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外貿糾紛 處理程序 預防 律師實務
作者簡介:李長平,北京德和衡(邯鄲)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中圖分類號:D92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49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參與國際貿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糾紛、貿易摩擦也日漸頻繁,那么,針對外貿糾紛的相關法律也必須要完善。外貿糾紛處理程序完善的基礎上,還需要制定相關的律師預防機制,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避免糾紛,促進各國貿易往來與經濟發展。
(一)協商
協商時,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雙方自己協商,另一種是邀請第三方加入,作為中間調解人員,不論哪種協商方式,只要雙方達成共識,達成協議,簽定《和解協議書》,那么糾紛結束[1]。一些地區如果有外事機構、商會,也可以申請由這些機構進行調解,如寧波外事機構。
律師參與當事人協商過程中,需要做好下面兩點:第一點,要保證協議書的內容清晰準確,并且要具有較強的履行性,協議書后附條件、期限等條款更要做到全面考慮,不留疑慮。如“待日本公司售出玩具后及時支付”,這句話就不清晰,因為何時玩具能夠售出并不知道,屬于一個未知數。第二點,涉及到有第三方中間人參與協商,律師可以建議當事人寫成《調解協議書》,然后再拿著《調解協議書》向法院申請,將《調解協議書》進行司法確認,這樣其就具有強制執行力。
(二)仲裁、訴訟程序
仲裁、訴訟對于律師來講,就如家常便飯,也是其發揮作用的主要場地,但是涉外案件與國內案件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所以律師需要尤為注意。如果當事人雙方在經過協商之后,雙方不能達成共識,簽定協議,那么就需要考慮提出仲裁或訴訟,針對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規定進行分析,會發現仲裁比訴訟的優勢更明顯,下面針對仲裁和訴訟的優劣進行比較。
1.案件管轄權問題
仲裁委員會和法院屬于兩個部分,兩者之間存在很多不同點,案件管轄權就是一種一個,由于法院存在等級之分,其屬于一個系統的機構,而仲裁委員會卻不是,它屬于一個獨立機構,和行政機關沒有隸屬關系,各個仲裁委員會之間也沒有隸屬關系,也沒用等級之分,當事人針對案件的情況,可以按照《仲裁法》的相關規定,來做出選擇。如果當事人申請仲裁,需要達到以下條件:持有有效的外貿合同,并且在合同中需要有清晰和明確約定,一旦發生爭議,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糾紛,仲裁機構的選擇也要明確。
這一案例中,需要對照外貿合同,確定合同當中是否明確了仲裁方式,并且明確列出仲裁委員會為杭州市仲裁委員會,如果合同當中明確這兩條信息,那么云和縣這家公司就可以根據《仲裁法》來向杭州市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
2.對辦案人員的選擇權問題
辦案人員的選擇上,仲裁和訴訟之間也不同,如果選擇訴訟,那么當事人對法院審判庭的組成人員沒有選擇權,這些都是由法院確定,法官之間有序排班;但是選擇仲裁方式,當事人有權從仲裁庭中選擇一名仲裁員。
3.上訴權利問題
當事人如果選擇訴訟方式,在法院做出判決以后,如果對判決不服,對于法院的判決,可以再次提出上訴,上訴次數為一次;但是仲裁不然,沒有上訴的問題,其實行“一裁終裁”。
4.調解問題
調解制度屬于我國解決糾紛問題的一種特色方式,在國際上也通常交流經驗。我國對調解十分重視,我國的最高法院下發過很多這方面的文件,如《關于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這個意見同樣適用于解決外貿糾紛。當事人不論選擇仲裁還是訴訟[2],調解都存在于各個程序當中。但是律師應該明白,兩者存在一個不同點:一個是依據調節結果來確定文書,一個是根據調解的協議內容來確定文書,這兩種方式分別是法院和仲裁。
5.申請執行問題
律師在當事人申請訴訟或者仲裁以后,不僅要幫助受益人爭取相關利益,還要保證當事人的利益能夠獲取,這就需要律師額外關注判決書或裁決書是否能夠被執行,因為這是影響當事人利益的直接問題。如果案件結果,需要向外國法院申請執行,那么律師首先要保證判決書被外國法院的承認。因為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可以對我國的判決書和栽決書進行拒絕,這是因為我國和該國沒有簽定司法協助條約。律師在給當事人提供服務時,應該注意《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國際上很多國家都簽定了公約,其被各國所認可,所以在本公約內的國家,都會承認我國的判決并且執行。
上面提到的案例中,云和縣公司在完成仲裁之后,拿到栽決書以后,可以向日本法院申請執行我國的判決,這是因為日本國也簽訂了上述公約。
6.仲裁時效問題
對外貿易的仲裁時效和國內貿易的仲裁時效不一致,律師應該明確這一點,通常對外貿易的仲裁時效是4年,這個出處為《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而針對國內貿易的仲裁,仲裁時效通常是2年。
7.費用負擔問題
當事人在關注自己利益能否得到保護的同時,還會關心費用的問題,我國對于訴訟費、仲裁費、律師費,都有明確的收費文件,確定各類標準。
8.辦案期限
《民事訴訟法》《仲裁法》中,對于外貿糾紛案件并沒有清晰的的辦案期限,主要是由于涉外案件相對復雜。所以辦案期限全由案件的復雜程度來確定,CIETAC的仲裁規則規定,簡單點的案件,可以在3個月內結案,復雜的案件,可以在6個月內結案。如果是國內案件,可以在4個月內結案。由此可看,仲裁案件的可預期性比較強。
