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仁 馬淑嫻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線上教育 學校教育 素質教育 信息化
作者簡介:張人仁、馬淑嫻,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94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手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線上教育的逐漸普及,使人們通過網絡就能汲取豐富的知識,這就使得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是,筆者認為傳統教育在被教育者人格形成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線上教育并不可能取代傳統教育。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關鍵,肩負著提升國民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任。教師本人對被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是無法被網絡取代的。
(一)線上教育的起源與國內現狀
當前我們處于信息化時代,特別是互聯網被廣泛應用后,出現了非接觸式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2007年,一位名為薩爾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國人在美國創辦了可汗學院,他一個人制作了上千部教學視頻,利用視頻技術對傳統教學的手段進行改革,向世界各地的被教育者提供免費的、高品質的教育,使一名教師、一臺電腦便可招攬上千萬學生的“教育神話”變成可能。
1936年,我國出現了“電化教育”。這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線上教育。我國于1949年11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負責全國的教育技術工作。我國當時的線上教育開始步入正軌。
在我國,2013年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線上教育。諸如101網校、掌門一對一等中小學線上教育平臺也逐漸被大眾認可。
(二)線上教育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要,教育從線下走向線上。線上教育近幾年一直處于行業的風口浪尖,因此傳統教育機構、新興互聯網企業都在探索線上教育的最佳模式。那未來線上教育又將會呈現哪些發展趨勢呢?
現階段,我們正處于教育教學資源豐富的時代,但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師生供需雙方信息不暢通、歧視“差生”等問題依舊存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線上教育的普及,被教育者可以通過手機、掌上電腦等移動產品更加自由的學習,而不受時間或地域的限制。即使身處國內的偏遠山區也能通過網絡得到更好的教育。
為了適應這一趨勢,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適應性產品出現。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隨之而來的是人們需求逐漸多樣化,因此,針對線上教育的培訓平臺也會更加細分。總而言之,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們對線上教育培訓認識的逐漸加深,各類機構也在逐漸發展完善,進入門檻當然也會越來越高,以后消費者對培訓機構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還會有新的要求。
(一)我國教育的歷史沿革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專門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自夏朝至今已經延續了4000多年。在古代,我國的文化教育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出現了諸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賢,他們的理論至今還被世人所研讀。其中,孔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各國孔子學院的 建立,是對我國傳統教學理論最好的認可。
及至近代,面對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識之士曾提出“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我國的文化教育保護意識開始覺醒。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誕生,它被視為我國近代教育的起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新派的出現推動了我國近代教育的大發展。其后爆發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都極大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對我國社會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由于當時復雜的國際與國內環境,我國學習和借鑒的目標單一,基本上是對蘇聯教育模式的照搬照抄。但是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模式也在發生變化。我國在教育事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用科技帶入知識的方法將書本知識推上新高度。在教育系統逐漸完備后,我國開始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不再拘泥于“背多分”模式,這在我國教育歷史上是一項重大創新。我國的教育事業從原始社會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發展,如何進行更完備更全面的教育仍舊是當前需要慎思的問題,不過教育在社會上的發展前景極為可觀,實現全民受教指日可待。
(二)我國學校教育的現狀
現在人們口中的學校教育,一般所指的是長久以來的在學校里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由于經濟與地域等原因,我國教學資源的分配并不均衡。貧困地區的教學資源與硬件設施落后而且稀少,發達地區卻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當前,我國雖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但在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本身稀缺的情況下,開展素質教育卻并非易事。當貧困地區的孩子在課本上看到神舟飛船升空的相關消息時,發達地區的孩子卻能近距離接觸這些航天英雄們;當發達地區的孩子在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時,貧困地區的孩子只能所有科目共用一個老師。最終結果只會是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而貧困地區卻越來越貧困。
但是,我國的學校教育存在很多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點。我國整齊劃一的行動培養,培養了學生認真踏實,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精神品質。半封閉、半軍事化的校園管理為學生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凡此種種,都更好的推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些舉措是線上教育無法做到的。
誠然,與學校教育相比,線上教育更具開放性,打破了時間與距離的限制,使得學生與老師可以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開展教學過程。學生在線上教育中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可以跟來自全世界的優秀教師進行交流與探討,真正做到教育資源共享。線上教育更具靈活性,學習時間不再拘泥于課堂,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并觀看回放。線上教育的受眾面更廣,學校教育一般是面向在校學生,但是線上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習需要的人,如:在職備考者、成人教育等。雖然,線上教育占據部分優勢,但是,從思政角度來看,線上教育是不能取代學校教育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并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面臨著許多困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人格教育,學校教育中教師與被教育者會產生語言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幫助被教育者形成更穩定的、更健康的人格。對于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加無可替代,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學校教育中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警惕資本主義手中的糖衣炮彈,培養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貢獻的人,站好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班崗。
在學校教育中,授課只是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及時發現每個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方面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對于出現思想波動的學生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對于學生來講,在學校學習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習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過好集體生活等步入社會后需要用到的一系列技能。所謂“學藝先學德”,就是要求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學會知識還要形成正確、完整的人格。這些是線上教育通過冰冷的網絡根本做不到的,線上教育不具備針對性,所以只能作為教育教學中的輔助手段,只能傳授知識而不可能幫助被教育者成為一個更好的、更被社會所需要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接受專門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在集體生活中得到鍛煉,以便于以后更好的融入社會。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的作用尤為重要,俗語有云:“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被教育者,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的人格形成不穩定、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他們對老師有特別的信任和崇拜感,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他們的影響極大。因此,對他們來說,教師是不能被線上教學的視頻所代替的。
雖然線上教育是更為便捷的現代教學方式,但是線上教學是不能夠取代學校教育的。疫情期間,線上教育雖然使我們真正做到了“停課不停學”,但是目前來看效果甚微。許多省市發布通知:延遲開學的時間通過壓縮周末和暑假補償。更進一步說明了線上教育是不可能代替學校教育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相關政策的完善,線上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輔助作用也會逐漸加強。線上教育可以打破我國當前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是推進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前進的又一動力。在未來,線上教育將是學校教育,尤其是教育資源匱乏地區教育教學中最有力的輔助手段之一,由此可見,學校教育永遠不能被線上教育所取代。
參考文獻:
[1]薛峰,李彥杰.從失范到示范:新時代教師師德建設審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 12-05.
[2]黃震.重視在線教育的革命性意義[J].文匯報,2013-05-03.
[3]朱敬.我國第一個電化教育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J].電化教育研究,2011(2).
[4]于鶴,荊雯.孔子學院的發展經驗對中國乒乓球學院創建的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09-15.
[5]袁景.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心理學途徑[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8.
[6]江正偉.論人的全面發展及其實現條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4-15.
[7]孟曉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實施途徑[J].文學教育(下),2014-04-25.
[8]黃志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9]王俏華.對學校道德教育中榜樣教育方法的倫理學追問[J].教育探索,2011.
[10]萬美容.優選與創設———榜樣教育創新的方法論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