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個人信息權 法律保護 存在問題
作者簡介:張璟怡,西安北大科技園創新基地。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10
信息權事關自然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其自身保護生命尊嚴免受其他外部侵犯的重要象征和體現。而個人信息權保護意識的覺醒主要源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全面普及的情境下,徹底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但是很多人缺乏一定的個人信息權法律保護意識,尤其在網絡交易的背景下,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現象日益嚴重,保護其權益變得日益困難。誠然,個人信息權保護越來越受到各界的普遍關注,國家也對此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保護措施,但是在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遲遲未能有效解決。因此,本文擬對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若干有價值的對策建議。
(一)個人信息基本概念
當前,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并無明確而統一的定義,學界對法律的解釋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其原因在于,各國家及各地區之間,因為歷史文化、傳統習俗、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傳統等存在一定差異,在定義個人信息法律概念過程中,會存在一定出入,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重合及相似的內容。
有專家說:“個人信息主要是指可以直接或是間接確定指定自然人的身份,并且與公共利益不存在直接關系的個人私有信息?!币灿幸徊糠謱<姨岢觯骸皞€人信息可以稱之為個人情報,是能夠識別自然人的一切信息的綜合,其信息包括人的心理、生理、個體、智力、社會、家庭、文化、經濟等方面。”而現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促使互聯網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網絡商務”“網絡消費”等名詞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對個人數據、信息安全的擔憂甚囂塵上,因而,我們對公民個人信息的有關資料的概念以及范圍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
本文認為,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下,在對個人信息概念定義的解讀過程中,應當不能脫離我們的國情和現行法律、政策環境,在這個條件下對個人信息權形成一個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制定細則和要求,保證界定好個人信息權和公共信息權的界限和邊界,還原其公民私人財產和生命尊嚴的本質屬性?;诨ヂ摼W時代的特色,個人信息權應該有新的表現,比如可以識別個人身份,并且以數字、編碼以及電子編碼等形式存在,其個人信息主要是人在網絡活動中形成的,對實際個人信息進行電子化、虛擬化的一種信息。
(二)個人信息分類
保護個人信息權的安全,免受外來侵犯,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厘清其類型,以便對癥下藥,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對應的政策措施,來保證其有效性和正當性。
第一, 能否進行身份認同和識別作為其中一項關鍵標準,個人信息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直接的個人信息,二是間接的個人信息。直接的個人信息便是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特定的可以直接判斷自然人的身份。其中,自然人的身份信息可以有很多內容,除了傳統的姓名、年齡、籍貫、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還包括互聯網上微信、支付寶、博客、微博登比較重要的網絡個人信息。身份認同和識別需要結合這兩個方面個人信息,進行綜合認定。
第二,能否有效區分公開的和隱私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也是一項重要表準。公開信息主要為向公眾公開,在相關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利用相關技術、申請或是調查來獲取已知的信息。對未公開信息(并不代表永遠不公開信息),信息主體可以決定自身信息是否公開,信息主體可以直接控制個人信息,能夠根據其的意愿進行保護。
除上述兩種標準信息分類外,還有其他分類形式。主要包括自動處理個人信息及手動處理個人信息、一般群體個人信息及特殊群體個人信息、敏感個人信息及一般個人信息、原始個人信息及傳來個人信息等。
(一)信息技術與個人信息的形成和發展
信息技術的影響相當廣泛且深入,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早已深入各個行業、領域,并且這種作用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方興未艾。人們在從事和開展互聯網業務的過程中在網絡空間內產生和積累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留下了不少個人信息痕跡。當前,人們在網絡空間活動中產生的個人數據,以海量計,可以說如果沒有互聯網的出現,便不會出現這些與之相關的個人信息。
(二)個人信息權中自然人的主體性
放眼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網絡時代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法律和政策。當前,很多國家及地區都在加強對本國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增加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最大程度保證國家信息安全,都在積極制定并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但是涵蓋范圍有限,一般只針對自然人個體而言。如姓名、住址、資本等并未規定在個人信息法的保護范圍中,而是通過其他相關法律進行保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上網目的,通過會主動提供個人信息,并不是在強迫的情況下提供的信息,而是自報家門,向游戲運營商、社交運營商、媒體運營商、銀行等網絡服務提供方積極提供姓名、年齡、手機號碼以及身份證件號碼等信息,才能使主體正常使用。
