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鵬 侯金星 宋宇軒
摘要 動物生產學是動物醫學、草業科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內容涉及豬、牛、羊、雞等畜禽品種的繁育、營養與飼料、飼養管理、畜牧場設計等相關理論和技術,對于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技能的高級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還存在知識體系老化、教學手段單一、實踐教學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亟待改進和完善。基于此,以動物生產學課程的教學目的為切入點,分析了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新時代下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及改革路徑,以期為今后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動物生產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0-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70
Abstract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that must be learned and mastered by students majoring in animal medicine, grassland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majors. It covers the breeding, nutrition and feed, feeding management, livestock farm design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pig, cattle, sheep, chicken and other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in senior animal husbandr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skill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such as the aging of knowledge system, the singleness of teaching means, the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weakness of teacher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 urgentl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took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path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Key words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strategy
??
新時代下,畜牧業亟需既有創新思維又有實踐技能的高級專業人才,因此高校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推動動物生產學等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畜牧人才的巨大需求。動物生產學是動物醫學、草業科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內容涉及豬、牛、羊、雞等畜禽品種的繁育、營養與飼料、飼養管理、畜牧場設計等相關理論和技術,對于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技能的高級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還存在知識體系老化、教學手段單一、實踐教學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亟待改進和完善。基于此,筆者以動物生產學課程的教學目的為切入點,分析了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新時代下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及改革路徑,以期為今后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動物生產學課程的教學目的
動物生產學是面向動物醫學、草業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其突出特點是理論結合實際,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強,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國內外有關畜牧業生產方面的前沿理論和信息,了解專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同時全面掌握牛、羊、豬、雞等畜禽的生產要點及生產環節[1],在具備基本的動物生產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2]。
2 目前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知識體系老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動物生產學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但動物生產學課程內容多年未更新,沒有及時吸納一些最新的農業科技理論及成果,特別是對地方優良蓄種及西方先進技術的推廣和介紹不足,知識體系嚴重老化[3]。現行《動物生產學》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知識與最新養殖模式出現脫節,部分教材內容甚至有悖動物生產實際,并且與之相關的實驗教學也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既缺乏足夠的新穎性,也不具備實際的生產指導作用[4]。例如,一些教材中仍然采用巴布科克氏法測定乳脂肪含量,但這種方法在實際生產中已很少使用,這就導致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很多東西都要重新學習,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零距離”上崗要求。
2.2 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都是圍繞教室和實驗室來進行,且無論理論課還是實驗課都存在較多問題。在理論教學方面,基本上是以書本、教師、課堂為中心,缺少與學生之間的親密互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2,5],教學方面則大多按照預先設定好的程序進行,缺少探究與思考過程,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從某種程度上看,“準備—講解—演示—驗證—寫報告”已成為多數學校實驗課的固定模式,且前期準備活動多由教師一力承擔,學生鮮少參與,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只能模糊記得實驗過程,而對實驗的前因后果還一知半解。此外,動物生產學實驗涉及畜禽生產的各個環節,許多實驗需要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對于這類實驗多數情況下都是選取某一時間段進行集中授課,導致大量實習內容被省略。以雞的胚胎發育這一實驗為例,由于孵化周期長達21 d,教師一般不讓學生參與孵化的全程操作,這樣即使學生發現了異常的胎蛋,也不知道其產生的具體原因。
2.3 實踐教學不足
