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 賈儒
〔摘要〕 很多川籍革命家是移民后代,在移民文化和悠久的巴蜀文化熏陶下成長。其中有不少革命家都有參加20世紀初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較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川籍革命家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在革命戰爭中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不少川籍革命家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干部,繼續為發展毛澤東思想、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以及推動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作出新的貢獻。從歷史角度看,川籍革命家群體的群體性特征明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時間跨度較長、涉及領域較寬、影響力大,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 川籍革命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2—0113—09
〔作者〕 李學林,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成都 610500
賈儒,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500
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以國家富強和人民解放為奮斗目標的,不是為自己出生的地域謀利益的狹隘革命者。但革命家又是有故鄉的。研究出生于某一具體地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況,有助于了解地域文化特點與無產階級革命家產生、成長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文化、教育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本文言及的川籍革命家是指出生于四川省(包括今重慶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
一、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突出貢獻的重要原因
川籍革命家群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突出貢獻的原因,與四川獨特的地域文化因素和四川青年學生踴躍參加20世紀初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都有明顯的關系。
(一)移民文化的重要影響
清朝初期,因四川盆地人口稀少,清政府組織了一場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時至今日,四川人口中有80%左右是當年移民的后裔。因此,自清代中期以來,四川人口的構成已經以移民后裔為主。川籍革命家絕大多數也是移民的后代,祖籍以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為主。例如:朱德祖籍是廣東韶關;鄧小平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陳毅的家族由江西泰和遷居湖南新寧縣,1709年入川;劉伯承祖籍是湖北荊州府江陵縣;聶榮臻的家族由江西遷居貴州,再人四川;楊尚昆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家族于1696年來到四川;羅瑞卿、李碩勛的祖籍也是湖北;吳玉章、郭沫若的祖籍是福建。
中國古代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狀態,絕大多數人口屬于從事小規模生產的自耕農。一般情況下,從事農耕活動的人們缺乏遠行的動機,生存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對外面的信息與文化了解極為有限。移民活動正好彌補這一不足。移民的過程就是文化流動的過程。進入四川的移民,帶來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多種文化的聚集與融合。在古代交通、通訊不便的情況下,多元、異質的移民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四川人,往往容易接受異質文化,排外心理較低,有利于完善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拓寬視野,形成積極進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移民中畢竟要多一點開拓意識和冒險精神,并且有機會接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因此移民和移民后裔中出現更多的人才并不是偶然的。”
離開故土的移民們,在融入四川當地文化的同時,也建立了宗族組織,修建家族祠堂和同鄉會館。這些組織與場所有助于向后輩傳承家族的優良家風和獨特的鄉土觀念,從而將其特有的移民文化傳承下來。時至今日,湖北同鄉修建的禹王宮、江西同鄉修建的萬壽宮、廣東同鄉修建的南華宮等會館建筑物,在四川多地都仍有保存。因此,四川特有的移民文化、家族文化與會館文化的結合,使以移民為主體的四川人能夠把其文化上的優良品質較好地保持下來。川籍革命家群體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接受、運用及中國化方面能夠做出突出貢獻,就與此文化品質有關。
(二)四川地域文化的重要影響
四川盆地雖然四周山脈環繞,但并不封閉落后。盆地北出即可到達中國古代文化核心區域陜西,東出三峽即可到達長江中下游。盆地內部均為淺丘陵和平原,交通條件較好。豐富的物產為四川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悠久的農耕文化培育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求真務實精神。四川的文化教育十分興盛,歷史上產生了李冰、揚雄、司馬相如、李白、蘇軾等歷史文化名人。
四川盆地不僅有良好的氣候條件,而且盆地內部的岷江、嘉陵江等河流都屬于長江流域,在公路、鐵路尚不發達的年代,水路交通顯得更為便捷。正是這個統一的水系,將四川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便于盆地內部的文化交流,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的巴蜀文化。長江水道“這種最方便與最常用的渠道將盆地內的八方居民聯成一體,從交流而融匯,使經濟發展成為同一網絡,使文化發展成為同一系統”。因此,獨特的巴蜀地域文化不僅因其特有的地理環境而產生,而且在一個較為廣闊的、易于交往的空間里相互影響、相互觸發,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國家危亡,四川的先進知識分子很早就開始投身革命洪流。接受巴蜀文化熏陶的川籍革命家,對于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等近代進步運動的情況,有的“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響”,有的開始萌發出了“簡單的愛國思想”。由此,他們逐漸產生出了追求進步、救國濟世的博大胸懷。在其后追求進步的實踐探索中,非常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靈活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之中,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直接推動
四川是全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最積極的省份之一,其留學人數多,開展范圍廣泛。除了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四川自貢人吳玉章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吳玉章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最早的發起者之一。他積極籌備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組織,鼓勵川籍青年赴法留學,“對于渴求真理、新潮,希望變革、進步的有志青年來說,這種啟迪應當是勇往直前的巨大動力”。不少四川學生接受了李大釗等人提倡的工讀主義思想影響,對半工半讀的勤工儉學運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此外,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自始至終得到了四川民族資產階級實業家和社會名流的支持和贊助。據統計,在全國2000多名勤工儉學生中,四川有538人之多,占了20%左右。勤工儉學的大批四川學子也較早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其中一部分后來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走上革命道路,有的還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二、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貢獻
川籍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化、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以及形成鄧小平理論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化的重要貢獻
