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末寒 陸士奇
【摘要】目的 分析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危險程度及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取20例AMI患者作為觀察組,以20例穩定型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例健康人群作為空白組,對比三組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結果 觀察組FIB(3.6±0.3)g/L、對照組FIB(3.1±0.1)g/L、空白組FIB(2.5±0.1)g/L,三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冠狀動脈病變危險程度(58.4±2.0)分、對照組為(30.3±1.9)分、空白組為(3.9±0.3)分,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AMI患者中,自發再通者占25%(5/20),FIB(2.8±0.3)g/L;治療有效者占60%(12/20),FIB(3.4±0.2)g/L;死亡者占15%(3/20),患者FIB(4.5±0.3)g/L,三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AMI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危險程度,與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存在相關性。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低者,臨床干預效果可能更好。
【關鍵詞】血漿纖維蛋白原;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的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進一步引發心肌缺血或壞死的病理生理過程。[1]有研究指出,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危險程度及預后顯著相關[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中,隨機選取20例作為觀察組,患者性別:男/女=11/9,年齡(58.96±10.78)歲。以20例穩定型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性別:男/女=12/8,年齡(59.14±9.15)歲。以20例健康人群作為空白組,樣本性別:男/女=11/9,年齡(57.48±11.03)歲。三組樣本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FIB)檢測方法
采用散射光比濁法對FIB濃度進行檢測,觀察并記錄檢測結果。
1.2.2 危險程度評估方法
冠狀動脈狹窄≤25%者記1分,26%~50%記錄2分,51%~75%記錄4分,76%~90%記錄8分,91%~99%記錄16分,100%記錄32分。得分越高,代表危險程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AMI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
觀察組FIB(3.6±0.3)g/L、對照組FIB(3.1±0.1)g/L、空白組FIB(2.5±0.1)g/L,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危險程度的關系
觀察組冠狀動脈病變危險程度(58.4±2.0)分、對照組為(30.3±1.9)分、空白組為(3.9±0.3)分,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患者預后的關系
本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發再通者占25%(5/20),患者FIB(2.8±0.3)g/L,治療有效者占60%(12/20),患者FIB(3.4±0.2)g/L,死亡者占15%(3/20),患者FIB(4.5±0.3)g/L,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3 討 論
近年來,有研究指出,FIB指標與患者病情的發生與進展顯著相關。FIB為血漿糖蛋白的一種,機體產生炎性反應時,FIB濃度可顯著提高[3]。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多伴有血管內皮損傷,炎性反應嚴重。有研究表明FIB水平與SYNTAX評分成正相關[4],當FIB>3 g/L時,心力衰竭、慢血流/無復流及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更高。[5]本文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IB水平明顯高于穩定冠心病和正常對照組。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AMI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危險程度(58.4±2.0)分明顯高于其他兩組。結果表明,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FIB指標提升。為明確FIB與AMI患者預后的關系,本文對不同預后者的該指標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自發再通者占25%(5/20),患者FIB(2.8±0.3)g/L,治療有效者占60%(12/20),患者FIB(3.4±0.2)g/L,死亡者占15%(3/20),患者FIB(4.5±0.3)g/L,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降低,患者預后逐漸改善。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危險程度,與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低者,治療有效率更高,預后更佳。
參考文獻
[1] 方 芳,張 偉,喬旭柏,et al.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易損斑塊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9):802-806.
[2] 劉 恩,杜 平.血漿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在診斷60歲以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05):853-855.
[3] 溫志平,廖文光,鄭曉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與空腹血糖水平的變化分析[J].海南醫學,2016,27(16):2682-2683.
[4] 肖健勇,張赫男,曹 路,et al.天津地區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3,25(11).
[5] 涂清鮮,姜黔峰,聶 鵬,et al.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危險程度及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7(34):79-81.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