(三)個人信息極易侵犯與不可控制
互聯網時代下,將電子數據以及數碼存儲作為個人信息的一種存在,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事物,產生于人們登陸從事網絡活動的具體過程之中。這種新事物的本質在于,將傳統的個人信息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實現了數字化識別、交流和傳輸,大大方便了人們信息交匯合資源配置。
個人信息的數字化對個人信息安全也帶來一定的挑戰和風險。具體常常表現為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地下交易獲得用戶個人信息,并對其進行買賣從中謀取私利,造成了很大的管理漏洞。比如在網絡交易中,消費者必須填寫姓名,身份證,銀行卡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等內容才能順利收到商品,完成交易。而這些資料就會被別有用心的經營者獲得,用作商業用途,從而使得消費者隱私權別侵犯,見表1。

表1:2018-2019年我國個人信息權安全事故統計(%)
(一)法律保護落實不到位
當下,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個人信息權。但是在互聯網條件下的相關執法工作還存在缺位,有關部門沒有進行確實有效的個人信息保護,無法滿足人們的個人信息權保護需求。比如,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和個人尊嚴經常被混為一談,從而無法在法律層面上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延緩了行之有效的個人信息權保護工作,導致侵權事件層出不窮。
(二)相關法律建設相對滯后
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是法律在信息時代的重要體現。但是,相關立法工作還相對滯后,在有關地方行政規定或是法律性文件中較為常見,零散的規定在各個立法中。因為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我國目前并沒有形成與個人信息權相關的相關保護體系,法律對一些方面的規定存在一定空白,不利于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三)存在信息泄露的救濟缺失
法律救濟是我國法律工作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對保護弱勢群體免受不法侵害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即便我國當前存在一些法律政策,對一些侵權行為實施了一定的制裁和懲罰。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對個人信息權的定位模糊和認識不清,導致法律救濟工作沒有及時跟進,不能不說是一種潛在的定時炸彈,對社會治安和公共信息安全造成不小的沖擊。
四、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公民自我保護意識
通過鼓勵媒體和網絡平臺傳播,向廣大民眾積極法制宣傳,特別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農村地區,普及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常識,培養公民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引導公民之間相互尊重,提升法律認知,在向網絡平臺提供自身信息時要學會自我保護,如果受到侵害,學會保留必要的證據,及時申訴和維權。
(二)及時跟進相應立法工作
市場經濟中的自然人通常都是以消費者出現的,經常處于需要法律保護的情況,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我們需要結合當前國內外最新形勢,總結歐美發達國家相關法律建設的利弊和優缺點,針對我國國情,開展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統一的個人信息權保護法,重視和明確自然人合法權益為主體的法律對象。
(三)強化行政部門政策和法規建設
個人信息權的保護工作不僅需要法律部門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相互協調,更需要行政部門,特別是需要地方行政部門的配合和落實。行政部門要認真學習最新的個人信息權保護知識和法律文件,研究和制定與之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積極配合法律部門的工作,針對地方具體情況,規范和統一互聯網商業活動行為,及時出臺保護自然人信息權的相關細則和要求,調整、調節和救濟弱勢群體的個人信息權侵權事件,保證個人信息權保護法的有效執行和落實。
參考文獻:
[1]張慧娟.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研究[J].法制博覽,2016(13):4-6.
[2]李媛.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17):35-36.
[3]胡琴.大數據時代我國個人信息安全法律保護研究[D].蘭州大學,2016(16):93-94.
[4]顧驥.網購消費者個人信息權法律保護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5(2):57-58.
[5]劉泵.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D].浙江師范大學,2014(13):358-359.
[6]杜志萍.關于我國個人信息權法律保護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7(1):177-178.
[7]唐慧俊.論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兼評我國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相關規定[J].消費經濟,2013,29(6):72-76.
[8]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3,35(4):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