留學日本的郭沫若較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1924年,郭沫若翻譯了當時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者河上肇寫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1925年底,他又發表了自己根據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理解而創作的小說《馬克思進文廟》。從1931~1938年,郭沫若還翻譯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重要著作。郭沫若所做的這些努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1930年,郭沫若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首次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運用于中國古代史研究,利用當時掌握的歷史文獻資料,證明中國古代也經歷過與西歐同樣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等幾種社會形態的發展,開創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并很快在中國史學界占據了主流地位。“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歷史的正確方向和首創精神,已經成為造就馬克思主義史學隊伍的一面旗幟。”從1919~1949年,在文學領域才華出眾的郭沫若,積極參與“文藝大眾化”與“民族形式”等重要論爭,明確提出人民文藝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
趙世炎是留法勤工儉學生中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突出的人物之一。這一時期,他組織成立了“工余讀書會”和“消費合作社”。同時還主辦了一個面向華工發行的《華工周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趙世炎歸國以后,在擔任中共北京區委宣傳部長期間主編了作為區委機關刊物(后為中共北方區委機關刊物)的《政治生活》。他先后在該刊物上以“士炎”等筆名發表了《列寧的生平與教訓》《二七紀念與列寧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與實際》等數十篇文章,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宣傳和時局評論為主要內容。這些文章,對于當時急于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一些共產黨員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影響顯著。
出生于四川成都的田家英,從26歲起就擔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直到1966年長達18年的時間里,他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在毛澤東政治秘書崗位上“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他起草了中共八大的開幕詞,還參加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的編輯工作,“他是《毛澤東選集》四卷九百八十七條注釋的主編”,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正如楊尚昆同志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的題詞中所評價的那樣,“他堅持真理,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黨的理論工作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在理論戰線上作出貢獻的同志。比如,任白戈曾經擔任過“左聯”領導職務,發表論文、翻譯出版著作,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作出過貢獻,等等。
(二)川籍革命家在革命戰爭年代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貢獻
從1927年南昌起義、井岡山軍事斗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以朱德為代表的一批川籍革命家,積極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在軍事實踐中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由于接受過云南講武堂的系統軍事訓練,有在滇軍長期作戰的經歷,在上井岡山之前,朱德已經是一位有著深厚軍事理論功底和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事家。在井岡山與毛澤東一起領導紅軍時期,就與毛澤東共同提出并完善“十六字訣”的游擊戰基本原則。“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在創建人民軍隊和指揮人民戰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撰寫了許多軍事著作。”朱德的軍事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羅瑞卿、傅鐘等人,通過指揮作戰、領導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等也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革命戰爭年代,曾經求學于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劉伯承先后擔任過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129師師長等重要軍事職務。他不僅指揮作戰足智多謀,而且刻苦鉆研軍事問題,不斷總結軍事經驗,提出了一系列軍事理論。鄧小平高度評價了劉伯承作為偉大軍事家的地位:“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陳毅革命戰爭時期曾先后擔任紅軍第四軍師長、軍委書記、政治部主任,第六軍政治委員,第二十二軍軍長,新四軍代軍長、軍長,山東軍區司令員以及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重要軍事職務。作為毛澤東井岡山時期的親密戰友之一,陳毅對毛澤東軍事思想有諸多貢獻與心得。在他起草的中共七大軍事報告中,提出了“毛澤東軍事學派”的概念并作了系統的論述,這為后來朱德提出“毛澤東軍事思想”提供了理論準備。在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過軍事的聶榮臻,曾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華北軍區司令員等重要軍事職務。他提出依靠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建設革命軍隊、建立并依托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以及大兵團作戰等重要理論。此外,曾經擔任過紅軍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軍事職務的羅瑞卿,以及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鐘,在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三)川籍革命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全面貢獻
由于許多川籍革命家在革命戰爭年代能力突出、功勛卓著,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們繼續擔任黨政軍各個領域的重要職務,這就為其發揮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川籍革命家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作出全面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后,朱德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常委、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重要職務,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建國初期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經濟建設、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等重要領域進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為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政務院副總理等重要職務。1956年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劉伯承擔任南京軍事學院首任院長,在軍事理論、軍事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積極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道路。陳毅從1958年開始擔任外交部長,協助周恩來積極開展外交工作,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其外交理論與實踐成為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聶榮臻長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重要職務,長期負責國防科技工業的領導工作,在探索人民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羅瑞卿長期擔任公安部長,領導公安部隊,平息反革命暴亂和武裝叛亂,領導剿匪、打黑除惡、禁毒除害等重要工作,為新中國的社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沫若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政務院副總理,1958年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20年之久,擔任中國文聯主席、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等學術職務,還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成為人文社科學者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他以其獨特的學術魅力,影響了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認同度,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籍革命家在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中的重要貢獻
