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和作文打基礎的奠基工程。因此,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識字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之路有多寬,可以走多遠。據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其原因之一就是識字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枯燥乏味,識字量大,任務重。另外就是“識字拖了閱讀的后腿”的錯誤認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漢字的讀音和字形,也要關注漢字的字義和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只有從漢字的形音意全面分析,掌握漢字字理,才能幫助學生做到會讀、會認、會寫、會用。
關鍵詞:學生;識字;教學方法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和作文打基礎的奠基工程。因此,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識字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之路有多寬,可以走多遠。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學生識字量少,閱讀起步比較晚,閱讀書籍短缺,閱讀興趣不強,良好的讀書習慣還沒有養成。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最基本任務,是語文學習的開始,也是為閱讀和寫作奠基的偉大工程。據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其原因之一就是識字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枯燥乏味,識字量大,任務重,學生害怕識字。其原因之二就是“識字拖了閱讀的后腿”。學生識字少,識字難,識字教學更難,大多數老師一提到識字教學就頭疼,上公開課都常常避開識字教學。但識字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任務,決不能馬虎。在努力學習各種識字教法之后,筆者認為要還識字教學于精彩,必須集百家之長,將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開發學生的識字潛能。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字,在生活中運用生字,在生活中積累并鞏固生字。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因此我們必須盡早地、大量地識字。低年段的識字量較大,而漢字又是難學、難寫、難認、難記的一種文字,這就給我們的識字教學帶來了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多識字、早閱讀,教師們可謂煞費苦心。為了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探索、大膽改革、努力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個人認為,提高小學生識字能力的關鍵在于教師,我們要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靈活多樣地識記漢字。下面,筆者就將自己在識字教學方面的做法與大家分享分享。
筆者執教班級共有學生25名,其中優秀學生10名,中等生9名,后進生6名。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還不錯,40%的學生識字量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能認識1600~1800個常用漢字,會寫800~1000個基本生字。36%的學生認字量沒有達到階段目標,24%的學生識字較少,與階段目標相差很遠。針對這種現狀,筆者從自身、教材、學生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從學生方面看,識字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件新鮮事,因為這是新的人生之路的開始。他們年幼無知,什么都不懂,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充滿信心,積極主動,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但是好景不長,在經歷了握筆、寫字、朗讀、背誦、遺忘等的輪番考驗之后,大多數學生就會敗下陣來。再說識字,比啥都怕,更別說主動識字了。這時的他們幾乎可以說怕透了識字、讀書,只要一看那密密麻麻的漢字,他們就犯愁。有的又哭又鬧,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帶,有的怎么教也教不會,還有的缺胳膊短腿,錯別字滿篇。再加上大多數學生家長農活忙,沒時間指導學生,還有的家長教法錯誤,幫倒忙。難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從教材編排方面來看,無論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是人教版的語文教科書,識字量都很大,內容非常豐富,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級,這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任務確實非常重。不但學生害怕,就連我們這些老師也怕。要讓那些剛剛斷奶的毛頭小子在一兩年內集中識字1600~1800個常用漢字,會寫800~1000個基本生字,實在是難為他們了,尤其對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真是苦不堪言。但是,有什么辦法呢?識字量跟不上,讀寫就無法起步,讀寫不行,語文綜合素質如何提高。
再從自身來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對學生的識字教學是非常重視的。每教一課的生字時都會力求全面,總是先從字音入手,再教筆順、筆畫,還會幫他們分析字的部首、字義,并且指導他們進行組詞、說話,煞費苦心。可是,總有那么幾個學生(如龍龍、東東、小華、彥龍子、博博等)既記不住字形,又不會認讀,更不能正確、規范地書寫。怎么辦呢?
面對種種困惑,筆者靜下心來細想:學生不是機器,是活生生的人,再好的方法也有不能適應的學生。識字教學不能一刀切,要靈活多樣,以學生學會、掌握為目的。就這樣,筆者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首先,把識字和閱讀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比賽。鼓勵他們在閱讀中發現生字,猜讀識字。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你猜、我猜、大家猜……實在猜不準的,可以請來字典作為他們識字的小老師。于是,孩子們又展開了查字典比賽。大家你查一個、我查一個,互不相讓,唯恐落后。一部分生字又被輕松愉快地消化掉了。但是,孩子就是孩子,記得快,忘得更快。就拿我們班的小旭輝來說,記憶速度驚人。一篇文章、一首詩,讀幾遍就會背了。認字也一樣,一眨眼工夫就會讀、會寫、會認、會用了。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忘得一干二凈,寫出的字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畫,甚至還會張冠李戴亂寫一通,要是稍加指點,又會恍然大悟,讓你哭笑不得。為此,筆者不得不尋找其他識字的辦法。
其次,為了讓學生學會區別生字,筆者還采用部首歸類識字法教學生識記生字。比如,教提手旁的字時,告訴他們這個字與手有關,要用手才能做。他們很快就理解了,也記住“抱、打、提、拾”等字了。同時運用漢字加減法識記生字。教學時可利用學過的字加一部分或減少一部分變成一個新字,幫助學生記憶。如“每”字加“木”是“梅”字,“今”字加“丶”是“令”字,“竟”去一橫是“競”字等。但是中國的漢字實在是太多了,同音字、同義字、形近字,讓他們應接不暇。他們畢竟只是一些七、八歲的小孩子,又怎么能怪他們呢?
