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東
古詩,以其高度的概括、凝練柔美的表達、真摯醇厚的情感,宛如文學領域亭亭玉立的白蓮,高雅而非高冷,只待學生緩緩走進。古詩鑒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雖然有了小學階段古詩詞學習的積累,但是初中生古詩鑒賞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從基礎開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初步了解古詩,進而清晰認識古詩,對古詩產生興趣,真正體悟古詩所言所發,感受古詩的藝術韻味。
創設情境,走進古詩畫卷
愛詩才會懂詩。處于當前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生活學習節奏都與時代發展呈現出同樣的特點——快。要讓學生愛詩,首先要讓他們沉靜下來,感受詩詞從心底緩緩流淌,逐漸融入其情其景。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景,幫助學生進入其中。每一首詩都有其獨特的風情,述說著或美麗或凄婉的故事,或隱晦或直白,但只要靜下心來,詩的意、詩的情、詩的美,就會走入心底。所以說,詩難懂,并非學生不能理解詩之文字,亦不是他們看不出詩中美景,而是他們步子太快,來不及感受古詩字里行間飽含的情感。學詩之前,教師先給學生播放范讀,讓學生在精美畫卷和美妙配樂中,先將自己的心情放松下來,不再為了考試而拼命背誦。除去包袱和壓力,剩下的就是對古詩的真心喜愛,學生就能感受到詩本身的美,讀懂詩中的情。為了喚醒學生的詩情,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取一個詩意化的筆名,嘗試書寫自己的詩句,沉淀自己的生活,熔鑄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平時的早讀、晚讀中,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古詩,師生一起朗讀、品評,提升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學生在“詩”與“歌”的世界里,用他們年輕的朝氣和對生活的激情,開辟出心靈中的藍天白云和燦爛花海。
了解詩人,讀懂古詩風格
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寫詩風格,李白的磅礴大氣、杜甫的激憤落寞、王維的恬淡悠遠,使詩如納百川之海,韻味豐富多彩。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的詩作風格特點也不相同。要讀懂一首詩,先要了解作者本人,從其生平履歷、性格特點以及詩歌寫作背景入手,更容易明白詩人的文風特點與詩作的情感內涵。如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等,學生們都讀得朗朗上口,那么對于他本人,學生了解多少呢?王維也曾在朝堂上有所造詣,然而他一直看不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所以到晚年直接歸隱山林,這才有了諸多傳頌后世的田園山水詩作。
因此,看到王維的詩,尤其是他后期的詩作,讀者眼前總能出現一幅幅清新脫俗、質樸恬淡的鄉野風景畫,正是“詩中有畫”。在了解詩人的生平之后,學生在學習《使至塞上》這首詩時,就更容易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象和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邊塞生活苦寒,作者又被官場人排擠,才會有“單車”“問邊”透露出作者的孤寂,但更多的還是悲壯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呈現給大家的是大漠的壯闊與雄奇,一個“孤”字道出大漠景物的單調,而一個“直”字又寫出它的勁拔、堅毅之美,之后的“圓”字則使人有了溫暖又蒼茫之感,由此,作者胸懷的豁達也讓學生更加了然。有了對詩人的了解,學生會更加容易推測出詩人的寫作意境,更容易感受詩作的風格韻味。
辨別詩景,感悟詩情
“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表達感情時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作者的情感支配下,原本簡單自然的景色就多了色彩,使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在“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詩句中,“爭”“啄”兩字將黃鶯飛樹、燕子銜泥的情景,描寫得形象生動;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句中,“亂”“淺”“漸欲”“才能”,將早春的花草雖不繁茂卻欣欣向榮之貌描寫得恰到好處,準確生動地展示了早春西湖之景的活潑情趣,也將詩人的閑雅情致表達了出來。同樣描寫春景,杜甫《春望》的詩句“城春草木深”中,“深”可就不是草木的茂盛了,有前面一個“破”字點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春景仍在,可遍地的花草就成了野草雜生,林木蒼蒼,進作者視野的也只能是一片凄然了。如此,展現給學生的春景是破敗的,畫卷亦是國都淪陷后的蕭條零落,作者的愛國情懷和對家人的掛念之情也就非常明確了。讓學生學會從詩之景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慢慢地學生對古詩的品鑒能力就提升上來了。
抓住意象,體會意韻
詩的意象如同人的眼睛,透過它就能夠清晰地看到詩人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情懷。相比于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詩中景物,學生對意象較為陌生。其實,意象即寓意之物,是作者委婉隱晦表達感情的借代對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意象也就不同,而意象所要表達的寓意多是經過歷史的沉淀積累下來的。如“月亮”常常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思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作者要表達的就是對故鄉的思念;“杜鵑鳥”則表達凄涼、哀傷的情感,“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子規”就是杜鵑鳥,由此大家也就能夠感受到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消息后的悲痛之意。教師在講解古詩時,要著意引導學生分析和感受意象的情感表達,使學生能夠透過字面深入體會意象中蘊含的深意,提升學生品鑒古詩的能力。
經典性、時代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是統編新教材課文的四大特點。相比于傳統教材,統編新教材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漢字魅力和韻味的突出體現。語文教師要創設環境引導學生喜愛古詩、認識作者、明辨作者所寫之景與所述之情、讀懂古詩的意向,體會古詩之韻味,提升古詩品鑒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僑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