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清 陳月華 符建平 龐振紅



【摘要】 目的: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提高家庭照護者的照護知識、能力和出院準備度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試驗期間因腦卒中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患者的家庭照護者84例,采用單盲隨機分配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肢體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心理疏導等知識指導。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包括協同護理、提升照護知識、提高照護能力、提供出院準備服務等內容。觀察期為1個月。干預前后分別采用自制的《家庭照護能力測評表》對兩組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進行測定,干預后采用中文版《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量表》進行出院準備度評定,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干預前兩組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照護能力及出院準備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護者,可鼓勵其共同參與護理,提高照護能力和出院準備度,以保障患者安全。
【關鍵詞】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腦卒中 照護能力 出院準備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amily centered nursing model onclinical on improving the family caregivers care knowledge, ability and discharge preparation. Method: A total of 84 family caregiver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due to stroke during the experiment were selected, Single blind random assignment method was us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2 people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cluding patients daily life care, physical function exercise, diet ca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other knowledge guid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amily centered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including collaborative nursing, improvement of nursing knowledg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ability and provision of discharge preparation services. The observation period is one mon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elf-made Family Care Ability Evaluation For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are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family caregiver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Family Caregiver Discharge Readiness Measurement Form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scharge readines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on the family caregivers nursing ability scores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nursing ability and discharge readines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amily centered care is applied to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They can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care,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are and preparation for discharge,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據統計,在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70%~80%的患者遺留癱瘓、失語等嚴重殘疾[1]。腦卒中是神經系統常見病,是一種發病率、致殘率較高的疾病,由于康復期長、并發癥多、易復發,需要專業人員與家庭照護者共同合作,才能保障患者安全和促進康復。據報道,腦卒中患者出院后1個月內有93%的家庭照護者會遭遇日常照護和專業照護上的困難,常常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照護質量[2]。家庭照護者是患者疾病康復進程中的后盾力量,是社會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其照護知識及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FCC)是由國際醫學和護理界提出的,是建立在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庭之間互利合作基礎上的一種計劃、提供和評價醫療護理的方法[3-4]。筆者所在科選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家庭照護者為研究對象,嘗試用于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護者,運行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患者,其家庭照護者被選為研究對象。共選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因腦卒中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患者的家庭照護者84例,照護者納入標準:(1)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照護者照顧;(2)與患者共同生活;(3)年齡超于18歲;(4)多個照護者僅選其中一位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1)被照顧者重復入院者;(2)照護者為智障或精神病者。采用單盲隨機分配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照護者平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角色、酬金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指導,包括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肢體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心理疏導等知識指導。
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具體如下:(1)協同護理。向患者及照護者耐心講解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的相關理論,護理已向照顧型轉變,邀請患者及家屬參與到集體護理的實踐中來,使其認識到參與護理及自我護理的意義,把接受變為主動護理,主動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內容如刷牙、洗漱、穿脫衣服,保持床單整潔,定時病室通風等。(2)提升照護知識。由醫護人員、康復師和營養師等給患者及照護者灌輸醫學信息,主要包括腦卒中的高危因素、臨床表現、預警信號、康復知識等,使其對腦卒中的康復過程有正確認知,康復訓練要及早及如何科學地進行康復訓練。(3)提高照護能力。在病房走廊或教室懸掛宣傳欄,定期發布腦卒中康復知識,讓照顧者通過活動相互分享照顧經驗和體會,解決照護中遇到的難題,積累經驗從而提升照顧能力,改善患者身體狀況。護士根據患者不同康復階段和個體差異而量身定做“康復訓練處方”,交付照護者每人一份,如第一周內容是如何進行翻身、咳嗽、如廁等,第二周為喂食、離床活動、康復理療方面等,教育重點放在其欠缺之處,護士將護理操作示范,讓其見習和實操,直至完全掌握為止。但照顧者必須有協助患者進行家庭康復鍛煉的意識,只是暫時協助而不能永遠替代患者,讓患者掌握自我護理的原則,盡早學會自理。(4)提供出院準備服務。從患者入院的第1天起就要實施出院準備服務,為患者出院回家養病做好充足準備。對患者的殘疾等級和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提前給予相應的生活護理和技能培訓,如鼻飼患者則教會照護者如何進行鼻飼管護理,拔胃管后如何訓練患者吞咽功能,如何防范誤吞和窒息;如肢體偏癱患者,如何對患側肢進行被動和強化訓練才能完成精細動作;如臥床不起者,如何應對患者回家后可能出現的肺炎、壓瘡、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如何在患者出現中風先兆征象時及早發現,及時就診。讓照護者積極掌握相關護理知識,提前做好出院準備,減少患者再入院率。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照護者照護能力 分別于入院時和干預后對兩組照護者照護能力進行測評。照顧能力是指照顧者對疾病的專業知識、相關照護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尋求社會支持處理事情的能力[5]。根據相關文獻[6-8]并咨詢了神經科專家,自制《腦卒中家庭照護能力調查表》,該表包括疾病相關知識、飲食護理、康復訓練、緊急情況處理、自我照顧能力等5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0~4分的Likert 5級評分法對相關知曉度進行賦值評分,總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能力越強。
