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方式調查高中化學實踐性作業實施現狀,根據調查結果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實用性、趣味性、創新性、層次性和激勵性五個方面論述實踐性作業的優點,探討利用實踐性作業滲透化學學科觀念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踐作業;滲透學科觀念
一、 問題的提出
江蘇高考新方案在2016年2月23日獲得教育部審批,2017年新高一將全面實施新的課程方案和高考政策,此次方案的大框架向上海高考學習,有望實現“3+3”,英語都考,化學參加學業水平測試,在高考中根據等級化為分數,計入高考總分。新改革方案重點在落實“立德樹人”,養成核心學科素養,更注重學科的實踐性。為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對高中化學實踐性作業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利用實踐性作業滲透化學學科觀念。即按照科學研究的方式,在真實的有生活意義的實際情境下,學會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去科學的看待問題,能結合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化學學科觀念。
二、 調查對象、內容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普通高中一年級20個班級共1200人及本校10名化學教師。
(二)調查內容及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當場分發、當場回收試卷的方式。對本校高一年級學生問卷調查有關化學實踐作業的現狀,共發放1200份問卷,回收1180份有效問卷,有效率98.3%。在學生調查問卷中,共設計10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題,主要包括學生完成化學作業的時間、對待傳統作業和實踐性作業的態度、完成實踐作業的收獲、實踐性作業評價方式以及你心目中的作業方式等問題;同時與本校10名化學教師關于提高化學實踐作業的效果進行訪談,內容主要包括設計實踐作業的原則、完成實踐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實踐作業的評價方式等問題。
三、 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傳統作業缺乏熱情,對實踐作業充滿興趣,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缺乏對傳統化學作業的熱情
調查結果顯示:有31.3%的學生喜歡傳統化學作業,而不喜歡的同學高達41.0%,很多學生只是被動地應付作業,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45.5%學生覺得化學作業對于成績提升幫助不大,只有14.3%的學生能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甚至半數以上的學生抄襲化學作業。由此可見學生對傳統化學作業缺乏熱情,不樂于做。
(二)化學作業形式單一
“教師布置的化學作業的類型”和“學生喜歡的化學作業形式”調查結果形成鮮明對比。
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
學生喜歡的化學作業形式
調查統計圖顯示:教師布置的作業有66.9%都是書面作業,作業類型單一,缺乏情趣,脫離實際生活,忽視對學生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與“學生喜歡的化學作業形式”形成鮮明對比,喜歡傳統書面作業的只有27.7%,希望實踐及其他形式的有72.3%。由此可見,改變傳統作業形式,實施多樣化實踐性作業已成必然趨勢。
(三)化學作業缺少層次性
90%以上一線教師坦誠為圖省事只布置課后題和課外練習,只有18.7%的教師偶爾有分層布置作業,學生作業隨意性強,缺乏彈性和層次性,很少自行設計靈活、多變、新型的作業。
但對學生調查結果來看:喜歡教師統一布置作業的學生只有30.4%。作業缺少層次和區分度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加重了后進生的負擔,又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還弱化了優等生的思維訓練,使得作業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化學作業沒有實用性
《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明確指出:“化學科(江蘇卷)將進一步體現高中化學課程的基礎性、應用性、時代性的特征,進一步體現化學科(江蘇卷)的寬基礎、厚實踐、重能力的特色。”據此,對化學作業的實用性和實踐性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傳統作業最大的優點是能提升學生成績,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價值不大,這樣的作業已經成為考試的附庸,不利于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達不到“厚實踐、重能力”的要求。而利用研究性、實踐性作業能促進化學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探究能力,讓學生從單一的抽象思維,變成以實際操作來解決問題的動作思維,形成化學學科素養。
綜上所述:
1. 學生對傳統化學作業缺少興趣,教師要改變布置作業的方式,要注意從根本上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2. 作業要有實踐性,在化學教學中尋找一些有現實意義的情境,進行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引導、激發學生打破思維局限,勇于猜想、嘗試、推理和創新,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3. 作業形式要多樣化。要徹底改變過去作業只求“量”不求“質”,把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不能只是書面作業,可多做一些動手實驗、課外調查實踐性作業。
4. 作業缺乏層次性。學生作業要注重個體的差異,要有梯度,原理論述、實踐操作、調查宣傳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有所收獲。
