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華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下行壓力較大,穩定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防范金融風險的任務十分艱巨。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主體,而財政政策的調整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因此,國家提出要建立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制度,提升地方財政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效能、強化激勵作用以及加強風險防范管控。以此為背景,研究地方財政對實體經濟的各方面影響,分析地方經濟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地方財政;實體經濟;影響;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F8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3-0057-02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它涵蓋了工業體系、農業體系、教育文化、信息服務等重要的支持社會生存發展的產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經濟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努力提升經濟質量,實體經濟也需要升級革新,然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支援和引導,也就對財政政策的調整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地方財政是中央財政的輔助力量,地方財政支出也是影響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方財政的政策調整和制定將會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一、財政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我國財政支出總額逐年上升,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強的支撐作用,財政政策也在隨著我國不同時期的經濟特征而逐步調整。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夠刺激內需增長,使經濟快速復蘇;以增稅或者減少財政支出的緊縮性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經濟泡沫增生,降低通脹風險。因此,政府通常通過調整財政政策的手段來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方向。
新常態下,財政政策把控經濟發展方向的功能作用并未改變,財政力量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與我國整體經濟狀況和市場需求情況密切相關,因此經濟發展快慢和財政政策之間確實存在因果關系,但是財政政策的變化對經濟波動的反應卻往往不夠及時。因此,需要抓住經濟發展中核心問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策略,以增強財政政策穩定經濟局面的作用。而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財政政策的影響自然也會存在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
中央財政為頂層經濟設計保駕護航,財政支出政策全面支持實體經濟,地方財政同時也要助力地方實體經濟發展。而由于受到世界經濟環境惡化和地方經濟發展等因素制約,地方財政在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需要進行深思和探討。
二、地方財政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地方財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制度不完善?,F在我國各地方政府,從省級政府到鄉鎮一級政府,對于行政職能劃分和財政權力對應的問題往往不能妥善解決,多級政府財政權力交叉管理,互相影響,因此造成了制度設計和政策調節的種種不便。所以,需要頂層設計來促進地方財政結構進行轉型,健全財政保障制度,同時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讓地方財政能有更充足的資金來應對實體經濟的各種需求。
2.地方財政對于實體經濟的激勵作用不足。目前許多地方政府都配合中央指示精神,出臺制定了一些列扶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策略,例如江蘇省設立了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專項扶持基金,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一系列鼓勵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由于需要財政額外支出大量資金,政策持續性有待考驗。另一方面,現有的稅費制度使得實體經濟稅負較重,也是稅收制度改革滯后于實體經濟需求的一個表現。在實體經濟涉及的各個行業中,稅收政策不盡相同,體系不健全,單靠減免稅費無法應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因此,地方政府稅費優惠政策改革對實體經濟也會產生比較重要的激勵影響。
3.地方財政服務效率較低。地方財政服務效率也是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企業數目極多,所以各地方財政部門對本地企業的各項補貼和優惠措施往往由于資金數目太大而無法完全落實到位。因此,獎勵補貼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也比較有限。同時,財政政策的制定也由于體系的僵化和不完善,難以應對市場環境的復雜變化,造成了目前地方財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效率較低的狀況。
4.地方財政服務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的風險。經濟活動都存在一定風險,而我國地方實體經濟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地方債務風險。截至2019年7月份,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高達210 653億元,發行新債券和舊有債務都成了地方財政的一大負擔,此類實體經濟債務風險必須注意要在可控范圍內,才不會造成地方經濟局面崩盤。其次,地方土地經濟風險。土地經濟是我國近十年來快速增長的一個保障點,但是隨著環保意識提升,我國自主地減少了土地開發利用。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土地財政收入會逐步減少,尋找相應的替代收入對于地方財政保證也十分重要。
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全面轉型,因此地方財政部門應該著力研究這些重點問題,研究相應對策,利用財政調控能力,出臺更好的財政措施來服務于實體經濟。
三、地方財政服務實體經濟的優化措施