受實驗條件和實驗經費所限,加上教師本身實踐經驗不足,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學生參與實踐實習鍛煉的機會有限[6-7]。動物生產學實踐不僅需要精液品質檢定儀、乳脂率測定儀等基本儀器設備,也需要使用一些價格較昂貴的設備,包括超聲波背膘測定儀、胴體瘦肉率測定儀、蛋白高度測定儀、蛋殼厚度測定儀、光電反射式色度儀、肌肉嫩度測定儀等,而上述儀器設備只有少數學校能夠配備齊全。此外,校內外實習基地不足也是影響實踐教學開展的重要原因。動物生產學作為一門實踐型學科,需要學生親自到生產一線參與學習和鍛煉,但由于畜禽要注意疾病傳播問題,再加上畜禽易受到人群驚擾而產生應激反應,會對養殖安全及養殖效益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多數企業對學生實習較為抵觸,即使是一些校企合作企業也嚴格限制學生出入,很多生產環節都不允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或者限定操作次數,如果操作失誤也沒有機會重來,導致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學校如果選擇自建實習基地,則會遇到場地、資金、污物處理、疾病防控等一系列難題,這些都使得學校實踐教學的開展面臨較大困難,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8]。
2.4 師資力量薄弱
動物生產學是一門實用性和社會服務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而部分學校沒有充分結合該學科的特點來制定人才招聘計劃,盲目引進高學歷的研究型人才使得學校科研能力強而教學能力不足,尤其是實踐教師配備嚴重不足,不能得心應手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習實踐活動。部分學校由于過度追求科研業績,集中力量大搞學術研究,導致教學與科研出現失衡,甚至形成教學斷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3 新時代下動物生產學教學模式創新及改革路徑
3.1 優化教學內容
3.1.1 突出重點,把握目標。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內容不必拘泥于統編教材,也可以采用教材與多種教輔參考資料相結合的方法,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具體內容安排上,要把握核心重點,著重講解重要畜禽(如豬、牛、羊等)的關鍵飼養技術,同時以各畜種為主線,重點介紹飼養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9-10]。例如,在豬的飼養管理方面,應當以種母豬為切入點,全面講解母豬飼養管理的各個環節及要點,此后在講解公豬的飼養管理技巧時,對于與母豬飼養管理相同的部分則可以簡要帶過,對于不同的部分給予重點分析和講解,這樣既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又節省了課堂時間。
3.1.2 強調實踐,綜合提升。對于現有的一些驗證性實驗項目,可進行適當刪減或改造,提高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實驗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新增“蛋品測定比較實驗”,利用學校新購置的蛋品測定儀對多個不同的雞蛋品種進行測定,并與以往的實驗測定方法進行對比,最后采用生物統計學方法處理測定數據,從而將蛋品質測定由以驗證性為主的實驗改造為綜合性與創新性的實驗。
3.1.3 及時更新,講求時效。隨著畜牧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完善,與動物生產學課程相關的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為了體現知識在課程教學中的前沿性與先進性,需要學校和教師時刻關注動物生產領域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及時將畜禽生產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引入到教學體系中,開發能反映學科前沿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動物生產學教材[11]。在教學內容改革的具體過程中,要圍繞“更新內容,提高水平”這一總體目標,著重把握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教材經典內容進行進一步凝練,重點突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二是融入最新的動物科學技術,并將其與經典內容有機結合、滲透在一起;三是注意體現各工藝、方法、技術之間的交叉與聯系。
3.2 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應擺脫對“粉筆、黑板、教材”的過度依賴,積極引進互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研討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提高教學互動性與能動性,通過師生之間相互討論、對話、觀摩,形成教學相長、共同提升的課堂局面。以互動教學法為例,要求教師立足教學計劃大綱,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緊扣教學重點、激趣性強且富含新意的一些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問題答案,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與提問,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重點,學生也應當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組織安排,并結合教學計劃要求進行系統化學習,從而減少教與學的盲目性[12]。例如,在講授養豬學課程前,可先向學生介紹國內養豬業的發展現狀,讓學生認識到掌握養豬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學習和探索興趣。在講解養豬關鍵技術前,可先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當前最新的養豬技術有哪些、目前阻礙養豬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課下實踐調查的方式找出問題答案,并在課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討論,在體現知識應用性的同時,有效鍛煉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學習能力。
其次,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具體包括多媒體組合教學與網絡精品課程教學2個方面[13]。前者要求教師定期到養殖基地進行參觀與取材,對畜禽養殖的各個環節進行拍照,并將重點環節拍攝成小短片,特別是對于一些容易出現操作失誤的環節,應進行重點拍照和錄像,然后從所得照片、短片中篩選代表性強、教學展示效果好的部分組合到多媒體課件中,并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或設置一些關聯性的問題,供課堂教學使用。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加上內容取材自生產一線,這種教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網絡精品課程教學是對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要求教師廣泛搜集素材,錄制微課視頻并上傳至網絡中,對于課上掌握不全面的地方,學生可在課下時間通過網絡觀看微課視頻,也可以通過動物生產學專題論壇或留言欄目進行疑難問題的討論與提問,這樣教師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和渠道來為學生解疑答惑,實現教學空間的有效擴展[14]。
3.3 擴建實習基地
