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乎“禁足”的狀態下終于完成了這一期稿件的編輯。人類經受過無數挑戰,在國內緩緩伸展到歷史景深之中卻在全球范圍未見底止的此番疫情,每日將許多人的生命定格,也讓生存者在目送逝者的淚光中,看到重新理解疫病與文明關系、改進社會組織方式等等問題的新方向。《古代文明》期待在歷史經驗梳理、考證基礎上進行此類思考的稿件。
本期“理論與思想”欄刊發孟翊潔的《索爾·弗里德蘭德納粹大屠殺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該文認為以色列歷史學家索爾·弗里德蘭德提出的救贖性反猶主義是納粹大屠殺發生的主要思想根源的觀點、在書寫中挖掘親歷者的深層記憶并加以“修通”的方法,以及將親歷者視角直接融入書寫文本的實踐都具有歷史書寫理論方法層面的啟發意義。
“古代地中海文明”欄中,紀盛的《古希臘人的奠酒儀式——以荷馬史詩為例》從荷馬史詩文本入手對古希臘奠酒儀式進行分類考察,認為奠酒作為一種工具性儀式,顯示神圣與世俗之間的聯結,體現古希臘人的價值體系和天地觀。王以欣《希羅多德的“米底史”新議》以兩河流域歷史考古、銘文資料與希羅多德所述“米底故事”進行比較,認為希羅多德所述米底古史具有虛妄性,借助新的資料,有可能復原米底早期歷史中的某些面相并揭示希羅多德“米底故事”的信息來源及其中的希臘化成分。陰元濤《雅典議事會司書考述》指出,雅典議事會司書負責城邦公共文書記錄、保存,相關制度在厄菲阿爾特改革期間和公元前4世紀60年代經歷了兩次改革,民主特征趨于明顯。
“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欄中,疏會玲《論尤利安重建猶太教圣殿之迷思》認為,拜占庭皇帝尤利安曾經施行寬容的猶太政策是不爭事實,其重建猶太教圣殿計劃及寬容的涉猶政策無果而終在基督教歷史書寫中被記載為基督教的勝利,而猶太教在尤利安以后的繼續內化和多神教的消亡,共同構成了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國穩步發展的主題。盧鎮的《羅伊希林事件與16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猶太問題”》認為,16世紀神圣羅馬帝國關于是否沒收或焚燒猶太書籍的爭論及后續反應,核心是關于神圣羅馬帝國統治、人文主義者的教會改革理想、人文主義者對教會改革方向認知的分歧及對教會分裂的憂慮。
“中國先秦史”欄中,唐英杰、鄒芙都合作的《甲骨金文所見庚族考論》提出,商末庚族地望在今山東泗水縣東部,與諸多族群存在婚盟、軍事關系,臣服于商并在王朝供職,曾多次參與王朝征伐,在“成王踐奄”后沒落;姬姓周人占領庚地但仍沿用了舊時地名為族群稱謂。曹勝高的《“<詩>亡然后<春秋>作”的學理通變》認為,孔子作《春秋》,繼承了蘊含在《詩》樂中的道義、德義,形成歷史道義觀,并將《詩》的“樂義”轉化為“禮義”,用于評騭歷史事件,在樂治消解的背景下實現了史評的興起。
“帝制中國”欄刊中,李現紅的《從北大藏漢簡<蒼頡篇·顓頊>看祝融與灶神關系》根據北大藏漢簡《蒼頡篇·顓頊》提出,祝融在戰國秦漢時期的觀念中主管大地生民,維護統治秩序,托祀于灶神,二者在五行系統中處于對應關系,但祝融不是灶神,后者在民間信仰中以獨有的多樣性面貌存在。張新超的《論漢代縣屬游徼的設立與演變——以考古資料為中心》提出,漢文帝時始有縣屬游徼,具體分為縣游徼、部游徼和門下游徼,分別管理縣邑或鄉范圍治安、交通秩序、接待來往官吏,以及引導縣長官車馬并負責縣寺安保等。東漢中后期游徼逐漸消失。趙毅、武霞合作的《明太祖與“亞圣”的政治文化博弈——從<孟子>到<孟子節文>》通過文本比較指出,朱元璋因與孟子政治價值觀矛盾而刪削《孟子》近一半內容而成《孟子節文》,后者是儒家傳統政治文化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矛盾與調和的產物,它作為教材和科舉考試內容通行17年,影響了一代士人。王慧明的《明代募兵制發展中的衛所舍余》認為,明初部分舍余為獲取世襲武職和報酬樂于應募成為正軍,土木之變后更多舍余被召募從軍,緩解了衛所制的廢弛,但隨著政府對從軍舍余人身控制加強,舍余自愿從軍積極性降低,抽選舍余為軍成為主要渠道。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