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網絡技術 社會輿論 司法審判 司法公正
作者簡介:張金燦,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人民法院,員額法官。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45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微博、微信、自媒體等各種網絡信息傳播軟件的出現,給社會公眾獲取信息帶來了極大便利,不僅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遞和交互,更方便了社會公眾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管理和監督。隨著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公眾的民主和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愈加強烈,司法審判活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司法實踐中,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之間逐漸形成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意味著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不僅要處理好案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還要正確處理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關系,在積極推進司法公正,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同時,還要取得社會公眾的認可和信服。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媒體蓬勃發展,公民法治意識逐漸增強,社會公眾不僅可以對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發表意見,還可以對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熱點案件的出現,通過高效便捷的網絡傳播,短時間內就能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從而對司法審判活動實現“云監督”。例如:“許霆案”中,案件本身的定性及罪刑相適應的問題引發廣泛的社會輿論,開啟了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監督的序幕;“藥家鑫案”中,正義與人性引發社會輿論,形成了司法審判與輿論審判之間的博弈;“于歡案”中,辱母殺人行為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司法審判公平正義的思考。
一方面,社會輿論推動了司法審判活動的進步。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第一時間了解司法審判工作進展,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職能和作用,不僅推進了司法審判活動過程更加透明公開,也促使司法機關的裁判結果更加公正。以“許霆案”為例,許霆利用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漏洞,反復多次取款17萬余元,法院以許霆犯盜竊罪判處無期徒刑,判決結果一出來就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后許霆上訴,該案件被發回重審,法院在重審過程中,在充分考量社會輿論的基礎上,從許霆的犯罪性質、犯罪對象、犯罪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討,堅持刑法中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對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正是在社會輿論的監督下,司法審判機關對“許霆案”作出了更符合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和立法目的的裁判結果。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影響了司法審判的獨立性?!盁嶂杂谪撁嫒耸屡c強烈的非理性反應,是公認的網民輿論活動的顯著特征?!?社會輿論是基于社會大多數意見形成的,社會公眾對熱點案件的關注和網絡信息的及時高效傳播,往往會引發激烈的輿論反應,甚至會出現社會輿論綁架司法審判的現象。
(一)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積極作用
1.社會輿論監督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是司法活動的重要原則。社會輿論監督作為社會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司法公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網絡時代的背景下,熱點案件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引起數以億計的關注,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多種平臺實時了解案件審判進程,高效便捷地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對司法機關而言,社會輿論的監督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司法機關在社會公眾的注視下,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開展司法審判活動,更加注重工作方式,進一步提升司法公正。另外,社會公眾的監督使司法審判活動更加公開透明,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司法腐敗和公權力干預司法的現象,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方式,維護了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權,緩解了司法機關承受的外部壓力,保證了司法審判活動公平、公開與公正。
2.社會輿論有利于實現司法審判的社會效果