四、 調查反思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素養,增加作業的有效性,實踐性作業無疑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一)實踐性作業讓學生感受化學的實用性
化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練習采用書本作業的練習形式出現,學生能熟練掌握,但如果把一些生活實例設計成動手操作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收集資料、整理信息、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含酚廢水的處理》。見思維導圖:①調查研究:首先讓學生查閱資料,走訪、調查含酚污水的源頭是什么?危害有哪些?酚類怎樣檢測?查閱資料整理選取含酚廢水處理方法?②設計治理方案:在教師幫助下建立實踐小組(分人、分工、分時間),對含酚廢水進行回收處理,知道酚類物質富集、預處理、反應條件選擇和分離提純方法。③實踐報告:總結撰寫科技小論文,編寫環保手抄報,分享污水處理方法。在校園及社會發起倡導,宣傳低碳環保、愛護環境,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緊迫感。這樣的實踐作業學生熱情高漲,完成效果非常好。
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整合運用到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活動中。既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了化學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幾乎所有學生都能體會到化學的實用性,學習化學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作為教師一定要發現、鼓勵學生的這種需求。盡可能地尋找一些有現實意義的情境,打破思維局限,引導學生猜想、嘗試、推理,勇于創新求變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例如:“補血劑中鐵元素含量測定”。根據學生認知沖突,提出開放性問題。①為什么補鐵?②補的是鐵單質、二價鐵還是三價鐵?③如何測定鐵含量?④需要將鐵元素怎樣轉化?⑤對自己方案進行評價。按照學生思維,將作業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調查研究:首先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補鐵的原因,知道補鐵劑種類繁多。人體含鐵量、對鐵的需求是有范圍的,以及不同補血劑對鐵吸收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市面上的補血劑含鐵量進行測定。第二步測定方案:在教師幫助下成立興趣小組,對補血劑中鐵元素存在狀態進行檢測,討論檢測鐵元素含量需要將鐵元素進行轉化,學會Fe2+和Fe3+檢驗方法和轉化方案。一種方法是將Fe2+轉化Fe3+,進而形成沉淀,根據元素觀來進行檢測鐵元素含量。另一種方案是利用Fe2+的還原性,采用強氧化劑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兩種方案分別進行,然后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哪種方案更合理。第三步實踐報告:總結撰寫科技小論文,整理檢測Fe2+含量的工藝流程,從產品粉碎、溶解、氧化、形成沉淀、檢測,分享不同檢測方法。最后在校園及社會發起倡導,正確使用補血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在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全面體會了真實的化學工藝流程,對實驗的設計和評價有了切身體驗,真正體現了化學的以人為本,學以致用。
在這樣的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一些現象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猜想,進而獨立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根據方案進行實踐、反思。學生在一步步的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研究能力。
(三)實踐性作業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學生做作業如同吃飯,“家常菜”千篇一律多了會膩,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妨摒棄傳統作業的弊端,翻翻花樣,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讓作業從書本回歸生活,將作業置于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插入一些“化學小故事”、化學謎語的破解、趣味性的實驗等,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習變得鮮活有趣。
例如:在化學作業中不失時機地插入一些“化學謎語”“化學小故事”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還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實驗。如“自制松花蛋”“自制番茄電池”“自制秘密信件”等。(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把紙放在電熱器前面,寫的字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利用檸檬的燃點比紙的燃點低,此法對于傳遞秘密文件很有用)。像這樣開展趣味實踐性活動提取其中的化學知識,再解釋生活現象,不僅很好地完成知識的構建,還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深刻理解化學與STSE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刻體會到化學在生活中的妙用、有用、實用。尤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了學生的心態,讓學生能崇尚科學、產生學習化學的激情。
這樣的實踐作業和平常抄抄寫寫的作業,其效果是無法比擬的。因為學生不再把作業看成是負擔,反而把完成作業的過程當成是一種享受。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輕松學化學。
