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的實施建議有著明確的數量要求。本文對如何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了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親師信道 統籌規劃 穩步推進
一、親師信道,良好開端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愛上祖國的語言,愛上祖國的文化”,應該是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要想讓學生愛上課外閱讀,首先就要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語文老師,喜歡上你的語文課。
新課程倡導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把學生看成一個個獨立、鮮活的“人”,以一顆民主平等的心去對待他們。親其師,信其道。當你的語文課上,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時;當你的作文課上,學生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樂于聆聽別人的意見時,學生就已經喜歡上你了。此時,關于課外閱讀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統籌規劃,事半功倍
“課外閱讀,課內指導”。小學六年,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指導?需要通過作為語文老師課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什么?有統籌的規劃,就會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規劃1:每個年級可以讀的課外書。
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圖畫有著極大的興趣。如果教師手捧一本精美的繪本,繪聲繪色地給他們講《猜猜我有多愛你》,講《逃家小兔》《小房子變大房子》,一定會讓學生立刻愛上圖書。
二年級,《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童話的王國里,這是一件多么開心的事情啊!
到了三、四年級,獲得國際大獎的兒童小說,可以作為向孩子們推薦的案頭書。《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兔子坡》等外國名著,金波、張天翼、鄭淵潔等名家的童話,都是學生喜愛的經典。
五、六年級,可以向學生推薦中國四大名著,現當代作家曹文軒、秦文君等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外國勵志的自傳體小說,也一定會讓學生心潮澎湃。
有計劃地,具體到每一個學期、每一個月向學生們推薦書目。
有了閱讀書單,會減少盲目閱讀,學生就不再去閱讀“快餐式的漫畫書”。
規劃2:每個年級可以誦的經典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不僅要規劃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還要引領學生誦讀古今中外經典篇章。瑯瑯書聲中,能夠感受語言文字散發的魅力;大聲吟誦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浸潤古今中外的文化。
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規劃地安排學生每天誦讀的時間、內容和形式。
一、二年級《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三、四年級《千字文》《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五、六年級《論語》《宋詞》,部分小古文,每個學期誦什么書,每個月讀哪些書,都要有安排。
規劃3:每個學生可以達到的閱讀量。
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規劃他們可以達到的閱讀量。
依據課標中的規定,上不封頂,下要保底,依據學生實際閱讀的書籍,粗略地計算小學生六年時間最少要閱讀多少本書籍,然后合理分配到各個年級,再合理分配到每個學期。
規劃4:每個學期可以開展的讀書活動。
活動是課外閱讀推進的催化劑。開展學生們喜愛的讀書活動,能夠保障課外閱讀的順利推進。可以在每個學期做一個計劃,每個月力爭開展一次以讀書為主題的活動。
比如,低年級可以開展“童話故事會”“誦讀童謠比賽”等活動,中高年級可以開展“唐詩宋詞吟誦會”“讀書手抄報展覽”等活動。
規劃5:每個家庭可以配合的讀書事項。
每日在家閱讀,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通過“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如,家庭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配置合適的臺燈、書桌、書櫥;購買老師推薦的適宜孩子且孩子喜愛閱讀的書籍;低年級時堅持大聲給孩子朗讀故事,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與老師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等。
三、穩步推進,終成習慣
有了統籌規劃,接下來就只要扎扎實實地將最初的打算一樣一樣落實,一步一步推進。當然,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
推進法則1:激發興趣,喚醒閱讀欲望。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于1979年出版的《朗讀手冊》中有這樣兩句令人深受啟發的話:
其一:孩子永遠不會因為年齡太大而不適合聽故事。
其二: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子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老師們,如果想使學生們喜歡你,喜歡書籍,喜歡閱讀,就先給他們講好聽的故事吧!
家長們,如果想要孩子們遠離電視和游戲,就堅持每天給他們大聲朗讀吧!
一年級的小孩子們一定會被你手中漂亮的繪本封面所吸引,一定會被書中奇妙精彩的插圖所吸引,一定會被書中簡單卻又生動有趣的語言所吸引。
從繪本到童話書,只要你愿意說給孩子們聽,他們一定會給你最認真最專注的神情。
故事說一點,讓孩子們猜一點;中途故意賣個關子,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看吧!
就這樣,孩子們的興趣被大大地調動起來。他們開始走進書籍,開始渴望從書中獲取更多的好聽的故事。
如前面引用的《朗讀手冊》中所說,即便是中高年級學生,仍然喜歡聽故事,讓我們的家長也堅持去講故事,課外閱讀就這樣順利進行了下去。
推進法則2:檢查督促,培養良好習慣。
有一項關于“習慣養成”的研究說明,任何一個好的習慣要養成,至少需要21天。
課外閱讀占據了一些孩子玩樂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再加上閱讀書籍需要用眼、用腦、用心,還是會讓學生產生在上課、在看語文課本的感覺。如果沒有相應的檢查、督促措施,最終的結果可能遠遠無法達到所期待的那樣:讓每一個孩子都熱愛閱讀,都能做到每天堅持閱讀,直至最后“一天不閱讀,就好像一天沒有吃飯”。
可以將課外閱讀作為每天必完成的一項作業布置下去,爭取家長的配合,可以讓學生在“采蜜本”摘抄好詞佳句。當然,教師盡量不去布置或者很少布置其他的書面作業,以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既然是作業,第二天一定要有檢查反饋。開始階段,教師可以親自檢查,及時了解不能做到的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后期,可以4人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查互查,教師一周了解一次。
當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是老師最重視的一項作業,從閱讀中懂得了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成績時,他們已經逐步養成了“每天在家閱讀”的良好習慣。
推進法則3:評價激勵,點亮人生。
教師在檢查督促的同時,還要精心設計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使學生們能夠及時分享彼此閱讀的收獲,了解彼此閱讀的書籍,使課外閱讀良性循環。
比如,不論哪一年級,每個月或者每一周,教師都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適宜的書籍。
每一周,還要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一起交流自己最近閱讀的書籍、書中有趣的故事、自己最喜歡的人物,還有自己讀書的方法、時間等。
每個月,班級都可以評選“閱讀之星”,教師可以送一些學生沒有閱讀過的書籍作為獎品。
每個學期,班級、年級、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講故事比賽”“經典誦讀比賽”“圖書跳蚤市場”等。
總之,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創設積極的閱讀環境,指導有效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終身的閱讀習慣,是值得我們為之努力的。因為,我們是在用書籍點亮學生燦爛的人生!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