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慧 莊天賜
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漢語本體知識和教學技能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國際漢語教師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通過提高學生的漢語語言知識水平,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滿足海外對漢語教學師資在量上的需求等途徑,能夠比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3-0131-01
引言
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學科,國際漢語教學工作任務艱巨,涉及到漢語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跨文化交際等多個領域的理論知識與教學能力。本文通過分析漢碩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建議。
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由于海外對漢語教師的需求增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得到了迅猛發展。1985年,全國僅有4所高校設立了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到2019年,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學校已達到149所。然而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些新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院校缺乏培養人才的經驗,在辦學條件、辦學目標、專業定位、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語言本體知識不扎實,跨文化交際能力相對較弱,漢碩專業培養的人才良莠不齊。總體來說,盡管每年漢碩專業招生人數在不斷增多,但能外派的漢語教師資源依舊稀缺,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存在著不斷增長的漢語需求與師資供給有限之間的突出矛盾。
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缺乏漢語本體知識和教學技能。當前,國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一般都開設了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課堂觀察與實踐、第二語言習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課程,對漢語語言知識的教育不足。學生成份復雜,除本科是漢語國際教育和漢語專業的學生之外,還包括外語專業和許多其他專業的學生。對于本科階段不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或非漢語專業的學習者來說,漢語本體知識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未來的漢語語言教學能力。其次,本專業的學制普遍為兩年制,在這兩年的時間內既要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進行半年的教學實踐,以及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留給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時間不多,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教學能力培養欠缺。每年國內向海外輸送的漢語教師中,主要是公派教師和漢語志愿者,漢語志愿者大部分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很多該專業“研一”學生第一學期就參加了漢辦的志愿者選拔,選拔合格者第一學期還沒結束就要進行為期1個多月的寒假定點集訓(寒假集訓時間大約是每年12月末或下一年度的1月初)。培訓結束后,“志愿者”大部分在下一年度的2月末或3月初就要到赴任國任教,個別的“志愿者”在下一年度的9月份到赴任國任教。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很多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還沒學好就“上戰場”了[1]。
2.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漢語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早期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普遍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側重語言教學。隨著海外教學實踐的增多,漢語教學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開始顯現,這無疑影響了教學效果。漢語學習者的許多語言障礙都源于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不足。孫紅(2017)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本身具有跨國性、跨文化性和跨學科性,但核心是跨文化性,在師資培養過程中要強化跨文化教學意識,提高跨文化施教能力[2]。當前部分國際漢語教師對中國文化與教學對象所在國家文化之間的異同不夠了解,在赴海外教學過程中,因為對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了解不充分而產生文化沖突,不能應對各種文化適應問題,無法靈活運用跨文化交際策略來解決矛盾,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3.國際漢語教師人才流失嚴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是對外輸送漢語教師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漢語學習者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被外派的地區就有發達和貧窮之分,生活條件也有好有壞,這就造成了部分地區教師資源緊缺。即使很多畢業生已經成功外派,但任期結束后,很多人會思考是否要繼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除此之外,許多本專業畢業生選擇留在國內就職,然而國內從事漢語教學的機會不多。因此,許多學生畢業后為了順利就業,改行從事其他專業的工作。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國際漢語教師資源變得更加緊俏。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1.提高學生的漢語語言知識水平。建議培養方案中增設一門課程——現代漢語。現代漢語涵蓋了漢語的四要素——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對學習漢語本體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際漢語教學中遇到的漢語語言問題可以通過研習《現代漢語》這本書得到解決,它是國際漢語教師的必備用書。現在部分學校規定,持英語專業八級證書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基礎英語”課程。同樣,可以規定本科時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免修“現代漢語”課程,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則必須學習該科目。此外,在職教師應提高跨文化教學能力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3]。在職教師是漢語教師培養的主要力量,只有他們具備完備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國際漢語教師的質量。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院系可以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教師對自身學習和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研討,在不斷的交流中深化認識提高自身素養。由于很多學生在研究生第一學期就參加了漢語教師志愿者的選拔,通過選拔后,“研一”的第二學期就可以赴海外教學,此時,他們的基礎還未打好。我們建議采取限制漢碩研究生出國任教的時間的措施,要求學生研一下學期或研二上學期參加漢語志愿者的選拔,在通過選拔后,出國任教的時間規定為研二的上學期或下學期。這樣就可以確保學生有一年的時間,在校打好漢語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基礎。
2.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漢碩專業在培養人才時,應多讓在校生進行教學觀摩,讓他們實地感受教師是如何給留學生上課,如何處理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文化問題的。學生們可以從教學觀摩中發現問題,預見未來自己進行課堂教學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而提升教學能力。學生還應盡量多與校內留學生交流,提前感受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適應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以便將來能靈活應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各種沖突。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主要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外派漢語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了解教學對象所來自的國家和教師自己所任教的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知識,包括歷史、政治、宗教、教育、風俗習慣、工作方式、對待外國人的態度、生活設施和服務等[4],以避免出現不符合當地風俗習慣的行為,產生文化沖突,影響漢語教學的進行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3.滿足海外對漢語教學師資在量上的需求。面對國際漢語教師人才流失的問題,高校應加強中外對接,通過與國外中小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簽訂協議,解決漢碩人才畢業后的就職問題,同時解決國外漢語師資短缺問題。其次,應優化硬件設施,為國際漢語教師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消除畏難心理。另外,被外派的教師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應有不同的政策,以保證公平公正,國內應給予外派到貧窮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漢語教師更多的福利補貼。
參考文獻:
[1] ?李春玲.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的新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1):63-70.
[2] ?孫紅.強化漢語國際教育的師資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67-68.
[3] ?徐奕,劉艷霞.海外國際漢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及發展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36):161-162.
[4] ?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