在校內實驗室建設上,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適時引進當前技術崗位中常見的一些儀器和設備,確保學生掌握的實驗技能與企業需求相符。在校外實習基地擴展上,為了解決企業普遍抵觸實習生的問題,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實習生管理,制定嚴格的實習管理制度與操作規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技術、人才優勢為企業提供服務,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此外,還可以采取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的方式,這樣一方面減輕了校企雙方的資金負擔,另一反面也避免了學校自建實習基地所遇到的污物管理、疫病防控等問題。學校在安排學生去基地實習鍛煉的同時,也可以在基地合適的地方安裝攝像頭,并接入校園網絡,實時播放生產現場畫面。學生通過遠程觀測基地生產情況,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根據生產實況,動態更新和調整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研究解決生產問題、改進技術路線,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運用到基地生產實踐中,實現校企雙贏。
3.4 豐富實踐途徑
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實踐不必拘泥于現有的實驗室項目或實習實訓項目,也可以擴展其他形式的實踐內容[15]。例如,學校可以制定開放式實驗室管理制度,允許學生在完成基本實驗內容且獲得教師指導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一些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在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提高實驗室資源的利用率;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報名參加各類面向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科研培訓計劃以及校內外與動物生產學相關的協會或社團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大學生下鄉實踐,在多層次、立體化的實驗活動中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調動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堅定學生投身畜牧事業的決心。
3.5 打造雙師隊伍
一方面,學校要配置合理的教師梯隊,在教師人才的引進過程中兼顧教學與科研需求,讓不同年齡、職稱、學歷的教師合理分工,有序開展科研、理論教學及實踐指導工作;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尤其是高學歷、善科研但實踐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到畜牧企業、養殖基地等生產一線進行學習和鍛煉,從而培養一批既有扎實理論功底與較高施教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技能與豐富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人才,為教學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16]。
3.6 改革考評方式
動物生產學課程考評宜采取綜合考核方式,減少機械記憶得分,提高實踐成績所占比重,建議各部分成績的構成比重如下:筆試50%,實驗20%,論文10%,實習20%。其中,理論測試由學校在期末組織統一進行;實驗課則根據操作性與設計性實驗的不同,采用實驗操作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既考察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又考察學生的實驗設計思路與口述能力,最后由教師綜合打分;實習成績可以采取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實訓教師共同打分的方式。總而言之,考評要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突出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4 結語
總而言之,動物生產學課程改革是培養綜合創新型畜牧專業人才的必由之路,對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針對目前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評、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符合社會崗位需求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安小鵬,侯金星,宋宇軒,等.畜牧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家畜生態學報,2016,37(12):90-93.
[2] 時曉麗,向小娥,汪薇,等.動物生產學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3):158-159.
[3] 許騰.動物生產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5,36(5):91-93.
[4] 李改英,廉紅霞,喬瑞敏,等.《動物生產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家畜生態學報, 2016,37(8):91-93.
[5] 曾勇慶.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動物生產類大學生創新能力[J].高等農業教育,2000(10):64-65.
[6] 李淑紅,王京仁,成鋼,等.《動物生產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家畜生態學報,2017,38(10):94-96.
[7] 金錫九,張敏.畜牧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8):144-145.
[8] 李淑紅,王京仁,成鋼,等.地方本科院校《動物生產學》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6):63-65.
[9] 魏曼琳,孫德成,武迎紅.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8(2):217-218.
[10] 龐衛軍,孫世鐸,楊公社.《豬生產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畜牧獸醫雜志,2013,32(2):73-74,77.
[11] 李永洙.動物生產學創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2,34(3):135-138.
[12] 馬巍,王春強.雙向式教學在畜牧學概論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9):115.
[13] 李亞奎,張鶴亮,張兆琴,等.《豬生產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1):71-73.
[14] 李美玉,宋春陽,王述柏,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精品課程建設:以“動物生產學”課程為例[J].教書育人,2013(21):74-75.
[15] 孫寶麗,謝青梅,付曉蘭,等.動物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家畜生態學報,2014,35(6):91-93.
[16] 李永洙,孫培明.動物生產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