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1月初,為打擊蔣介石妄圖盤踞西南茍延殘喘的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迅速發起西南戰役。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原國民黨四川地方派系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人于1949年12月9日發出起義通電,走向人民陣營,史稱成都起義(或彭縣起義)。起義歷時18天,幫助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完成對成都市的合圍,為和平解放川西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歷史背景
歷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兩廣戰役后,國民黨軍隊元氣耗盡,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殘軍龜縮在川西一帶,妄圖作最后掙扎。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突破四川、湖北、湖南千里防線,繼而攻占貴州遵義,搶占川南,與秦嶺以北的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一起,對川西形成合圍之勢,四川解放指日可待。
黎明前的四川,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人心惶惶,以胡宗南為首的蔣介石殘余集團仍掌控著四川軍政大權。盡管政權已風雨飄搖,但他們不甘心束手就擒,仍然垂死掙扎,打著如意算盤:如果決戰失敗,就向西南逃到西康、云南,以圖東山再起。加之蔣介石政權及敗兵流寇齊聚四川,四川出現空前的大震蕩、大動亂。
此時的國民黨軍隊人心渙散、暗流涌動,隨波逐流、聽天由命者大有人在。而國民黨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川陜邊區綏靖主任鄧錫侯、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潘文華等實力將領,在共產黨長期統戰工作的爭取下,越來越靠近共產黨,時刻準備著脫離國民黨反動政權,伺機起義。
二、艱險歷程
194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周恩來通過中國共產黨駐雅安電臺王少春電告劉文輝,人民解放軍即將到達,望其積極準備,相機配合。當天晚上,張群約鄧錫侯等人在劉文輝的住處開會,會議氣氛十分緊張。劉文輝、鄧錫侯等感覺到成都不可再久住下去,鄧錫侯主張退守彭縣,因為彭縣距成都較遠,進可以會合人民解放軍對胡宗南作戰,退可以固守山地,安全撤退到大山中,還可與地下工作人員和進步人士取得聯系。劉文輝當即同意,相約暗中準備,乘機出走。12月6日,蔣介石派俞濟時分別給劉文輝、鄧錫侯送去到臺灣的機票,被婉拒。12月7日,蔣介石緊急約見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到其駐地北較場談話,實則準備將他們挾持到臺灣。幾位將領識破了蔣介石的陰謀,當機立斷啟程前往彭縣,起義箭在弦上。
劉文輝、鄧錫侯于12月7日當天分別到達成都北門城隍廟會合,為躲避蔣介石近距離轟炸,二將軍連夜離開成都趕往彭縣,以盡快舉行起義。潘文華已先離開成都安居灌縣(今都江堰市)。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及部隊到達彭縣,在縣城北門的龍興寺藏經樓二樓內致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宣布起義。
突如其來的起義令蔣介石措手不及,為防重蹈“西安事變”覆轍,他匆忙中于12月10日下午2時在成都鳳凰山機場登上了飛往臺灣的專機。
隨后,在劉、鄧、潘率先義舉的影響下和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下,聚集于川西的其他國民黨軍隊董宋珩、羅廣文、陳克非、裴昌會、李振、朱鼎卿六個兵團也紛紛率部起義。國民黨聚集在四川的90多萬部隊,先后有36萬人起義,15萬人投誠,40萬人被殲,號稱“天下無敵”的胡宗南部也被徹底消滅。12月27日,南北兩線人民解放軍在成都勝利會師,成都和平解放。
三、重大意義
成都起義是一次義舉,是結束黑暗、迎接黎明的第一縷曙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在解放西南的歷史關頭,起義徹底打亂了蔣介石負隅頑抗的計劃,動搖了國民黨反動當局妄圖建立所謂“陸上基地”的根基;其次,起義加快了解放大西南的進程,減少了人員傷亡和城市破壞;最后,起義促使幾十萬蔣介石軍隊臨陣倒戈,投到人民陣營,對整個西南戰役的速勝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歷史告訴我們,與人民站在一起就是與希望和光明站在一起,成都起義是歷史的選擇,是光明的選擇。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