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瑩瑩
摘 要: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呈現形式之一,是了解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文章以貴州民族文化宮2007年開展至今的民族古籍保護工作為例,思考在民族古籍保護中遇到的問題,總結工作方法、措施,為今后古籍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提出新思路。
關鍵詞:民族古籍;開發利用;有效措施
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致力于貴州境內民族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與收藏工作,經過十余年的征集工作積累,現有館藏彝文古籍、水文古籍、清水江文書等少數民族古籍文獻資料2700余冊(份),其中水文古籍收藏量位居全國第四,館藏民族古籍中有8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彝文5部,水書3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彝文古籍數量位居全省第二。古籍工作重點逐步由征集轉向保護、利用、開發館藏民族古籍。
2008年至今,筆者負責、參與了館藏民族古籍的征集、整理、編目、翻譯、編輯出版等工作,發現在民族古籍保護中存在一些問題,結合館內工作進行總結,為今后古籍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經驗借鑒。
1 民族古籍整理開發困境
1.1 保護機構眾多,缺乏管理
民族古籍除散落在民間的以外,主要收藏于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科研院所等單位,僅貴州省彝文古籍收藏機構就有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研究院、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等十余家。
筆者2016年在畢節市彝文古籍收藏機構調研中發現,眾多基層收藏機構因保管和征集經費嚴重不足,缺乏現代化的保管設施。這樣勢必會加快已收藏民族古籍的老化、損毀。各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使用古籍時更無法實現互通有無,給古籍分類、編目工作帶來不便,也給古籍的開發利用工作增加了難度。
1.2 缺乏民族語言專業人才
整理、編目工作除了對古籍的頁碼、尺寸、版本等基礎信息進行整理外,還須提煉出古籍的內容提要、年代等重要項目。民族古籍的文字記載多為少數民族文字,對其編目應具備文獻學相關知識,同時要認識少數民族文字。實際上,很多從事民族古籍管理工作的同志不一定掌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征集到館的古籍文獻也不是單一類別的民族文獻,其種類繁多,要做到熟知每一種民族語言顯然無法實現,整理、編目工作缺少民族語言專業人員支撐。
1.3 民族古籍翻譯水平參差不齊
在整理內容提要的基礎上,貴州民族文化宮積極開展民族古籍的翻譯工作,完成對一千余份清水江文書、一部彝文古籍、一部水文古籍的全文翻譯工作。清水江文書是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用漢文書寫的林業契約文書,是研究清水江地區當時的社會生活、經濟史、法制史、民族關系、族群關系、官民關系、貿易往來等方面的珍稀文獻①,文書原文的全文翻譯只需要按原文直譯就能正確表達其真正含義。而用少數民族文字書寫的古籍對譯者的要求,除了精通少數民族古文字以外,漢語水平也要有一定的造詣,翻譯作品要實現少數民族文字與漢字藝術性的融會貫通。實際翻譯工作中,譯者與評審專家對原文的直譯意見一致,卻對同一句原文的意譯出現不同的解讀,有的傾向于尊重原文本意,有的結合民族習俗翻譯,有的期望追求文采藝術性表達,沒有標準衡量孰對孰錯,想要做到民族古籍翻譯的“信、達、雅”并非易事。
2 民族古籍保護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整合資源統一管理
貴州民族文化宮按照《國家古籍書庫基本要求》對古籍文獻特藏室的溫濕度、空氣凈化等進行科學規范管理,相較于基層收藏單位和個人收藏,能給民族古籍提供較好的保存環境。民族古籍的保護可采取寄存的方式,簽訂古籍收藏保護協議,保留原收藏單位、個人對民族古籍的所有權,將古籍寄存在收藏條件更為優越的收藏機構,由代保管機構分類、編目,有條件的收藏機構可對古籍進行數字化保護,通過整合資源統一管理讓更多民族古籍得以面世。
2.2 整理編目合作模式
以收藏單位+專家的合作方式,遵照古籍整理工作的要求,從古籍特點出發,開展古籍系統整理。結合本館實際需求,以專家顧問的形式聘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使用者對整理編目工作予以協助,指導完成古籍的年代界定、內容提要工作。同時館內工作人員結合古籍普查標準對古籍其他信息進行整理錄入,兩者匯總后形成較為完整的古籍文獻目錄信息。