于是,筆者又根據中國漢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性質,采用圖文結合的辦法,幫助他們分析字形、了解字義,區別對待,趣識漢字。就拿“撿”和“揀”來說吧,它們倆讀音相同,意思相近,就連用處也大同小異,孩子們經常混淆,分不清誰是誰。教學時,筆者先讓他們觀察圖畫,接著告訴他們:“‘揀有東,說明東西有主人,只是我們有幸揀到了,所以一定記得物歸原主或交公。而‘撿呢,表示東西很多,又沒有主人,人人都可以撿,誰撿起來就是誰的,當然不能太貪心,校園里的垃圾最好不要占為己有,記得丟進垃圾箱里。”同學們都會意地笑了。從此以后,揀和撿總算分清了,記住了。
另外,筆者還利用口訣、歌謠、猜字謎、順口溜等方法幫助孩子們加深識字記憶。如教“坐”字時,一邊板書“坐”字一邊說:“土上坐了兩個人,變成什么字了呢?”學生搖頭。再問:“你們現在在凳子上干什么著?”同學們齊聲回答:“坐著。”“對,這個字就是‘坐字。”然后讓學生再把上面的謎語理解一下,再領讀兩遍,字形和字義就輕輕松松地掌握和理解了。如記“壞”字,先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理解的壞是怎么回事,然后讓他們說說自己見過的一些壞了的東西。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緊接著,又問:“什么不壞呢?”大家一下子愣住了……過了一會兒,有人試著說:“人不壞”,大家很快就否定了。猜來猜去,誰也說不上來。這時候,筆者一指黑板上的“壞”字,對他們說:“土不壞,記住了嗎?”大家的眼睛一亮,大聲地說:“記住了。”順口溜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興趣盎然、輕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學習“好”字,先板書“好”字讓學生讀,再把“好”字拆開變成“女、子”,并隨口讀出“‘女、子好,‘好好好”,接著讓學生把順口溜說一、兩遍。然后教師邊做動作邊問:“光有女兒好嗎?”“不好。”“光兒子好嗎?”“不好。”“兒女雙全才是好。這就是‘好孩子的‘好。”最后啟發學生自由組詞造句,水到渠成。兒歌、順口溜節奏性強,念起來朗朗上口,對于音近、形近字用兒歌、順口溜幫忙識記最有效。一些筆畫多、字形難記的字,我們可以借助兒歌、口訣來識記。例如,碧,王白石。又如,在識記“鮮”字時,筆者教學生口訣“魚肉羊肉味道鮮”。再如記“曬”字,有學生說一人過河不小心,鞋子踏到河里弄濕了,一位老奶奶走過去,提醒他在太陽底下曬一曬就干了,所以“曬”是“日”加“西”,然后讓其他學生補充記“照”字,“背”字……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記憶猶新。
在學習生字時,讓學生用猜字謎的方法學習生字,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濃,為了在猜字謎時能更快更準確地猜出謎底,教師講授生字時,學生會非常認真地聽和記,久而久之,識字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同樣,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在班里、家庭定期舉辦字謎交流會,讓學生自己創編字謎。同學們為了能創造出好的謎面,會主動認識生字詞并能細心地根據它們的特點編出好謎語。這樣一來,輕松解決了學生討厭復習字詞的問題。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并把自己新認識的字寶寶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從而獲得識字的成就感和喜悅,進一步激發大家識字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中,我們應盡量避免因識半個字而誤讀誤解的現象。如有些教師教學“碧”字,為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編了這樣一個口訣:“王姑娘,白姑娘,坐在石頭上。”這樣的方法對記憶字形是有一定的幫助,但卻將左上的“玉”(應該稱之為斜玉旁)說成了“王”,害得學生誤會終身。
最后,要說的是識字的方法不止一種。只要我們努力探索、循循善誘、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就會發現教學生識字并不是一件苦差事,還有許多樂趣在其中。
總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決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為識字而識字。我們要動腦筋、想辦法,要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大量識字,提前讀寫,用愛心開啟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為他們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識字空間,讓他們智慧的種子破土而出,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劉建軍,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渭源縣清源鎮鼠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