“無論媒體還是公眾,都會把案件結果是否符合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衡量案件審判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現實中,媒體大眾對司法程序的規范性和司法過程的公開性并不敏感,但司法裁判結果的公正性卻能夠直接觸發社會輿論的中樞神經。在司法審判活動中,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一步一步跟進,從初期的案情分析逐漸轉移到裁判結果的激烈討論,社會輿論在司法審判活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正是社會輿論的持續關注,司法機關在社會公眾的注視下,將司法審判活動保持最大限度公開透明,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在保證司法公正的同時,還要注重司法審判的社會效果,將社會公眾的評價作為衡量司法審判工作的重要標準。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瀘州二奶受遺贈案”中,審判機關認為雖然遺囑在形式上有效,但在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下,法官根據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原則,認為死者遺贈行為違犯社會公德,違背社會公共利益,判決遺贈行為無效。社會輿論的監督直接對司法審判活動進行評價,不僅反映出社會公眾對審判結果的接受程度,更體現了司法審判活動的社會效果,對法治國家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負面影響
1.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審判的獨立性
審判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即“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法官在司法審判活動中應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司法實踐中,因熱點案件形成的社會輿論,通過媒體的渲染、政府部門的關注,給司法審判帶來重重壓力,往往會發生輿論綁架司法,甚至出現“媒體審判”的現象。所謂的“媒體審判”是指新聞媒體利用社會輿論對司法機關審理的案件,發表干預和影響司法活動的新聞報道。社會輿論往往在司法審判活動尚未完結之時,對案件進行預測性判斷,不僅給案件當事人帶來困擾,還給司法審判機關帶來輿論壓力。在法官做判決之時,如果被別的觀點影響,法官就不再存在了。法院如果被脅迫影響,他們便也不是法院了。 因此,社會輿論的監督必須以尊重法律和正當的司法程序為基礎,不能無限介入司法審判,否則就會嚴重阻礙司法公正的實現。
2.社會輿論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
由于我國關于媒體監管方面的法律尚未形成健全的體系,部分新聞媒體自身定位錯誤,為了獲取流量和關注度,不惜夸大案件事實,甚至故意抹黑司法機關來誤導輿論,故意煽動社會輿論發酵,嚴重影響司法公信力,再加上近幾年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大打折扣。案件當事人通過正常法律途徑不能維護其合法權利時,轉而訴諸輿論尋求援助,輿論監督的異化會反過來加重對司法權威的損害。社會輿論一旦形成浩大聲勢,必然帶來行政部門對司法的干預,動搖司法審判的獨立地位,導致司法日漸衰敗,而司法的衰敗又進一步加劇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就如季衛東教授所言,“令人遺憾的是,司法合理化的進程在中國卻碰到了制度和文化的瓶頸。審判不能獨立于政府權力以及司法腐敗,導致人們必然訴諸輿論監督”。 司法的價值沒有得到尊重,司法信任危機就難以解決,公眾無法信任司法審判,轉而依靠輿論的監督力量來尋求正義,久而久之,社會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司法公信力將日益衰敗。
(一)社會輿論的自由性和司法審判的獨立性之間的沖突
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審判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審判活動的專業化、法律化是實現司法審判獨立與裁判公正的基礎,要求審判活動要在相對獨立封閉的環境下進行,與社會公眾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社會輿論對獨立審判造成不利影響。然而,社會輿論的自由性主要建立在媒體新聞自由的基礎上,本身具有開放性、廣泛性,不僅要求信息的及時高效傳播,還需要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的自由獲取和全面挖掘,與司法審判活動中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和司法機關的保密義務有著天然的沖突,社會公眾對熱點案件的信息偏差和片面分析,會對司法審判活動造成很大壓力,嚴重影響司法審判的獨立性。
(二)社會輿論的道德正義與司法審判的法律正義之間的沖突
哈特曾說過:“我們的確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對法律制度的批評里,正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們仍然要注意,正義是道德的一個特殊切面。”正義是對社會的總體評價,也是每個人內在的道德價值,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對正義有著共同的追求。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社會輿論是社會公眾在社會活動過程中根據自身經歷、個人情感、認知觀念等因素的基礎上來表達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是在龐大信息庫中篩選出的具有代表性大眾意見;而司法審判作為專業的司法活動,是社會公眾解決社會糾紛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基于對公正的追求而開展的獨立審判活動。道德是正義的靈魂,是一種內向性的表現形式,規范的是人的內心以及更高的精神價值;法律正義是一種社會性的表達,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規范的是人的行為。由此可見,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在追求正義的方式和價值維度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與沖突。
(三)社會輿論的感性和司法審判的理性之間的沖突
