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瑞
多年來,“減負”在基礎教育領域一直是個熱點話題。國家出臺的《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文件,都把“減負”當作一個重要問題、難點問題來對待,尤其是筆者所在的山西省晉中市,“減負”力度更大。“減負”的背后,其實是對教育本質的冷靜思考,是對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家教觀的又一次審視。筆者就此談談對減負的思考和認識。
基本認知與共識
保留必要的負擔 必須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必要的負擔來保證學生完成學業(yè),達到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無底線、一味地追求讓學生輕松、快樂,是對學生的不負責。
減掉過重負擔 減負是減掉不合理、不科學、不必要、過重的負擔。如減去教學內容超標、過難和延長教學時間、擠占德體美勞的時間,以及作業(yè)量不合理、重復性機械訓練、刷題等給學生帶來的負擔。
判定負擔是否過重的標準 主要看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身心接受和承受能力,即不能以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底線;還要看是否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年齡特點。
減負原則:科學減負、理智減負、有效減負 科學減負就是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尊重教育規(guī)律;理智減負就是不能因減負而造成減質為代價,也不能盲目減負、不切實際地搞形式、治標不治本;有效減負就是知道負在哪里、根源和原因在哪里,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辦法減負。
減負之“溯因尋策”
“教師一刀切”,導致學困生負擔過重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接受能力,所以“負擔”因人而異;相對而言,無絕對的負擔。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們并沒有落實到位,而是采用了簡單的“一刀切”要求和“一刀切”評價,特別是不考慮學生興趣和積極性調動下的機械重復,不加選擇的刷題、死記硬背,便出現了因厭學而負擔重,因不愿做而負擔重,因做不完而負擔重,因不會做而負擔重等現象。解決辦法:尊重差異、接納差異、允許差異,讓每個孩子“每天進步,天天向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fā)展,激發(fā)興趣,鼓勵調動積極性,分層布置,分層要求。
“焦慮癥”蔓延,學生負擔過重 減負之“熱”,說明確實存在負擔過重的問題,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家長的焦慮,來自于孩子的升學之壓、就業(yè)之壓,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期望”;老師的焦慮,來自于職稱之壓,績效之壓,以及家長的挑剔之壓,同行的相比之壓;而家長和老師的焦慮往往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的好壞、優(yōu)劣、關系著他們的得失,于是一種焦慮癥蔓延開來,各種培訓班層出不窮,盲目攀比,希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恰恰讓孩子厭學在起跑線上。解決辦法:家長、老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成才觀——孩子健康、幸福才是我們的追求,只要不走歪、不走邪,蒼茫大地總有孩子的一席之地。
課堂教學效率低是造成學生負擔的根本所在 筆者曾調研過:越是課堂效率不高的老師,班上學生的作業(yè)負擔越重——課上“不清”課后“不會”,課上不會課下補——而且成績越差。再去觀察優(yōu)秀的老師,上課時孩子愛學,學得輕松,學得扎實,這樣,課后作業(yè)少,成績還高,這是最典型的高質輕負的課堂。所以“控制作業(yè)量”“控制考試次數”“減少在校時間”,都是“末”和“標”,真正的“本”是提高課堂效率。解決辦法:教學之“本”在于兩個“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本質抓不住,問題導向不到位、不清晰,學生學不到位,思不到位,教師引不到位,課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帶來的就是教學的盲目、隨意、低效。影響課堂效率的是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高水平教師是教育質量的保證,但教師的水平差異永遠存在,怎么辦呢?正所謂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內部打開是生命。我們采用了同年級同學科“同課、同備、同上、同研”共提高的方式進行課堂研究,采用“聽(名師的講課視頻)、議(討論名師的課好在哪里)、仿(模仿名師講課)、思(反思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尋找原因)”的方式,高標準要求,實現“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提升(反思)”的三渠道合一的提升方式,效果明顯提高。
重分數、重名次之評價是導致師生負擔過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評價就是指揮棒,評價就是導向,評價側重于什么,結果就會產生什么,但不能量化評價,又會造成人為因素影響,致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不足,所以制訂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案是減負的關鍵。解決方法:一是在教師評價方案上,對于評模、評優(yōu)、績效依據,不以所帶班級學生考試成績?yōu)槲ㄒ灰罁且越處煹隆⒛堋⑶凇⒖兙C合評價的考核結果為依據,考試成績僅占30%,其余70%是過程性評價的累積。二是在學生評價上,要求學生不排隊、不排名,三好學生、優(yōu)秀隊員以學校出臺的“五育并舉”評價方案為依據,重在過程評價,鼓勵個性發(fā)展,設置好習慣獎、才藝特長獎、助人為樂獎、體育明星獎、學習標兵獎等多元獎項。
結束語
面對“減負熱”,我們要有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考,科學的方法。減負不減質,減負重提質,減負是標,提質是本。學校要讀懂教育本質,讀懂老師,讀懂家長。老師家長要讀懂學生,讀懂教育。這些,都要建立在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關、人才觀和家教觀的基礎上。唯有科學、理智、有效減負,才能使減負真正落地。
(作者單位:山西省介休市綿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