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超群
摘 ?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迎來了發展機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轉型得到了推動。因此,文章先分析了“互聯網+圖書館”的基本認識,隨后簡要分析了“互聯網+”對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重點對“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點和未來服務工作展望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服務創新;公共圖書館
在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影響下,基于智能互聯網的互聯網服務模式—“互聯網+”技術應運而生。圖書館作為傳統的社會公共服務產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在新的形勢下,有必要推動“互聯網+”與圖書館的智慧戰略轉型,推進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與發展[1]。
1 ? ?“互聯網+圖書館”的基本內涵
“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之間的整合,但不是簡單地把兩個行業加在一起,而是實現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資源和傳統行業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結合,促進傳統企業內部的組織變革,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率和創新,創建一個新的行業生態。所以,“互聯網+圖書館”一般可以概括為:公共圖書館相關行業綜合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和公共圖書館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有機結合,在公共圖書館這個傳統領域創造出新生態。結合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公共屬性及其主要用途,“互聯網+圖書館”可以總結為“互聯網2.0”+“服務2.0”+“創新2.0”[2]。
2 ? ?“互聯網+”對公共圖書館的影響
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為使用者提供文獻查閱,為讀者提供便捷的閱讀服務。發揮這一功能要依靠大量的信息資源,而這些信息資源又離不開技術的支持[3]。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水平的發展,圖書館只有轉變原有管理、運行模式,才能適應新時代下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高度智能化的電子圖書館,提供智慧服務,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的智慧轉型,創新服務內容,加快推進傳統型公共圖書館向智能復合型圖書館的升級改造。“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既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又加快了數字圖書資源的建設步伐,還使廣大讀者能夠充分利用數字資源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和信息。
3 ?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點
“互聯網+”的應用給公共圖書館帶來了許多新變化,而對于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來說,無論是服務理念的變化還是服務手段的創新,都高度契合“互聯網+”的服務理念[4]。所以,“互聯網+”思想更加有效地發揮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效益。“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點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3.1 ?服務渠道多元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圖書管理人員只需要坐在圖書館里,等待讀者上門,導致公共閱讀服務缺乏生機和活力。在信息互通互聯的今天,“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將進一步拓寬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渠道,通過官網、微博、微信公眾等載體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以便讓更多讀者了解到公共圖書館的便利性和有益處。也可以利用抖音等APP終端制作短視頻或微電影,將圖書館安靜的閱讀環境和豐富的館藏資料展示出來,對公共圖書館進行宣傳。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定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開通網上互動平臺,方便讀者交流、分享閱讀體驗和意見建議,增強圖書館與讀者的親密感,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質量,讓閱讀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3.2 ?服務對象精準化
加強公共圖書館與社區、學校、醫院等單位的合作,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分析讀者的歷史借閱數據。通過參考網絡平臺進行讀者調查的信息,來進行圖書館的新書采購和主題活動開展方向的指導,根據大數據獲取的讀者閱讀偏好和閱讀目的,精確制定全方位的精準服務策略,充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應該建立云服務,優化搜索引擎,建立多元化的特色數據庫、重要文件數據庫和專業書籍數據庫,為讀者提供更多、更精確的服務。
3.3 ?服務手段多樣化
公共圖書館地理位置相對固定,服務范圍受到限制,因此,距離圖書館較遠的區域獲取圖書資源的時間和經濟成本較高。為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便利性,社會公共圖書館可以收集讀者聚集區域數據,根據讀者密集情況,以圖書館為中心,輻射建立24小時自助圖書館,為公眾提供更為便利的閱讀服務。自助圖書館應該更加有機地融合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優勢,用以彌補公共圖書館輻射范圍有限的缺點。“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各相關行業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所以,公共圖書館要加強與網絡設備提供商、數字資源供應商之間的合作,及時更新硬件和軟件,共同開展和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多樣化服務,實現行業間的優勢互補,加快圖書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4 ?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工作展望
公共圖書館服務管理引入“互聯網+”思維,為公共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和定位指明了方向,在服務能力創新和服務范圍拓展上提供了探索空間[5-6]。
4.1 ?開展網絡讀者培訓
以讀者為中心,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宗旨,只有了解了讀者的實際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公共圖書館的使用群體多樣化,計算機操作的應用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為了提高讀者對圖書資源的訪問效率,公共圖書館要定期開展培訓服務,使讀者掌握數據檢索和自助圖書館、在線閱讀資源訪問的方式方法,還可以提供在線咨詢平臺開放人工服務,為不同年齡的讀者提供圖書推薦服務,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使公共圖書館發揮更大的功能,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4.2 ?建立電子圖書館
電子圖書館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優化數據檢索服務,為讀者的文獻資源查閱帶來更多的便利,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只要在互聯網客戶端輸入想要閱讀的書籍相關信息,就可以快速訪問該圖書的館藏信息。另一方面,要豐富圖書資源,公共圖書館可以將各種載體的文獻和數據庫資源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數據格式,利用云計算技術打破區域限制,使讀者可以訪問不同地區的圖書館資源,使館藏資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4.3 ?引進高效、可靠的物聯設備
在“互聯網+”時代,物聯網應用也逐步完善,當前各公共圖書館物聯網設備的可靠性不足,存在很多實際使用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究其根本,主要是投入資金不足導致物聯網建設水平在低層次徘徊。因此,在未來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培訓中,必須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建立高效、可靠的硬件平臺,提供服務能力訓練,創新思想方法,提高圖書館藏資源的共享度和使用效率。除了對圖書館設備投資進行追加,還要強化當前圖書館管理員的互聯網思維[7]。另外,必須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意識,大力開展學習培訓,使他們掌握新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創新讀者服務,建立品牌與服務,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吸引讀者,促進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水平的躍升。
4.4 ?積極開展衍生性服務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已無法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提供的閱讀服務比較單一,在當今娛樂學習的社會環境下,這一服務樣式已很難再引起讀者的興趣。從長遠來看,這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極為不利。在大數據時代,社會公共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積極開展衍生服務,通過閱讀體驗讓服務“走出去”,通過衍生服務把讀者“請進來”。例如,社會公共圖書館可以建設在線閱讀平臺,形成一個讀者俱樂部,還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開展有獎閱讀等,通過各種主題服務使讀者體會到新鮮與不同,激發讀者的參與欲望,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以便吸引更多讀者加入圖書閱讀和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提高社會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
5 ? ?結語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公共圖書館服務必須從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向主動服務模式轉變,公共圖書館也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書籍資料查閱點,讓其成為受歡迎的圖書資源共享平臺,獲取資源的知識寶庫,是公共圖書館建設發展的重要目標。讀者可以使用移動互聯網搜索、閱讀書籍,同時,分享閱讀的想法,發揮出公共圖書館更大的社會效益。建立規模化、多元化的電子圖書館,實現這一智慧轉型,是公共圖書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朝輝.基于“互聯網+”的圖書館管理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25):106.
[2]柳亞楠.“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培養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23):303-304.
[3]管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策略[J].才智,2019(26):238.
[4]盧海燕,李嘉.英國議會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解析與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1):12-17.
[5]郭登浩.基于智庫理念的社科院圖書館決策信息服務研究—以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9):80-83.
[6]許志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策略[J].科技與創新,2017(2):50,54.
[7]葉文偉,肖瓊.“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共享信息資源的技術架構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8):61-64.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ternet +”, public libraries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ushered in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was promo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 library”,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ternet +” on public libraries, and on this basis, focuses on the “Internet +” era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ocus and future service prospects.
Key words:“Internet +”; service innovation; public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