(四)實踐性作業更有層次性和針對性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兼顧各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差異。對于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由淺入深,讓學生完成實踐作業過程中步步深入多層次,多角度設計實踐性作業。可以是調查走訪、上網查閱、演講展示、設計方案、實踐操作、拍攝錄像、記錄過程、完成報告、實踐反思、成果的推廣等多種形式。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小組,協同作業,再回頭交流探究,取長補短,這樣人人都有收獲。
例如:《從海水中提取碘》實踐性作業的設計,①前期準備工作:將海帶的稱量、潤濕和灼燒安排為課外實踐小組來完成并進行了錄像,上課時播放。(海帶的稱量、潤濕、灼燒、溶解、過濾實驗量大、操作復雜,且有污染,存在安全隱患,不適合在課堂上完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節省了時間;②實驗操作:酸化、氧化和檢驗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其原理簡單,操作簡潔,現象明顯,學生能比較順利完成。既體現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觀察實驗、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反映學習效果好;③最后,根據實驗流程、記錄實驗數據,進行數據處理求算含碘量。學生對于數據處理有畏難情緒,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興趣,不能僅從實驗結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從實踐設計的科學性和實踐過程的參與性和貢獻度,綜合考慮學生的參與、團隊的協作以及實驗報告的完成和推廣。這樣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微縮版工藝流程,能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準確描述實驗過程、現象,還能對實踐作業進行評價總結。
設計實踐性作業,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注重知識層次性、能力訓練梯度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在提升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形成化學學科觀念,有自己的決策判斷能力,能用所學去改造和保護世界。
(五)實踐性作業更具激勵性
眾所周知: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特級教師何仁毅老師說過:“學生更注重其他同學給出的等級評價和評語,在教學中我們要多發揮學生的作用,把學生相互間轉變為小教師、小助手。”實踐性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不同,其評價方式也要和以往的紙筆批改不同,為了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激勵功能,在評價上要設置多個維度,以學生自評、組內互評、他人評價多種形式相結合,將評價貫穿整個實踐學習的過程,發揮其激勵功能。
作業評價的具體標準按照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知識點掌握程度、實踐操作情況、資料收集和成果匯報等四個指標。其中組內互評和化學組委評價各占50%。組內互評(由組員評價30%和組長評價20%共同完成),是組內學生對在作業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的互評,主要指標有討論發言情況、態度與積極性、合作與幫助他人以及貢獻與進步程度。由組長組織,組內其他組員對該同學進行評價的得分與組長對其評價得分之和為該項目的得分;化學組委評價(教師和每組各一人,教師評價30%、其他組20%)。從實踐作業的任務完成情況、實踐過程的協同合作、實踐報告的內容深度、學生的組織能力四方面對每組進行相應的評價。對于優秀的實踐報告和作業,應給予充分肯定。利用班級板報,開辟“新發現”“小論壇”“實踐園地”等欄目,把優秀的報告(配照片)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鑒。
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完成過程,不僅鞏固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穎的作業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善于實踐、勇于探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完成實踐作業的幸福指數。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時代要求我們不能一味教死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意義的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讓學生形成化學學科觀念,輕松學化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學書.作業的內涵、特點和功能初探——基于新課程理念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6).
[3]俞亞芳.注重能力關心發展——淺談初中科學作業設計的傳承與創新[J].教研論壇,2009.
[4]葉瀾等.教育理論和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閣蒙鋼,江家發.中學生化學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J].化學教育,1998(5):24-26.
[6]錢琴紅.新課程背景下化學作業有效性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2(4):94-95.
[7]陳燕利.高中化學有效作業設計策略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3(14):148-149.
[8]鄭挺誼,鄭長龍.溫州地區高中化學必修模塊學生作業負擔情況調查分析[J].化學教育,2011(6).
作者簡介:
王冰,江蘇省連云港市,南京師范大學灌云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