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萍
摘?要:當下正處于教育現代化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故而教師應更關注教學創新,以期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為體現學科育人優勢,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具備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與實踐意識。教師應摒棄傳遞式教學,重視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形成。本文立足于新課改背景下,展開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策略分析。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理教學;培養;學科素養
一、 引言
新課標強調“初中地理是一門兼具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雙重屬性的綜合性學科,并具有區域性、思想性、生活性及實踐性特點”。為此,教師應積極響應新課改號召,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地理課堂中的主體,通過有效教學引導,使學生在系統性學習中,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進而了解不同地區的地理要素、形成原理及分布規律等,并清晰地認識到其具有怎樣的地域特征與發展的差異性。同時,教師更應使課堂施教與中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習特點、興趣偏好、能力提升等有機結合,促進學生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與實踐意識的協同發展。
二、 簡析地理學科素養主要內涵與培養意義
(一)內涵解析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初中也是大部分的學生展開對地理知識系統性學習的初級階段。促進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即通過學習積累,促使學生的認知升級,使其以理性客觀的視角看待發展問題,并具有較為穩定的心理品格、分辨意識、推理能力、地理觀點等。或可以簡單理解為:使學生擁有能夠適應未來學習、社會發展及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學科能力、關鍵技能與學科品格。例如:理解地理知識間的關系、形成地理意識、具有地理情感態度等,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展開闡述與分析現實問題,形成較為科學的看法與判斷。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應該是在師生的有效互動、高效教學中,使學生所具備的最為關鍵的學科能力。區別于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學科素養不僅伴隨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也將隨著學習深入,讓學生視野更具高度,進而形成人地觀念、綜合思維、預期認知能力與實踐意識。
(二)培養意義
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提升教學引導的實效性,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其主要意義在于:首先,促進教師施教能力的提升。基于新課改背景下,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教師不可單一的用地理成績作為判定學生能力強弱的標準,而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協調、全面發展。為此,需要教師進行教學總結、階段性反思,并進行施教的調整,以期提升授課效率、讓學生具有地理學習積極性。
其次,有助于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只有響應新課改號召,促進因材施教和為學而教,才能使教學更具全面性、有效性,使師生間增強對彼此的了解,讓學生能夠主動發問,使教師了解真實的班級學情。
最后,進一步體現學科育人優勢。地理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與生活緊密相關,更具有深厚的教育意義。以往的依據教材重難點進行知識的分析,雖然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卻不能發揮較好的育人效果。只有避免拘泥于教育教學體系是否完整,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才能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使其領悟知識內涵,并有意識地增加自身的見聞、擴充知識視野,形成學習積累,進而由點到面鏈接成知識網絡。
三、 淺議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及主要施教問題
(一)課堂氛圍較沉悶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地圖識讀、確定不同區域的位置,形成空間思維,多習慣于對重難點知識的講授、強調,使學生掌握不同題型的解答方法,并讓其觀看多媒體課件、地圖及地球儀等。
長期的灌輸教育,將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使他們習慣于等待教師的講授,易形成思維惰性,不會自主提問、更缺乏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在這樣的地理教學課堂中,不僅課堂氛圍缺乏生機,更使師生角色涇渭分明——教師是主體,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引導進行聆聽記錄,或是就問題展開回答。
(二)學生們缺乏興趣
此外,因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不平衡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認知意識等快速發展,身體發育也逐漸接近成人,但自律意識、自我管理能力仍舊欠佳。立足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重視對創新施教模式的應用,但教學設計還是依據教師的理解、忽略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等。
從而,讓學生從最開始的對地理學習充滿好奇,到產生乏味、枯燥感,漸漸地便愈發提不起學習興趣。此外,有的教師對高效課堂的理解存在誤區,或是創新教學流于形式化,認為只有盡可能地進行教學內容擴充、知識點的密集講授,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才是高效課堂。這也會導致學生的應接不暇,反而造成知識混淆,實際課堂施教效果難及預期。
(三)班級中兩極分化
有的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更關注與那些對學科感興趣的學生進行互動,抑或者依照那些地理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學生的學習進度安排教學計劃。認為后進生多是自己不上進,在課堂教學中對其不聞不問。因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對后進生缺乏關注,造成地理教學的兩極分化。
四、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科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促進教育理念的升級,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教師應給學生營造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形成高昂的學習熱情。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教學中,教師可聯系生活中的實例,增強學生的熟悉感,使其認識到地理學習的意義。或者還可以進行游戲教學,出示曾學過的文章或諺語等,使學生判斷其描述的是維度因素導致的還是海拔差異造成的。教師可出具《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水調歌頭》中的“高處不勝寒”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并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世界平均氣溫的分布圖,思考:“為什么廣東、廣西在同一緯度,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差會如此之大?”通過學習探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