結合以前的經驗,以及對外貿工作的認識,律師在日常工作中,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一)外貿企業的領導人及外貿業務員是外貿糾紛預防的主體
通常企業的所有人都是企業的管理者,同時也是外貿糾紛中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對于外貿糾紛如果領導自己都不重視,那么預防工作開展起來十分困難。所有事情只要領導重視,開展的過程才會容易,才會有預防工作開展的時間和費用,律師可以建議企業領導,對預防問題設置專項考核。
企業的外貿業務員是參與外貿業務的直接人員,其參與磋商、簽訂合同、組織履約等多個環節,一些外貿糾紛的發生,問題主要在業務員這里,所以,預防外貿糾紛,業務員也是一個的重要主體。比如,作為出口方,在出口的各個環節,都要按照合同來履行,保證時間及時,準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律師應該針對企業可能發生的糾紛,給業務員進行指導。
(二)組織客戶對案例和國際貿易規則進行學習、交流
客戶在學習了外貿的相關知識以后,可以掌握一些基礎國際交易慣例、規則,在掌握這些內容以后,就會很快找到問題所在。比如:匯款、托收、信用證、保函這幾種結算方式,各有優點和缺點,可以相互結合使用,降低風險;如果一味追求成交量,不考慮風險,那么會給企業利益帶來一定的傷害。其次,應該學習其他企業產生糾紛的相關案例,律師可以分析案例,讓客戶吸收經驗,避免出現同樣的案件。
(三)重視爭議條款的制定,有備無患
企業客戶在簽訂合同之前,肯定都會向律師進行咨詢,所以律師一定要幫助客戶做好條款的篩查,尤其是對過往沒有重視的條款,一些比較容易引起爭議的條款,更要謹慎。律師還應該引導客戶選擇對企業更有利的爭議解決方式,避免選擇不熟悉的仲裁地、仲裁規則,更要慎重選擇外國法律。如果可以選擇我國的法律時,一定不要選擇外國法律。
(四)建議企業重視外貿合同的簽定、履行
1.簽訂合同之前,需要明確合同主體,了解對方的資信和經濟情況
查詢對方的資信途徑主要有:利用我國商務機構進行調查;利用對方注冊國的商會等機構調查;通過專業的機構調查等。
2.通常在合同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內容太簡單,不明確;二是合同內容不適用;三是“言行不一”,前后不一致,履行混亂;四是某些條款不具體,太籠統;五是用詞不當;比如說“定金”和“訂金”,只有“定金”在《擔保法》中的存在一定的法律含義。
3.自己違約,不按合同辦事
這種問題主要發生在加工企業中。律師應該建議企業嚴格遵守合同約定履行,要誠信守法。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4.不注意合同變更
變更屬于民事法律行為,操作時應該嚴格按照《合同法》規定進行,以免影響最終的效果。比如,如果有一個外國買主,中間想要變更收貨單位,但是當事人沒有按照《合同法》要求,簽訂變更協議,也沒有保留相關的證據,如果后期發生糾紛,在維權時就會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所以,律師有義務指導當事人變更合同內容,保留變更的證據。
5.不注意合同解除權行使
一些企業客戶對于法律上的一些約定概念不清楚,在實踐過程中就會影響法律效力。比如,如果解除權運用不合理,不能有效力的讓對方了解,那么就不能產生對應的法律效力。如國內鋼管公司在和外商的經銷合同中標明履行情況,結合當前合同履行情況,書面寫了《解除合同通知書》,并發給對方進行確定,對方收到郵件日期,可以有6個月異議期,對方沒有起訴,那么合同可以被合法解除。
6.不懂違約責任索賠條款
合同中對于損失賠償沒有明確約定計算方法,造成索賠困難,無法計算損失,法院也很難保護當事人利用。如貨款未按約支付,應該約定,按照多少比例來計算違約金;市場價格變化,造成的價差等都可以視為損失,這樣明確損失計算方式,就可以計算損失[3]。
7不注意保存交易證據
律師應該提示企業日常工作中,收集、保留履行方面的證據,為日后的維權作為證據。一些企業在相互交流中,使用傳真、電子郵件,《電子簽名法》在外貿業務中,具有的證據效力已經明確規定,所以企業應該組織員工認真學習,很多公司的合同以電子版的形式存在電腦中,沒有電子簽名,那合同效力比較低。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國際貿易活動也日漸頻繁,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外貿糾紛時常發生,為了更好的保障外貿雙方利益,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綜合實現,進一步規范外貿行為,完善相關糾紛處理程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針對外貿糾紛處理程序以及預防中的律師實務進行了研究,旨在助力于我國外貿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相關法律程序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梁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越外貿法律制度比較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35):69-70.
[2]熊俊.對外貿易中法律風險控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45-48.
[3]舒揚.外貿代理的法律調整探析[J].現代法學,2016(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