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乳甲外科,重慶 400060)
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乳腺癌患者的早期癥狀不典型,隨著乳腺癌在患者體內逐漸發生轉移或破壞其他重要器官組織,患者將會出現一系列惡性癥狀。如果未及時治療乳腺癌,勢必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來看,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患者,但是手術方式會需要使用繃帶加壓包扎乳腺癌患者的患肢,繼而導致淋巴水腫情況出現。有關研究資料顯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導致術后患肢發生淋巴水腫幾率為9.2%-29.5%[1]。患肢淋巴水腫主要發生在乳腺癌患者術后90 d 至3 年內,一旦發生將呈現日益加重趨勢,難以有效逆轉。有學者認為,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采取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降低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基于此,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采取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在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124 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納入標準:其一,均確診為乳腺癌患者;其二,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其三,均在知情下參與。排除標準:其一,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其二,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實驗組平均年齡為(45.2±6.3)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6.3±5.8)歲。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方法,主要護理內容有:其一,護理工作人員為患者詳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有關知識;其二,在患者出院之前進行有關指導。
1.2.2 實驗組:實驗組應用常規護理(同對照組)聯合早期護理干預方法,主要護理內容有:其一,在患者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之前做好健康宣講工作。護理工作人員在乳腺癌患者入院后就為其講解與手術相關的注意事項以及術后淋巴水腫出現的具體表現和治療方法等,叮囑患者早日進行康復功能鍛煉,讓患者清楚了解早日鍛煉可顯著提高預后效果;由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會對患者的身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護理工作人員需仔細傾聽患者主訴,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向其介紹早期功能鍛煉的作用,也可邀請成功治療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負面心理情緒,減輕患者身心壓力,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其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護理工作人員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指導,手術后當天指導患者如何鍛煉手指功能;術后1-3 d 內教會患者如何進行握拳以及轉動手腕等運動,一天訓練4-7 次,每次訓練時間為8-15 min;術后4-7 d 內護理工作人員指導患者如何進行肩部活動以及肘關節運動,一天訓練4-7 次,每次訓練時間為10-20 min;術后8-10 d 根據患者的傷口具體愈合情況鍛煉其肩關節、雙臂向上攀爬運動等,學會使用患肢刷牙洗臉穿衣,一天訓練2-3 次,每次訓練時間為15-25 min;其三,進行出院指導。在乳腺癌患者康復出院后,護理工作人員可為其制定如何預防患肢淋巴水腫的手冊,再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叮囑患者出院之后多多進行有氧活動(如瑜伽、慢跑等)。
1.3 觀察指標。分析兩組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患肢周徑比健肢粗30 mm 以下為輕度水腫、患肢周徑比健肢粗30-50 mm 為中度水腫、患肢周徑比健肢粗5 mm 以上為重度水腫)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收集相關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明確數據可靠性,并根據數據反映情況進行理性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比較[n(%)]
統計學研究顯示,乳腺癌已經成為威脅女性人群生命健康安全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2]。乳腺癌高發于中老年女性人群,近年來呈現逐年年輕化發展趨勢。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以手術方式為主,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其一,保留乳房手術;其二,切除乳房手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需要切除淋巴組織,除此之外,還需清掃同側腋窩淋巴結組織,此項手術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術后患肢的淋巴回流。問卷調查顯示,女性人群均介意自身形象,在100 例乳腺癌患者中有90 例患者高度關注術后如何鍛煉患肢功能恢復,從而促進術后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護理工作人員需向患者詳細說明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指導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預防術后發生功能障礙。
調查研究顯示,約有48%患者感覺到患肢功能相比起手術前顯著降低,經過測量發現,約有47%患者感覺到一側肩關節功能出現障礙,而此障礙的存在將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及心理舒適度評分。
手術會全面清掃乳腺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因此術后需要對乳腺癌患者的患肢進行包扎處理,由于包扎時會壓迫到腋下積液,因此手術完成后乳腺癌患者極易發生患肢淋巴水腫情況。早期乳腺癌患肢淋巴水腫會逐漸進展成纖維腫,如果未及時予以治療,將導致皮膚病變,與此同時累及到患者的呼吸系統,繼而降低手術治療效果。患者出現淋巴水腫后不僅僅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且會因為形象改變導致諸多精神壓力存在,最終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早期階段中,淋巴水腫發病不顯著,中晚期階段中即使有諸多治療方法,但是治療效果不夠長久且病情極易反復發作。國內外有關專家越來越關注乳腺癌患者手術后的淋巴水腫狀況出現,深入研究諸多診斷方法和控制措施。
為了降低乳腺癌術后的患肢水腫發生率,減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痛苦,需對患者采取早期干預護理措施。有學者針對乳腺癌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情況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鍛煉患者的患肢功能,從而顯著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乳腺癌患者的局部血腫進行吸收,在鍛煉功能同時能夠顯著降低淋巴水腫發生率[3-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早期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最終能夠促進患者患肢早日康復,逐漸恢復自理能力,既能夠提高生活水平,還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早期護理干預中的康復功能鍛煉以及心理護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術后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促使患肢早日恢復健康,恢復自理能力,減少患者術后自卑和焦慮情緒的存在,讓患者能夠以積極且健康的心態面對家庭和社會。有關研究發現,針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肢淋巴水腫狀況進行早期護理干預能夠顯著促進血液循環,積極改善淋巴回流受阻情況,在功能鍛煉的過程中降低乳腺癌患者的肌肉緊張度和淋巴水腫發生率。在早期護理干預過程中,健康教育也能夠幫助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清楚了解疾病,再對疾病進行相關預防工作。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肢淋巴水腫狀況,降低患肢淋巴水腫發生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