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社會需求的增加,生產型企業發展越來越快,其產品不僅能夠很好地滿足我國人民的需求,還能夠帶動其他行業共同進步。而成本核算管理作為生產型企業的核心,能夠很好地保證成本輸出、分配等的公平性,有利于管理層發現管理漏洞、及時調整市場策略,使資金的耗用能夠正常得到補償。但是很多生產型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還不夠完善,不能及時為決策層提供有效支撐,使得企業的資金流通不合理,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 生產型企業 成本核算方法 有效策略
一、引言
生產型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等幾種,每一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核算特點等都不同,因此企業要根據費用的性質進行劃分,選擇合適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的準確性,不斷發掘降低成本的措施,使企業高效運轉。本文主要介紹生成型企業成本核算方法的具體應用和實施策略,旨在完善企業的成本核算體系,實現精細化核算,從而使企業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有效推動企業進步與發展。
二、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方法概述
(一)材料費用核算
生產型企業主要是生產產品并保證產品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而材料的品質、耗用、價格直接關系到產品的競爭力,因此材料費用核算是企業成本核算的重要環節。生產型企業所需要的材料費支出包括直接材料、輔助材料的耗費,材料費用的歸集方法、費用分配的標準、消耗的合理性等相對復雜。而企業的生產部門與財務部門又相互分離,材料的具體采購環節、具體費用、實施環節不由財務部門管理,當開展材料費用的核算工作時,財務部門只能依靠生產部門記錄的經濟數據,不能保證其準確性,這就導致企業材料費用核算工作不能正常開展,也不利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作用發揮。因此相關核算人員在進行材料費用核算時,必須嚴格把控其費用的記錄、整理等工作,保證其數據的準確性,從而使成本核算工作正常開展下去。
(二)工資及福利費用核算
生產型企業的人員組成相比其他企業更加復雜,生產技術人員、生產人員比較多,企業對員工工資和福利費用的核算比較困難,經常發生制造費用與直接人工費用混亂、工資績效核算不準確等現象。為了盡量使成本核算準確,財務成本核算人員需對生產流程和工藝有一定的了解,正確劃分上下工序的人工成本,制定合理的分配標準,按配比性、一貫性原則進行歸集核算。當生產企業實行計件工資制時,制定合理的計件單價,有時還必須以產品市場競爭價格倒擠產品的人工成本,迫使企業更新設備,減少人工,提高勞動效率。
(三)制造和生產期間的費用核算
生產型企業在制造和生產環節產生的間接費用均比較龐大,因此做好該環節的成本核算非常重要。而制造費用主要是指生產產品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間接工資、折舊費、差旅費、試驗檢驗費、能源費、包裝費等,其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標準對各不同類型產品成本的影響較大。因此,成本核算員與生產技術管理員要不斷溝通,對能直接計入該產品的制造費用直接計入,對剩下的公共制造費用,采取一定的分配標準,如直接人工、產品產量、設備工時等標準進行分配,一旦確定后,為確保可比性,不輕易更改成本核算方法,否則會產生很多誤差,導致成本核算方法在企業中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四)輔助生產費用核算
除了以上費用外,生產型企業還要對其輔助生產車間產生的費用進行核算。其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只生產一種產品的輔助生產車間,如供水、供電部門,可將直接記錄的費用歸集入該產品成本。第二,提供多種產品的輔助生產車間,如修理車間。除了要記錄單獨歸集該輔助生產車間的明細賬外,月底還應該按照產品的受益程度,采用合理的分配標準進行分配。
(五)在制品和完工產品成本核算
每月末,需對生產現場進行盤點,對未使用的原料進行假退料處理,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在制品進行費用分配;當月發生的完工產品成本費用=期初在制品費用+本月生產發生料工費-期末在制品費用,將完工產品費用在各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三、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實施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體系
為了使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方法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企業必須構建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與體系,明確各個費用的核算指標,使核算工作能夠按照要求開展下去。這就需要企業根據其產品研發情況、生產工藝情況、部門班組情況、市場環境情況等開展制度與體系的完善工作,并且明確不足,改正缺點,從而使其能夠很好地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要吸取各個工作人員的意見,使制度體系能夠很好地被工作人員遵守。不僅如此,生產型企業也要積極運用作業法來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引進更多新興的成本核算方案,有利于核算工作的高效開展。通過對制度和體系的完善,不僅能夠使成本核算的各項工作有準確的、現代化的指標,也能使工作人員的行為得到很好的約束,做到有規可依、違規必究,從而有效避免企業內部經濟混亂的現象,使生產型企業更好地立足于行業之中。
(二)對企業成本進行精細化核算
精細化核算工作能夠很好地挖掘生產型企業成本的細節部分,使其核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對企業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而在對生產型企業的成本進行精細化核算時,主要是細化各類費用,以生產費用為主。如在對人工費用進行精細化管理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其崗位情況,當存在崗位輪換時,企業應該將工人的工資記錄在制造費用中,然后根據標準進行細分,這能有效減少很多麻煩,保證人工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開展。并且企業也要對成本進行精細化計算,在計算材料成本時,要根據所領取材料的實際情況,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計算工作,這樣不僅能夠很好地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也能有效地提高核算效率。
(三)完善成本核算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力度
嚴格的監管工作能夠保證其他工作正常開展。而很多生產型企業的成本監管力度并不大,內部審核工作不能正常開展,這就導致其成本核算的各項工作得不到保障,企業內部的資金運轉容易出現混亂。因此為了加強成本核算監督工作,應建立責任成本制度。其主要是要求生產型企業在內部明確成本的責任層次,使每個工作人員都了解自己的任務,從而真正將責任落實到各工作人員、各部門,使監管工作能夠有效地開展下去。不僅如此,生產型企業也可以建立獎懲制度,對嚴格執行監督任務的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反之,對沒有嚴格執行監督任務且出現一定工作失誤的工作人員實施一些懲罰措施,這樣就能很好地提升監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監管氛圍,有效地加大企業對成本核算工作的監督力度。
(四)完善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系統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在企業的很多工作中得到了應用,生產型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也不例外。這樣不僅能夠高效地開展核算工作,也能夠擴大信息共享的范圍,大大方便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而為了更好地完善企業成本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系統,使其核算方法得到正常的運用,企業應該引進更多先進的硬件設施,并且設置殺毒軟件,有效阻止病毒和黑客的入侵,避免信息發生泄露,提高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安全性。同時企業也要引進更多綜合型成本核算人才,這樣才能保證在系統出現故障時,及時進行檢查和維修,減少損失,推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生產型企業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是財務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是對企業的材料、工資及福利、生產環節和制造環節等的費用進行控制、監管、分配,使企業的資金運轉合理,有利于企業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同時,生產型企業更要注重成本核算方法的有效運用,不斷完善其核算制度體系,加大監管力度,進行精細化核算,并且完善其信息化系統,從而有效開展成本核算工作,促進企業快速、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為帝歐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管理部)
[作者簡介:鄭志剛(1974—),男,四川成都人,本科,畢業于西南科技大學會計學專業,帝歐家居財務管理部會計師、副部長,重慶帝王潔具有限公司財務經理,研究方向:生產企業成本核算方法。]
參考文獻
[1] 曲暢.關于生產型企業中的成本核算探究[J].中國投資,2013(S2).
[2] 秦元臻.煤炭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及管理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02).
[3] 蘇芳.淺談北滿特鋼的動態成本核算[J].冶金財會,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