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昉
【摘要】隨著中國在竹笛方面的藝術造化表現越來越突出,在培養人才方面也就要求的更多,在竹笛的教學模式上面需要不斷地得到改變與完善,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在專業水平方面的提高,在教學模式上的進一步的改變,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深入分析了竹笛教學的主要模式,并進行相關探討,以期提升竹笛教學水平。
【關鍵詞】竹笛 ?教學模式 ?發展
所以,本文主要是以這個方向為切入點,就當下中國竹笛在這方面的總體發展情況入手,分析三種竹笛的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因此更好的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一、當代竹笛教學模式現狀
關于竹笛教學的最初的開始時間,大多數的說法是從蔣詠荷在50年代的初期撰寫的《笛子教材》開始的。在近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當中,為了能夠讓教學模式逐漸向著科學化的方向靠近,竹笛方面的藝術家與專家們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雖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受阻情況。
(1)早期發展缺少有效的傳播途徑和技術能力。 很多優秀的作品受到傳播的限制,不能夠更快的向外傳播。
(2)藝術傳承受限明顯。竹笛作為具有中國藝術氣息的文化,它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代的老藝術家的言傳身教,實際上,很多藝術家看重傳承,但都是選擇自立門戶,封閉發展,嚴重的限制了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3)教學方法統一性較差。百家爭鳴的狀態,竹笛教學的看法與決定很難統一,拖延性強,問題的實際解決效率低,教學模式很難更新和科學化,總體發展滯后。
二、當前竹笛教學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一直沿用,并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并在初期通過這種方法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但是由于這種方式需要藝術家們的親自傳授指點,由于時代的變遷,藝術家們的先后去世,并缺少傳承人,使得這種教學的模式在目前為止,越來越困難。很多藝術家的這種口傳心授的過程是依據個人的多年經驗積累,雖然其有著很深的造詣值得認可并借鑒,但是這種方式對于竹笛教學基礎知識方面的訓練和鞏固較為薄弱。因此存在了一定的教學局限性。學習者通常是在某一個方面具有較好的造詣和表現能力,缺少綜合性素質。因此往往會出現老藝術家們雖然技術高超確很難培養同樣優秀的學生。同時,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有些難題時,老師們由于其基礎的學習體系的不完整性,也不能夠因此而給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隨著技藝要求的不斷提升,這種模式的教學模式也就會慢慢地被淘汰。
(二)新潮教學模式-全盤西化
全盤西化教學模式的基礎是以技術訓練為重點方向,屬于新型教學模式的一種,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提升難度方面比較重視,與西方的教學模式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甚至于有些觀點跟西方的一些文化上采取完全采納的態度,教學模式也是照搬全收,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甚至會遠離傳統文化。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技巧和基礎知識等學習方面都能夠收到較大的提升效果,但是其遠離傳統樂曲的缺點也不容忽視。
對于優秀的中國傳統的戲曲一類的音樂作品會逐漸有那種慢慢生疏的感覺,對于民族自己獨有的文化的遠離,對于在竹笛的創造方面也是一大短板,作品缺乏了真正的靈氣,沒能夠有充足的感情加以投入,因此,這種教學模式也是不建議被采納和推廣的,會影響民間音樂的走向和發展。
(三)綜合的教學模式-科學基礎訓練融合傳統風格多樣化訓練
在綜合比較前面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以后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就會顯得尤為的突出,對于傳統音樂文化能夠更好的加以應用,、包含了科學的訓練方式,關注基礎知識的累積,有機結合兩者有點,對于竹笛的更好教育來說,在經歷過那么多次的嘗試以后,是一種更為科學的雙贏教學模式,這種形式回逐漸的被推廣。
三、當前竹笛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發展建議
(一)科學化基礎訓練中的教材選擇問題
對于在科學化基礎之上的教材選擇問題上,從最初關于《笛子教材》的投入使用,在使用之后,效果上的顯現是比較明顯的,也逐漸的影響到之后的一些關于技術教程方面的內容豐富但。是,之后隨著在技術方面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如今市面上關于這方面的教材數量已經遠遠大于之前的情況了,可供的選擇變得更多了,但是,卻更加的加大了教材的選擇。總之,關于正確的教材選擇總體上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定的,關于自身專業水平的正確認識,加上合適的教材選擇,才能夠對于專業素養方面的提升有所幫助。簡而言之,對于教材的選擇,首先應當是比較基礎性的。另外,還要根據自己的練習情況適當的調整教材的難度與選擇的方向,這樣才能更加科學的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二)器樂演奏舞臺表演訓練與重奏訓練教學必要性
在這方面的缺失主要是體現在對于學生在舞臺上所展現的形象的與氣質,比如演員在臺上的一些細微的動作,事實上就很影響整個舞臺的展現情況,器樂演員在這方面就沒有真正的投入到入神的表演之中,給整個表演都帶來了不好的影響[3]。所以,之后就在這一方面更加的注重,尤其是在關注器樂演員的舞臺表演的基礎之上,更加的注重重奏的訓練,發揮竹笛的獨特個性,在竹笛的音色上的把握上更加的注意,追求重奏的和諧性,展現出更加完美的竹笛作品。
(三)傳統風格多樣化訓練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實施難度
在原先的教學方式中,口傳心授是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它其實也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但是,針對于竹笛的教學來說,實際的進行實踐是很難進行的,對于那些不同地區的竹笛風格的展現是多樣的,但卻是竹笛學習者很難完全領略掌握到的。而竹笛的音樂風格是可以多樣的,如何讓這些多樣的風格同時的發揮作用,既能夠重視可變的一個方面,也能夠重視這個方面不可變的方面,這就需要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有更加豐富的收集與利用,這個問題是急需要重視的,否則,對于這樣的多樣化的訓練方式來說會更加的困難。
四、小結
任何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轉變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歷許多人的努力與嘗試,關于竹笛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已經逐漸的走上正途,尤其是在經歷過綜合的探討以后,對于模式的成熟性方面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些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模式的效果的展現。
參考文獻:
[1]肖興云.論竹笛的演奏技巧與樂曲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J].明日風尚,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