社會輿論往往是社會公眾通過樸素的是非觀及愛憎情感,基于個人經驗、生活常識等因素進行感性的判斷;而司法審判活動是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要求司法審判人員在綜合各種因素后,做出專業理性的判斷。媒體一旦從情感角度對司法案件進行評判,便不可避免的通過語言表達的藝術使公眾堅信其評判的正確性,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非難合理合法的司法裁判,并激化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 當社會公眾面對網絡媒體上熱點案件的信息,首先會感性地同情弱勢方,然后一邊倒地支持某一方,甚至存在不合理的認識,即“弱勢群體”就是正確的一方;而司法審判中貫徹的理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件中只有當事人,沒有所謂的“弱勢群體”,任何人的行為都只能且必須依據法律來判斷,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處理。正是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一旦社會輿論越界,就會造成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沖突與矛盾。
(一)利用網絡平臺,推動司法公開
司法公開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現代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要求。在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司法審判機關應當重視網絡空間的民意表達,充分運用網絡平臺,推動司法公開,以積極的態度對社會輿論做出回應,實現司法審判活動與社會輿論的良性互動。人民日報談“辱母案”中曾表示,“不要怕把案件放在社會聚光燈下。在司法領域,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最好的穩壓器?!彼痉▽徟袡C關通過網絡平臺,對社會輿論進行官方回應,及時通報案件最新進展,對社會公眾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法律解答,引導社會輿論朝理性化方向發展,既表現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求真求實的工作態度,又展現了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專業性,塑造司法機關良好的社會形象。
(二)正確處理民意,維護法律秩序
從我國的司法制度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傳統司法主要特點是德治文化和實質理性相融合,在司法審判活動中關注輿論、回應民意,在保證個案正義的基礎上將法律條文與社會生活相連接,緩解法律與現實的脫節和矛盾,才能讓司法審判結果能夠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從而妥善解決社會沖突。司法審判活動作為社會沖突的解決機制,要求法官作為裁決者,不能僅僅是輸出法律的機器,更應該將各種案件因素包括社會輿論綜合考慮,將法律政策、立法目的及法律原則等實質正義運用到法律的解釋和適用中,將社會輿論與法律適用結合起來,加強裁判文書的論理性,讓判決結果更好地被社會公眾接受和認可,從而實現法律的正義與秩序價值。
(三)普及法律文化,樹立法律權威
哈羅德·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它不僅是包含著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覺和犧牲,以及他的信仰。” 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是樹立法律權威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律文化與儒家思想一脈相承,注重法與情相互協調,關注個案當下的處理結果和實體正義。然而,隨著我國司法制度的改革發展,法律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加注重程序正義和價值平衡。面對當前社會公眾注重情理的傳統法律觀念和重視程序正義的新時代法律理念的沖突,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大眾載體,以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案件為依托,在關注社會輿論的基礎上,向社會公眾普及程序正義、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等現代法律觀念,讓社會民眾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背景,傳播現代司法文化,樹立法律信仰,克服社會輿論中易誤導、情緒化、非理性等缺陷,從而為司法審判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隨著我國民主和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公眾對司法審判的關注焦點,不僅僅是裁判結果的合法性,更希望通過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來實現良法善治。社會輿論是一把雙刃劍,既要充分發揮到社會輿論在司法實踐中積極作用,又要認識到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沖突和矛盾。司法機關需要正確面對社會輿論,尋求司法審判與社會輿論的平衡,推進司法審判活動在社會輿論的監督之下更加公開公正,實現社會輿論與司法審判的良性互動,推動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
注釋:
鄭智斌.眾妙之門——中國互聯網事件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頁.
[美]羅杰·科特維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潘大松,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頁.
季衛東.大變局下的中國法治[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7頁.
王艷.新聞監督與司法獨立關系研究[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72 頁.
嚴勵.司法權威探論[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4).
參考文獻:
[1]高一飛.媒體與司法關系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孫銳.互聯網時代刑事司法與公眾輿論關系的困局及其破解[J].蘭州學刊,2017(10).
[3]梁為鋒.刑事審判中的社會效果考量[J].法制與經濟,2013(3).
[4]徐陽.“輿情再審”司法決策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法學,2012(2).
[5]顧鋮祎.新媒體環境下輿論與司法互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6]王海洋.論媒體監督對刑事審判的影響及其規制[D].吉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7]胡艷玲.論法律價值理論視野下的媒體與司法[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