1.完善地方財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制度。建立完善財政的制度,首先,要根據省及省以下各級政府的行政智能來分配財政權力。讓職能劃分和財政權力范圍對應,這樣就能保障各級政府的財政利益,避免了多級政府交叉管理,影響財權平衡。同時對社會公共服務支出,包括義務教育、醫療保障、公共衛生、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等財務支出和界限明確定義,保證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經濟需求。其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當地擁有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這個環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對于行業的重視程度和配套的發展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對于行業或者企業的補貼政策和稅費減免,三是當地的衣食住行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人力資源優秀程度。不論政府如何制定實體經濟的發展策略,都不能減少改善相應民生設施的財政投入比例,并且要根據當地所要扶持的產業制定財政補貼計劃。在保證地方財政完成服務于實體經濟任務的同時,還要大力挖潛,讓當地的優良資本加入合作,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保障財政支出政策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2.增強地方財政對于實體經濟的激勵作用。創立激勵措施,首先,可以完善當地的稅收優惠政策。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稅費負擔,積極配合國家的“營改增”稅費制度改革,有效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并在企業購買低碳排放設備,改善環境投資和創新技術方面給予稅收優惠支持,讓企業有更多資金進行技術的更新換代和改造陳舊設備,增強本地實體經濟的競爭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勵措施需要有時間和邊界的限制,以免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穩定。其次,對于政府可以利用正常的支出資金計劃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例如,各級政府每年的采購計劃,所需要支出的資金都比較可觀,因此可以利用這筆資金,同當地的企業進行采買合作。政府采購行為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政策激勵,也是資金支持,還能發揮保護地方產業的作用。對于一些特定產業領域的采買招標可以將范圍縮小至本市或者本省企業,還可以選擇優質的本地企業授予“政府長期合作企業”的榮譽,并積極為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給予支持。
3.提高地方財政服務效率。要提高地方財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效率,首先,要杜絕地方財政資源的浪費現象。要發展高質量的實體經濟,需要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淘汰掉地方各行業中的“僵尸”企業。地方財政部門要拒絕對低端產能過剩的行業或者企業進行幫助和補貼,降低財政資金的無效支出率,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調節。其次,要加強財政政策體系打造。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都是我國實體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完善的財政政策體系要能根據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做出快速反應,即時調整財務策略和稅收制度,以保證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同時降低實體經濟風險。同時,財政政策體系內各個組成部分要共存互依,協調共進,隨著實體經濟發展做好階段性的補充修正。
4.增強地方財政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風險防范意識。地方實體經濟風險防范,首先,要控制地方債務風險?!秶鴦赵宏P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中明確了地方債務各項相關規定,地方政府要根據意見的思想精神嚴把發債關,把債務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進行風險評估。建立問責機制制,對良債務發行的相關部門和干部進行嚴格監督,確定公共債務所籌集的資金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圍,如支援公共服務支出、加強民生設施建設、支援地方產業發展等。同時,要設定發債籌集、資金使用、按期償還三個方面的指標控制機制,不斷完善債務風險預警功能。其次,還要防范土地財政風險。要使地方財政逐漸擺脫依靠土地開發利用的經濟模式,減少土地開發,保護自然環境。利用房產稅收來代替土地財政收入,制定合理的房產稅收模式和征稅范圍,使地方財政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稅收點,擺脫土地反復使用、反復開發、重復建設的惡性循環。
四、結語
發展實體經濟,不僅是國家經濟騰飛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加強地方民生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因此,地方財政部門要積極配合中央財政方針,研究符合本地情況的財政政策,做好風險管控,巧妙運用財政政策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實現振興地方實體經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杜書云,田申,劉曉英.財政支出對實體經濟影響的空間計量——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分析[J].財政研究,2018,(7):30-41.
[2] ?梁璐璐,李京.地方債與財政收支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中國物價,2013,(9):35-38.
[3] ?郭鑫,張志.地方政府行為、資源豐裕度與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J].中國市場,1999,(8):15-18.
[4] ?李青原,潘雅敏,陳曉.國有經濟比重與我國地區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來自省級工業行業數據的證據[J].經濟學家,2010,(1):39-49.
[5] ?張峁,徐蓓蓓,江棟.地方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遼寧省為例[J].科學決策,2010,(5):50-57.
[6] ?孫嘉翊.淺談我國金融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意義[J].商業故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