1.3.2 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 干預后對兩組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進行測評。采用中文版的《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量表》包括8個條目,如照護家人生理需求準備情況、照護家人情緒需求準備情況、安排家人所需服務準備情況等。每個問題分值為0~4分,量表總分0~32分,評分越高,表示出院準備水平越高[9]。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設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家庭照護者照護能力比較
入院時兩組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明顯差異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可提高腦卒中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
由于醫療資源有限,腦卒中患者經急性期治療病情穩定后,約八成患者選擇回家康復,此時的治療與康復責任就落在家庭照護者身上。但有研究表明腦卒中主要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存在康復專業知識缺乏、基礎康復技能欠缺及用藥盲目性,總體照顧能力有所欠缺等問題[10],因此,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已逐漸受到臨床護理工作者的推崇[11]。入院時采用了自制的《腦卒中家庭照護能力調查表》對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進行測評,兩組評分均較低,如表2所示。傳統的觀念讓患者及家屬參與護理的積極性不高,多數人認為自身不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滿足照護患者,以為這些護理工作應該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來完成,甚至認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護士在偷懶。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再單純重視病人的醫療問題,而要意識到病人屬于一個家庭、一個社區和一種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12]。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不再是執行治療而是向照顧性轉變,必須強調有協助患者進行家庭康復鍛煉的意識而不是替代患者。本課題首先向他們灌輸醫學信息,講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邀請照護者參與護理。護士、患者、照護者三方要協同、合作,讓患者主動參與護理,才能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提高自理能力。以家庭照護者為中心的教育,把疾病相關知識、飲食護理、康復訓練、緊急情況處理、自我照顧能力等方面知識,給照護者進行系統宣教,能明顯提高照護者的知識和執行力。本研究表明,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可提高家庭照護者的出院準備度
據統計報道[13],現今約80%的腦卒中患者由親屬承擔大部分日常護理工作。家庭照護者的照護準備度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14]。如果家庭照護者在住院期間能得到足夠的出院準備服務,會有助于幫助患者擺脫對醫院專業機構服務的依賴,以順利完成家庭照護者角色的轉變,從而減少因照護工作而帶來的身體及心理負擔。本課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強調家庭成員的參與性,在患者住院時就提早規劃其出院后的生活,指導家屬購買患者出院后必要的護理用具,如輪椅、手杖、助行器等,并耐心教會其使用,并向家庭照護者示范和講解有效咳嗽和排痰的方法,宣教預防跌倒和誤吸的護理、留置尿管的護理、鼻飼喂養的護理等,若患者回家后出現發熱、肺炎、壓瘡等并發癥時,學會如何應對。教會其掌握中風先兆征象,如出現嗜睡、頭暈、嘔吐、胸悶等異常情況時,及早就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不僅能進一步提升照顧者的照顧技能,降低照顧者心理負擔,還可促進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幫助患者從醫院到家庭的安全過渡,減少意外和并發癥等。本課題是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而開展精細化護理,把人文關懷融合到臨床護理工作中,給予家庭照護者的照護準備度的干預,以保障腦卒中患者尤其是尚無行為能力患者的安全。本研究表明,干預后觀察組家庭照護者出院準備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護者,可鼓勵其共同參與護理,提高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和出院準備度,以保障患者安全,減少再入院率。
參考文獻
[1]李華清,利春玲,柯小燕,等.出院準備服務對提高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和滿意度的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58):147-149.
[2] Tsai P C,Yip P K.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patients:a 1ongitudinal study of caregivers perspectives[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5,18(9):449-457.
[3] MIiller G.Application of theory to family-centered care: A role for social workers [J].Soc Work Health Care,2012,51(2):89-106.
[4]楊柳.新西蘭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見聞及啟示[J].全科護理,2019,7(9):1140-1441.
[5]江萍,陳曉悅,胡亞平,等.社區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及需求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5):1164-1169.
[6]肖紅,王芳,張丹,等.腦卒中患者及照護者腦卒中知識認知狀況與護理康復需求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4-6.
[7]劉娟娟,劉琪,尹心紅,等.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者照顧準備度與疾病不確定感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3):202-206.
[8]鄭婧,李瑞玲,王亞霖,等.老年腦卒中患者主要照護者照顧負擔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6):421-424.
[9] Archbo1d P G,Stewar B J,Greenlick M R,et al.Mutuality and preparedness as predictors of caregiver role strain[J].Re searchina Nurslng & Health,2001,15(6):375-384.
[10]劉娟娟,劉琪,尹心紅,等.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者照顧準備度與疾病不確定感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3):202-206.
[11]楊陳,張學兵,敖偉,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童慢性傷口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8):594-597.
[12]舒小珉,化艷,張維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中風偏癱病人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9,33(5):886-888.
[13]羅夢娜,李澤楷.我國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真實體驗質性研究的Meta整合[J].護理管理雜志,2019,19(4):237-240.
[14]楊屹嶸,蔡玉瑩,劉程琳.以家庭照護者需求為導向的出院準備計劃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2016,31(2):131-133.
(收稿日期:2019-11-22) (本文編輯: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