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吳梅娟
【摘要】目的 分析針對冠心病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就診于本院的84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研究組使用護理風險管理配合常規方式護理,對于對照組僅使用常規方式護理,采集和分析數據,計算手術耗時、風險發生率。結果 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組風險發生率11.90%低于對照組28.57%,各項耗時(45.32±3.26)、(1.08±0.26)、(56.33±6.2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86.52±8.22)、(3.56±0.63)、(109.56±14.75)(單位min),各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治療冠心病時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風險發生率,減少手術用時以及手術對患者身體帶來的傷害。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冠心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2
冠心病(CHD)常見于老年人、有酗酒、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者,其范圍較廣,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發熱、出汗、驚恐、惡心、嘔吐等,應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1]。臨床工作中對CHD的治療主要采用介入治療的方式,疏通堵塞的動脈,改善心臟機能。本研究旨在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影響。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就診于本院的84例冠心病患者,患者簽署參與研究的同意書,隨機平均分組,其中研究組42例,男女比例29:13,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23±5.67)歲,對照組42例,男女比例30:12,平均年齡(64.96±5.62)研究組與對照組各樣本之間差異范圍合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取樣標準
確診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冠心病(CHD),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不存在肝功能障礙等不利于研究結果準確性的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研究組使用常規護理,并進行術前、術中、術后全程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包括:建立專門應對冠心病的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制定可行的風險應急預案;對對照組不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僅實施常規護理。
1.4 研究指標
記錄和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放射曝光、風險發生率、穿刺以及手術總耗時。
1.5 數據統計
使用SPSS 23.0進行數據統計,對于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定量資料使用t檢驗,定性資料使用卡方檢驗。數據差異標準為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風險發生率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研究組的護理風險發生較未實施護理風險的對照組低,x2=3.926,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2 耗時比較
研究組的穿刺耗時、放射曝光耗時、手術總耗時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3 討 論
CHD主要分為心絞痛、無癥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臨床常表現為心前區疼痛、猝死、驚懼、嘔吐等[2]。介入治療是CHD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外周動脈插入心導管逆行入心臟疏通冠狀動脈,改善心肌功能,介入治療的創傷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冠心病治療風險。通過護理風險管理減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系統缺陷以及人為的潛在危害因素,有助于降低護理風險,提高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質量。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護理風險事件通常是發生在老年患者身上,老年患者治療過程長,部分患者還患有其他不利于冠心病治療的疾病,護理人員應當定期參加培訓,養成對護理風險因素的敏感意識,增強個人的護理能力和風險預見能力。護理人員還要學會協調患者治療順序,優先安排病情較重的患者,根據需要配備設備和藥品,減少因工作安排造成的時間浪費。根據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各項耗時均有所縮短,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知,在CHD的介入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縮短手術耗時,有助于減少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創傷。
參考文獻
[1] 劉紅軍.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0):167.
[2] 薛雪霞.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5):949-950.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