金融分享領域是對多個不同細分子領域的統稱,依據分享對象的不同,分為知識技能、房屋住宿、交通出行、生活服務以及生產能力五個細分領域。知識技能領域是對知識、經驗等無形資源的分享,例如知乎、名醫主刀平臺。房屋住宿領域是對住房、辦公室等空間資源的分享,例如愛彼迎、Landshare平臺。交通出行領域連接生活中的出行供求兩側的平臺,例如滴滴打車等平臺。生活服務領域主要關于家政服務、餐飲、配送等領域的分享。生產能力領域主要是對信息技術設施、農機設備等有形資源的分享,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工廠。相關變量及測量見表1。

表1 變量描述及測量
本研究所用的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以及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由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以及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逐年發布。其中有關分享經濟的數據(包括分享經濟的不同領域數據)來源于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有關GDP年度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由于分享經濟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的時間較短,目前有關分享經濟的測算數據時間跨度是2012年—2018年。本研究所用到的全部統計數據均由作者進行手工搜索與整理而得。
分享經濟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資源高效配置的新型經濟模式,實現了在較低邊際成本的情況下供需雙方通過協作實現生產、消費,縮短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交易效率。在分享經濟模式下,賣家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接賣家,促進了交易的快速高效完成,從而對我國的GDP發展產生正向的影響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分享經濟與GDP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分享經濟越發達,GDP越大。
與分享經濟類似,金融分享領域與非金融分享領域均通過縮短交易流程來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并且通過提高交易過程中的溝通效率來進一步提高交易效率。因此,金融分享領域與非金融分享領域均會正向影響我國GDP的增長。相對來說,由于金融分享領域主要是涉及到資本的分享,在短期內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刺激更為明顯,更能在我國GDP的增長方面有迅速直觀的體現。因此相對而言,金融分享領域對GDP有更大的正向影響。
假設2:金融分享領域與非金融分享領域與GDP均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中金融分享領域對GDP有更大的正向影響。
而在金融分享領域的知識技能、房屋住宿、交通出行、生活服務與生產能力5個細分領域,分別涉及到了國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組織或個體在從這些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來參與到分享經濟中,以眾創或者眾包等方式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增加了就業機會與就業渠道,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正向影響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設3。
假設3:非金融分享領域的知識技能、房屋住宿、交通出行、生活服務與生產能力5個細分領域與GDP均呈現正相關關系。
表2呈現了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2012—2018年,分享經濟的最小值為19560,最大值為69675,均值為43240,標準差21378.89,說明分享經濟在此時期存在較大波動。相較于非金融分享領域,金融分享領域存在較大波動。非金融分享領域的5個細分領域中,房屋住宿領域、知識技能領域與交通出行領域的相對波動較小,生活服務領域與生產能力領域的波動相對較大。

表2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本研究使用Stata 15.0進行實證分析。通過線性回歸的方法,得到GDP對分享經濟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分享經濟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約為0.216,并且回歸系數估計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0.05)。因此假設1被支持,分享經濟對GDP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3 分享經濟對GDP的回歸分析結果
在假設1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對金融分享領域與非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影響作用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實證分析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約為0.192,而非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約為0.188,并且回歸系數估計均是顯著的(p<0.05)。通過比較金融與非金融分享領域的相對貢獻率可知,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平均貢獻率較大。因此假設2得到支持。

表4 金融分享領域和非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回歸分析結果
本文進一步對非金融分享領域的5個細分領域對GDP的影響作用進行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交通出行>生產能力>生活服務>知識技能>房屋住宿。其中,只有交通出行領域對GDP的正相關關系沒有顯著,知識技能、房屋住宿、生活服務以及生產能力四個領域對GDP的影響均顯著(p<0.05)。

表5 非金融分享五個細分領域對GDP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實證分析,研究發現:(1)分享經濟對GDP的貢獻率為0.216;(2)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貢獻率約為0.192,而非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貢獻率為0.188,非金融分享領域對GDP的影響相對較小;(3)非金融分享的細分領域對GDP的貢獻率由高到底排序依次為:交通出行(0.254)>生產能力(0.198)>生活服務(0.171)>知識技能(0.111)>房屋住宿(0.083)。
為了進一步促進分享經濟對GDP的正向影響作用,本文從實踐管理的角度提出如下有關分享經濟發展與管理的具體對策。
1.加強分享經濟參與受眾,提高老年人群的參與度與活躍度。分享經濟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而老年人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學習與使用現狀,限制了其在分享經濟中的參與度與活躍度。因此,對老年人群而言,分享經濟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2.提高對金融分享領域的風險監控,保障金融分享領域交易的安全性。從本文的統計結果來看,金融分享領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較大。然而,2017年以來,金融分享領域的風險問題有所凸顯,例如多數P2P平臺未接入征信體系、接連倒閉等。盡管國家對該領域的風險問題已有所行動,例如出臺《關于加強P2P網貸領域征信體系建設的通知》,但為了進一步維持并增進金融分享領域對GDP增長的正向作用,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對該領域的風險監控,保障供需雙方交易的安全性。
3.加強對非金融分享領域的促進與支持,提高其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非金融分享領域對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低,未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根據非金融分享領域的具體情況來看,可以從知識技能領域著手進行刺激提升。提升知識、技術、能力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分享,一方面有利于將分散的技術、人才集中化,克服區域隔離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全民對創新活動的參與度,提升創新水平與創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