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華 薛學峰 施東平
【摘要】目的 探討大量失血患者輸注冷沉淀前后凝血功能的改變,進而分析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輸注的凝血效果。方法 分別測定啟東市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56例大量失血患者,28例患者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為對照組,另外28例患者既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又合并輸注冷沉淀為觀察組,觀察輸注前后凝血功能情況。結果 大量失血患者輸注冷沉淀前后凝血指標PT,APTT,FIB,TT,PIT均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大量失血患者輸注冷沉淀后對凝血功能有直接影響,及時準確輸注冷沉淀是大量失血患者搶救治療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大量失血;冷沉淀;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R55 【中圖分類號】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1
隨著醫療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輸血技術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手段[1]。臨床上搶救大量出血患者時,需要大量補液或者輸血以快速擴充血容量,極易造成患者稀釋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減少。由于冷沉淀中含有大量纖維蛋白原及Ⅷ因子等多種凝血因子,在內源性凝血途徑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能顯著增強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聚集功能[2]。因此,本文選取56例大量失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輸注前后凝血功能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抽取56例大量失血患者,28例患者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為對照組,另外28例患者既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又合并輸注冷沉淀為觀察組,觀察輸注前后凝血功能情況。
1.2 方法
(1)標本采集時間
輸血前患者及時抽取樣本,輸血后24h內抽取樣本
(2)凝血功能檢測儀為希生美康CA-1500/CA-51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
(3)檢測方法
免疫比濁法
(4)檢測項目
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TT)血小板(PLT)
(5)對照組
男17例,女11例,年齡26-86歲,平均年齡(60.06±16.28)歲。輸注紅細胞懸液8.5 U~12.5 U,平均(10.36±1.07)U,新鮮冰凍血漿200 mL~2000 mL,平均(1173±527)ml,有1例另外輸注血小板10U。觀察組,男13例,女15例,年齡30-82歲,平均年齡(58.73±16.63)歲。輸注紅細胞懸液4~20.5 U,平均(12.53±3.88)U,新鮮冰凍血漿200mL~3100 mL,平均(1770±661)ml,冷沉淀5~20U,平均(10.10±4.42)U,另外有4例各輸注血小板10 U。及時檢測輸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狀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和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值判斷APTT:20~40秒,如大于參考值10秒以上則視為異常。PT:10-14秒,如大于參考值3秒以上則視為異常,TT:14~21秒,如大于參考值3s以上則視為異常。FIB(2~4)g/L。PLT計數(100~300)×109/L。冷沉淀在37℃水浴快速解凍后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輸入。
2 結 果
觀察組即既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又合并輸注冷沉淀組PT、APTT、TT、FIB均較輸血前明顯改善,單項凝血指標改善情況也明顯好于對照組,而對照組即輸注紅細胞懸液和新鮮冰凍血漿組改善不明顯,甚至還有惡化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LT兩組均有惡化趨勢,由于部分輸注血小板的原因觀察組略好于對照組,患者血小板大都還維持在50×109/L以上,如低于此值應及時輸注血小板。
3 結 論
冷沉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發現并且應用,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Ⅷ因子,因此最早用于治療血友病,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冷沉淀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在遍及各臨床專業科室[3]。在大量失血患者大量輸血后,早期聯合輸注冷沉淀可以使患者血漿中的纖維結合蛋白活性得到提升,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升纖維結合蛋白生物膠樣作用,增強患者的止血和組織修復能力,降低患者傷口的感染率,從本院臨床及時聯合輸注冷沉淀搶救大量失血患者過程的實踐證明,及時準確地輸注冷沉淀確實為對大量失血和大量輸血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搶救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減少的程度及出血程度都不盡相同同,因此冷沉淀的輸注指征和劑量的確定應遵循“個體化的原則”。同時,我們一定要嚴格掌握冷沉淀的適應癥及輸注指征,確保需要的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輸注。
參考文獻
[1] 王 靜,黃遠帥,張洪為.急性大出血患者輸注血小板聯合冷沉淀療效的Meta分析[J],西部醫學.2017,(29)03,393-398.
[2] 尤海菲,尹 文.國內外輸血醫學教育初探[J].中國輸血雜志中國輸血雜志.2016,(29)05,535-538.
[3] 董 偉,戴寶劍.冷沉淀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0):1772-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