通過合作的方式,貴州民族文化宮已完成對館藏水文古籍、彝文古籍、清水江文書的清點、編目、檔案信息數字化,系統全面地了解館藏民族古籍文獻的數量、種類和大致內容,正確反映館藏古籍基本情況,方便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迅速、準確地檢索古籍,讓蘊含在民族古籍中有價值的資料得到充分利用,也為古籍的安全、完整保存打下基礎,有利于古籍的長期使用。
2.3 加強翻譯工作專業性
民族古籍文獻的編目工作開展為研究民族文化的專家、學者們提供了線索,但在他們需要古籍中記載的資料又不滿足于內容提要時,古籍全文翻譯工作的必要性就凸顯了。貴州民族文化宮堅持優先開發的原則,在編目數據的基礎上,將破損程度不大、學術價值較高的古籍列入優先開發或重點開發項目。以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阿哲君長世系》《金堂卷》兩部民族古籍的全文翻譯為例,采用原文加注國際音標、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能使讀者讀懂原著,又能讓研究者評鑒譯者的翻譯水平,使原文意思能夠得到正確的表達和理解,翻譯中重點知識點加上注釋,對原文內容加以考釋和說明,翻譯工作結束后聘請多位省內外專家開展評審,匯總多方評審意見對譯文進行校對、修改,最終形成了科學化、規范化的翻譯作品。
總的來說,對民族古籍文獻的翻譯歸根到底還是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救書、救人、救學科”是民族文化保護中的重要理念,許多高校開設了民族語言課程及民族古籍專業,貴州三都成立水書文化研究院、貴州畢節彝文雙語職業學校把畢摩文化的傳承以學校的形式進行規范教學,以多樣的方式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年輕一代,使其漢語水平和本民族語言文字水平都得以提高,讓民族古籍整理翻譯工作后繼有人。作為民族古籍的收藏保護單位,加強與專家學者、學術團體及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才能開啟民族古籍保護的新思路、提升民族古籍工作的業務能力,開展多方評審確保翻譯作品與原文思想內容的一致性、完整性、完美性,做到民族古籍翻譯工作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對民族負責任。
2.4 重視民族古籍形式多樣的數字化工作
2009年7月,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指出:“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開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調查登記工作,對瀕危少數民族重要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加大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力度,加快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進程?!雹倜褡骞偶恼砗捅Wo工作融入現代科技因素,目的是讓民族古籍可長久保護、及時傳播。這也是對民族古籍保護最快的方法。
古籍數字化在圖書館、博物館層面一般可進行原物掃描、原樣復制,現階段貴州民族文化宮已完成對館藏水文古籍的部分掃描、清水江文書全文拍攝。同時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對其館藏貴州珍貴古籍文獻進行復制,將一比一仿真復制件作為展品陳列于“貴州世居民族歷史文化展”中,作為研究清代貴州少數民族風情的重要文獻資料。為立體展現、直觀傳播少數民族文化,貴州民族文化宮聘請水書習俗國家級傳承人在專業演播廳錄制水文古籍誦讀視頻,作為貴州民族文化宮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影像資料加以保存。
形式多樣的民族古籍數字化方式不僅解決了古籍保護與使用的矛盾,也能滿足多方面、多層次的現代閱讀和研究需求。充分利用數字化這一古籍再生性保護的現代化手段,既能永久地保存民族古籍完整原貌,又能對圖文數據進行深層次挖掘及網絡共享,達到延續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目的。
3 結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漢文古籍文獻保存了大量的漢族歷史文化,少數民族古籍涉及的文字、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哲學、藝術等領域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兩者結合構成完整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對民族古籍進行的整理、開發、利用工作,使民族古籍所記載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展現在各族人民面前,消除隔閡,增強民族認同感及凝聚力,是民族古籍保護工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