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菊

【摘要】目的 探究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結腸癌根治術病人術后希望水平、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按照抽樣原則對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接診的68例結腸癌根治性手術病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情況(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期間的希望水平、生活質量)展開研究。結果 隨訪3個月期間,病人HHI評分、GIQLI評分高于干預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干預可增強結腸癌根治術病人希望水平,優化生活質量,值得優選。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干預;結腸癌根治術;希望水平;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①經手術病例確診,且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2]提到的診斷標準;②理解、溝通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③預警生存期≥3個月;④知曉研究,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認知、智力等障礙;②合并心理疾患、遠端轉移、其他惡性腫瘤等疾病;③失訪。
參照上述標準,對68例結腸癌根治性手術病人進行研究,包括男性36人,女性32人,年齡30~70(53.45±18.27)歲,病灶部位為38例右半結腸癌、19例乙狀結腸癌、11例其他。
1.2 方法
所有病人在常規出院指導基礎上輔以延續性護理干預,如下:(1)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成員為醫生、護士長、若干名護士,均參與業務培訓及明確分工,其中醫生負責病人的病情評估、跟進病情進展;護士長負責與醫生共同制定延續性護理計劃;護士負責按照延續性護理計劃全面落實護理內容。(2)護理內容,①出院前,為病人建立個人信息檔案(姓名、學歷、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向患者發放本院設計含有飲食、功能鍛煉等內容的《結腸癌根治手術自我保健宣教手冊》;要求病人加入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②出院宣教,通過一對一方式向病人介紹手冊內容,讓病人掌握術后相關保健知識(改變排便習慣、如何調整飲食結構及作息規律、識別復發癥兆及常見并發癥表現等);教會病人如何調節自我情緒;③隨訪及復診,定期對病人予以隨訪,1次/2周,了解病人基本恢復狀況(活動后切口疼痛感、有無大便帶血/膿液、有無按醫囑服藥等),針對病人遇到的困難,及時提出解決措施,共連續隨訪3個月;④社會支持,指導家屬多陪伴病人,給予適當的安慰、鼓勵、支持,讓病人體會到來自家庭的溫暖;組織病友會,促進病友間交流互動,分享術后自我管理、康復經驗,以消除思想負擔、減輕壓力。
1.3 觀察指標
選擇Herth 希望量表(HHI) [3]、胃腸生活質量量表(GIQLI)為工具,評估患者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期間的希望水平、生活質量,其中HHI評分分值范圍為12~48分,呈正比GIQLI評分總分為144分,呈正比。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軟件SPSS 24.0為工具,計數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為檢驗標準。
2 結 果
希望水平、生活質量的比較:與干預前比較,病人隨訪3個月期間的HHI評分、GIQLI評分均增高,P<0.05,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當前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結腸癌根治術病人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總體生存時間較以往也有所延長,但如何解決病人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問題則成為了保證病人術后康復效果的重要舉措。
常規護理,是在醫囑指導下進行的工作,僅限于結腸癌在整個住院期間的專業、系統護理服務干預,而出院后就終止了護理服務,造成院外病人缺乏健康的護理指導。隨著現代護理事業的快速發展,護理理論的不斷擴大,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提出、運用取得廣大患者的接受、認可。延續性護理,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自醫院到家庭的延續,包括經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性隨訪、指導。與常規護理比較,延續性護理具有連續性、一體性等特點,可滿足院外患者多方面護理需求。結果顯示,研究組HI評分、GIQLI評分較對照組高。希望水平,是指病人對未來某些目標的信念,表現為戰勝疾病的勇氣、自信心;生活質量,是反應病人的痛苦緩解、功能維持等方面情況的敏感性指標。結合本文結果,認為延續性護理可讓病人在院外仍然得到專業、全面的護理服務,糾正病人心理狀態,增強病人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病人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水平,從而改善日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中華外科雜志,2018,56(4):241-258.
[2] 陳永俠,等.延續性護理對結腸癌根治術病人希望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11):154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