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中
當今時代,面對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去培養和為誰培養人這樣一些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高校應有什么樣的定位,要把握什么樣的方向?面向未來,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思考。
第一,從適應到引領。高校人才培養是適應性地培養人,還是引領性地培養人?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所謂適應性的培養,即高校培養的人才適應當下或未來。當下的確定性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經常講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但這里所言及的未來是一個預設“存在的社會”,也是一個確定性的未來。而高校就是為這樣一個預設的確定性的未來培養人才。引領性的培養則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所以,高校需要培養出新人去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未來,并去應對這種未來,最終創造美好未來,顯然這種“創造美好未來”擁有一種引領性品格。
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充分反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它給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一些值得特別關注的新課題。比如,如何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以及面對危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原未來委員會主席埃利亞德說過:“未來不是一個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通向他們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來的,走出這條道路的過程既改變著走出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本身。”這段話表達出不存在的社會、不確定的未來這一意涵及其與人的關系。所以,高校要面向未來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就應從適應性地面向確定性未來,轉變為引領性地面向不確定性未來,特別是要著力培養學生創造未來的素質,這樣才能做到“既改變著走出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本身”。當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正是朝著這個定位、這個方向去努力。
第二,從制器到人文。適應性地培養人,可能更多地體現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顯然這是一種“制器”的人才培養導向。這種人才培養導向在當今時代的不適應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有必要為未來高校人才培養確立一個新的邏輯起點。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該報告為未來教育確立了一個新的邏輯起點,即人文主義。報告所表達的是,教育要“超越狹隘的功利,將能力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采取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揮自身潛能與實現天賦的機會,實現可持續化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同年該組織發表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也是以人文主義為指導。
作為對《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回應,我國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當時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所言明的指導思想是:面向2030的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性,應該是更加適合的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心靈和幸福,應該是更加人本的教育;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應該是更加平等的教育;強調學習能力的養成和終身教育,應該是更加可持續的教育。這里的適合、人本、平等、可持續等關鍵詞,充滿人文主義的教育情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文取向提出了更多要求,高校人才培養亟須克服以往過于功利化的取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人文主義作為教育的邏輯起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人文情懷的高素質人才。
第三,從智能到智慧。智能時代到來,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應該做些什么呢?過去,我們通常是針對非智能時代的崗位需要去培養學生,但在智能時代這些崗位可能已經或很快就會被智能機器所取代,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高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不會被智能取代?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區別人類的智慧與機器的智能。人類智慧超越機器智能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人類擁有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二是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智能機器可能可以按照一些固定程式或程序做很多事情,但創造性思維是缺乏的;三是人類的人文因素,這是智能機器不可能擁有的。
這便決定了設計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時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加強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加強通識教育;二是加強創造性教育,包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三是在人工智能使用方面的人文主義取向。做到以上三點,智能教育便走向智慧教育。
第四,從知識到思維。現在人們都在講思維比知識重要,也就是學習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實際上這個話題可以深入下去。特別是面向未來,要加強引領性人才的培養,這種引領性人才的一種重要思維品質,便是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所以,我們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為批判性思維可能側重的是“破”的思維,創造性思維則是關乎“立”的思維。尤其要重視把學生“破”與“立”思維品質的培養結合和統一起來。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