由于毛澤東晚年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出現了重大失誤,“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如何科學地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就成為黨和國家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成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與毛澤東思想區分開來,科學地評價毛澤東思想的地位與作用,肯定了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首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理論成果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確的部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在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的過程中,他強調:“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毛澤東同志犯了錯誤,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經過多次修改形成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做了系統、科學的評價,不僅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加強了黨的團結,而且進一步指明了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羅瑞卿在準確評價毛澤東思想問題上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就提出抵制極左思潮的正確主張。1960年,在軍隊中大搞個人崇拜的林彪提出所謂“頂峰論”,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頂峰。羅瑞卿當即針鋒相對地指出:“難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就不再發展了嗎?把革命導師的理論說成‘頂峰’,這本身就違背了毛澤東思想。”“把毛澤東思想說成是當代思想的頂峰,那就沒有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嘛!”在極左思潮盛行時期,盡管羅瑞卿的正確主張沒有發揮實際作用,甚至其本人還由此遭到了殘酷迫害,但對后來評價毛澤東思想的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五)川籍革命家在鄧小平理論形成中的重要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面對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科學理論體系,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集中了全黨智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建立了鄧小平理論體系,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毋庸置疑,鄧小平在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鄧小平理論的創立過程中,川籍革命家羅瑞卿、楊尚昆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鄧小平1975年在軍隊抓整頓時,羅瑞卿就作為其助手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他于1977年擔任中央軍委常委和秘書長,不僅在軍隊系統協助鄧小平領導了撥亂反正工作,清除極左思潮對軍隊建設造成的危害,而且還在當時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中,堅決支持鄧小平對“兩個凡是”的批評,要求軍報要注意宣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積極推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正本清源的工作。正如鄧小平在羅瑞卿追悼大會的悼詞中所評價的那樣,羅瑞卿“認真研究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善于接受新事物,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值得我們學習,這與鄧小平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完全一致的。改革開放后,楊尚昆先后擔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和第一副主席、國家主席,積極研究新時期軍隊現代化問題,貫徹鄧小平關于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參與制定和調整新時期的國家外交政策,堅決支持鄧小平南方談話關于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的主張。胡錦濤在《紀念楊尚昆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他“協助鄧小平、江澤民同志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具體完成了人民解放軍裁軍100萬等重要工作,“為人民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國家主席,在貫徹“一國兩制”、“闡明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突出貢獻的特點
川籍革命家群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具有群體性特征明顯、時間跨度較長、涉及領域較寬以及地位突出、影響力大等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群體性特征明顯
川籍革命家不是少數幾個人,而是一個為數眾多的群體。除了朱德、鄧小平、陳毅、劉伯承、聶榮臻等眾多受到全國人民愛戴的川籍革命家,還有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趙世炎、劉伯堅、李碩勛等當時在黨內已經擔任重要職務的革命烈士。就數量而言,全國僅湖南籍革命家可以與川籍革命家相比。“湘、川籍黨史人物群體是較為龐大,也是較具影響力的群體。”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中收錄的1480名黨史人物中,四川就收入了90名,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前茅,占了不小的比例。
(二)時間跨度較長
川籍革命家群體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時間較長。如前所述,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始,到改革開放時期,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每個階段川籍革命家群體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重要的領導力量。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階段的重大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中,川籍革命家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涉及領域較寬
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幾乎涉及各個重要領域。如前所述,川籍革命家群體較多、較早地加人中國革命武裝斗爭中,在軍事領域作出重要貢獻者為數眾多,單是十大元帥中就有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四位川籍革命家。在政治領域,杰出政治家鄧小平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進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曾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獻身革命70多年,為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在文化領域,“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對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巨匠郭沫若是近代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外交領域,作為新中國第二任外交部長的陳毅,積極貫徹執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外交政策思想,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地位突出、影響力大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少川籍革命家擔任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以后,先后擔任正國級職務的領導人有: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政協主席鄧小平,國家主席楊尚昆等三人;擔任副國級職務的領導人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陳毅、劉伯承、聶榮臻、羅瑞卿,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郭沫若,共五人。他們擔任的重要職務為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作出重要貢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川籍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作的貢獻中,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在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更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