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能力是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一系列思考過程的能力,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十分重要。近些年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很多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特點,探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重視感性經驗積累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鼓勵其細心觀察、動手操作,積累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感性經驗,進而為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很多學生雖然可以對圓周率的約數等基礎知識形成準確記憶,但對圓的特點卻缺少深刻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割圓術”的相關故事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借助圓形紙片、直尺、線等工具來測量圓的直徑與周長,計算圓周長與直徑間的關系,并通過剪裁圓形紙片的方式來驗證“割圓術”,最終確定圓周長與圓直徑間的倍數關系。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直觀感知中對“圓”這一概念形成清晰的認知,為之后學習圓錐、圓柱等相對抽象的知識奠定基礎,并在學習過程中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思考的核心動力,對于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鼓勵其投入到對數學知識與問題的思考探究活動中。例如,在教授“年、月、日”相關知識時,教師如果單純向學生灌輸大小月、二月、平年、閏年等知識,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甚至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這時,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分組制作日歷,并將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的生日以及重要節日標注出來,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
三、加強專項能力訓練
邏輯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面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不平衡這一問題時,需要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明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薄弱環節,并據此展開針對性的專項訓練。面對學生比較分析能力不足的情況,教師可利用一題多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圍繞某一數學問題展開多種解題方法的探究,并判斷哪一種解題方法最簡單。針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現實案例進行講述,引導學生從多個案例中總結數學規律與公式,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
四、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受個體差異影響,小學階段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等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借鑒分層教學方法,為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創設超市購物的情景,之后向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提問,鼓勵其將超市中x元x角形式的物品標價改為x.x元形式的標價,以幫助其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從思維品質培養、學習興趣激發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張穎穎,華中師范大學菏澤附屬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