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苑光宗,徐建龍,陳麗麗,關一旭
(昆山市精神衛生中心,江蘇 昆山 215311)
救助患者因沒有家庭支持,不但生活水平較低,而且自身營養指標不合格,軀體癥狀也更為顯著。部分營養不良的患者還會因藥物耐受性下降,出現明顯的副反應,還會因體質下降而出現跌傷、感染等并發癥[1]。本研究對長期住院的救助患者和有家屬患者軀體狀況和精神癥狀調查,以加強臨床對此類患者軀體、營養狀況的評估及社會對此類患者的關注支持。
1.1 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ICD-10 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21-79 歲范圍內;③患者及其監護人知情且同意。共調查63 例患者,男性29 例,女性34 例,其中共有41 例患者是有家屬,救助患者22 人;年齡23-77 歲,平均(43.41±10.60)歲;病程0.5-54 年,平均(20.09±53.50)年;住院時間0.5-35 年,平均(6.31±34.49)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
1.2.2 分析患者軀體狀況,具體指標包括;空腹時的血常規,血生化,甲狀腺功能,鐵蛋白,葉酸,同型半胱氨酸,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以及體重指數
1.2.3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由美國的Lawton 和Brody 于1969 年編制,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2]。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 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合并軀體疾病比較。表1 所示,兩組患者在高血壓、甲減、糖尿病、肺結核、腦梗死的檢出率方面沒有明顯差異;而在癲癇方面試驗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軀體指標比較。表2,對照組血紅蛋白、鐵蛋白、載脂蛋B 以及FT3 濃度高于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試驗組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LDL-C)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合并軀體疾病情況比較
表2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軀體指標比較

表2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軀體指標比較
變量 有家屬患者41 例救助患者22 例 t P白細胞(*109/L) 5.64±1.79 5.47±1.40 0.391 0.697紅細胞(*1012/L) 4.38±0.55 4.16±0.51 1.576 0.120血紅蛋白(g/L) 135.73±14.51 125.45±14.55 2.667 0.010*總蛋白(g/L) 75.72±5.66 73.86±4.50 1.331 0.188白蛋白(g/L) 43.28±2.71 43.75±2.19 -0.702 0.485球蛋白(g/L) 32.44±5.39 30.11±3.58 1.823 0.073谷丙轉氨酶(U/L) 24.87±21.75 17.25±8.76 1.571 0.121谷草轉氨酶(U/L) 17.52±11.33 13.69±3.61 1.541 0.129 GGT(U/L) 23.59±16.31 26.98±28.52 -0.602 0.549 ALP(U/L) 81.24±24.55 71.45±22.28 1.557 0.125 CK(U/L) 94.59±53.00 72.06±27.57 1.859 0.068 CK-MB(U/L) 14.79±9.43 14.35±4.92 0.203 0.840 BUN(mmol/L) 3.66±1.09 4.12±0.94 -1.661 0.102肌酐(μmol/L) 85.98±20.59 94.90±15.19 -1.785 0.079尿酸(μmol/L) 232.91±48.83 236.56±86.31 -0.215 0.830葡萄糖(mmol/L) 5.20±0.89 5.24±0.81 -0.198 0.844甘油三酯(mmol/L) 1.77±1.38 1.57±1.42 0.520 0.605總膽固醇(mmol/L) 4.56±1.05 4.68±0.97 -0.445 0.658載脂蛋白-A(g/L) 1.51±0.36 1.58±0.27 -0.784 0.436載脂蛋白-B(g/L) 0.79±0.25 0.62±0.26 2.609 0.011*HDL-C(mmol/L) 0.33±0.34 1.22±0.34 1.217 0.228

續表2
2.3 救助患者與有家屬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均分均大于22 分,且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調查發現長期住院的救助和有家屬的患者均廣泛存在日常生活能力障礙,而救助患者更加明顯。盡管家庭支持并未對患者精神癥狀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但家庭支持卻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并不斷改善患者營養指標[3]。而針對救助患者因未得到家庭支持,營養狀況明顯差于有家屬患者,在血紅蛋白、鐵蛋白、載脂蛋B 以及FT3 濃度等指標上明顯低于有家屬的患者,因此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及支持。通過本文分析,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長期住院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產生嚴重影響,且不利于患者精神恢復。醫院應該對長期住院患者增加形式多樣的康復活動,盡可能的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再通過社區管理,來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受到社會隔離的情況,提高社會功能康復[4-5]。
需要注意,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樣本量少,僅局限于昆山地區,不能全面反映更大范圍長期住院患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