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軼男 秦立 胡桂紅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如何建設?怎么應用?是近年來各地都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河北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采取的建設方式和內容是結合在線開放課程特點,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和課程結構;結合小學教師崗位需求,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和重難點;結合課程特色,制訂一批知識性啟發性慕課;結合學生需求,設置在線自測及解答。應用過程分了幾個階段,即期初、期中與期末;課前、課中和課后??偨Y下來,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6-0099-03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同時也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該門課程授課內容歷史跨度長,包括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兩宋文學和元明清近代文學,如何利用較短教學時間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成為課程首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有更高的需求?;诖耍撛褐袊糯膶W課程組2016年在超星泛雅平臺建立了學校首批在線開放課程并投入使用,2017年、2018年均被評為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年3月列入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名單,11月初在“學銀在線”平臺面向全國高校和社會人士投入運行。多年來,課程團隊一直堅持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并重,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和能力培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和創新能力提升。
一、《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思路
(一)與小學語文課程和新課程改革發展需求相適應
關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狀況與走向,在課程內容和方式方法上貼近語文教學實際,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特別以2017年9月開始在全國絕大部分小學使用的小學部編本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從數量、朝代、體裁與題材等方面進行統計與分析,以此為基礎,科學合理地整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難點。
(二)貼近教師專業發展
堅持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統一,大學與小學相統一,職前與職后相統一,基于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學作品,有針對性地選擇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進行講解,旨在培養大家分析、解讀、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大家駕馭語文教材的課堂操作能力,最終服務于今后的崗位需求。
(三)大力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人課程和教材體系?!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基于此,本課程在知識體系設計和內容選取上,以大力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力爭將所學知識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二、《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內容
(一)基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在線開放課程特點,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和課程結構
《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原大綱有18章,過長的結構不適合在線課程的學習習慣,于是根據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包括課程介紹在內,調整為13章。精選每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并把每個時期的文學概述放在該段第一位作家或第一部作品下的第一節,如此一來,學習者可以先從整體上把握該段文學概況,隨之進入專章專節深入學習,力爭做到兼顧整體與細節。
(二)基于小學語文教材,結合小學教師崗位需求,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和重難點
2017年9月,全國小學開始推行“部編本”語文教材,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不同,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大幅度增加。針對這一重大變革,該課程組走訪一線小學,了解小學教師實際崗位需求,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包括《詩經》、屈原與《楚辭》、《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孔子和《論語》、司馬遷和《史記》、陶淵明;唐宋文學包括李白、杜甫、柳永和蘇軾;元明清文學包括《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每節前面設置了知識點介紹,目的讓學習者在學習之前了解該節的基本內容和需要掌握的重難點,使接下來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接下來上傳了教案與課件,方便學習者隨時翻看與閱讀,課程組根據每一節內容設置了不同模板的課件,避免從前到后同一模板的枯燥與乏味。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重點作家和作品,在在線課程中都會放大放慢去分析,力求在線課程與小語教材相銜接,直接服務于今后的崗位需求。
(三)基于小學卓越教師能力培養,結合本課程特色,制作了一批知識性與啟發性相結合的慕課
課程組確定好結構與內容后,根據小學卓越教師培養要求,精心提煉出37個知識點,利用寒暑假時間,編寫每個知識點的教案,并根據教案撰寫腳本,期間反復與慕課編輯溝通,力求將每個知識點用在線學習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拍攝過程中,課程組主講教師之間反復切磋,力求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傳授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在講解中適當布疑,啟發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之外,可以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創新,并做進一步的研究。
(四)基于學習者角度,結合學習者實際學習需求,設置在線自測及解答、討論交流、考試樣卷及解答等
課程組根據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每小節之后,安排自測題目或交流討論,學習者學習后可以根據自測情況搞清自己的學習效果,并據此進一步彌補不足、強化學習。除此之外,還設有專題討論項目,需要學習者觀看慕課、教案、課件以后,才能具備參與討論的能力,討論題目將基礎性和挑戰性結合在一起,需要系統掌握該節知識后,做進一步的思考和歸納。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習者,課程組在拓展延伸部分加入了與知識點相關并進一步提升能力的視頻和電子書等資料,力爭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復習考試期間,學習者可以通過試題庫和考試樣卷檢測自己一個學期的綜合掌握情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
經過為期三年的建設,現有13章內容,包括48個知識點,96個任務點,授課視頻總數量88個,視頻總時長1618分鐘,測驗和作業的習題總數441道,考試題庫總數75道,非視頻資源總數300個,課程公告總數165個。
三、《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情況
時間:2019年秋學期
授課對象:張家口學院2018級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共計106人。
課程網站:學銀在線
使用工具:學習通APP或者電腦
(一)三大學期性時間節點:期初、期中與期末
學期初,課程組在《中國古代文學》在線課程網站建立“張家口學院2018級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班”,學習者使用學習通通過掃描該班級二維碼或者輸入班級邀請碼的方式加入課程。待106名學習者全部加入后,課程組發布“開課通知”,告知學習者該課程團隊的情況,所推薦的教材和參考書目,學習本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對今后崗位需求的支撐情況等。通過這一未見其人、先見其課的方式,學習者已經對該課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無形中拉近了課程與學習者、主講教師與學習者的心理距離,對于課程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熱身作用。在開課第一周到第二周的時間內,課程組發布“課程告知”,包括該課程的基本情況、學習通的操作說明、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比例構成。通過告知,學生明晰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習通觀看課程、參與討論、師生交流、生生互動、學習自測等,因為在線成績所占比重較大,所以接下來學習者會主動利用好學習通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
學期中與學期末主要通過學習通進行在線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在發布試卷之前,課程組會提前發布考試通知,告知學習者考試時間,特別是截止時間,因為一旦錯過時間,試卷會自動提交并記作零分。除此之外,還會利用學習通與學習者約定考前輔導的直播課或者見面課的時間,課程組主講教師會通過在線直播形式與廣大學習者進行交流互動,學習者可以免去面對面交談的尷尬,在線上積極地與主講教師展開溝通。同時由于直播課的限制,有些問題可能闡釋得不是特別清楚,這樣就需要見面課,主講教師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與學習者見面互動,解決學習者的學習困惑和疑問。學習者一旦進入考試階段,課程組隨時可以觀測該生退出系統查閱資料的次數,以此作為判定分數的依據,如離開一次扣一分等。待到學習者提交試卷以后,方可查看答案,根據答題情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如在這一期的網上期末測試中,106名學習者中,其中80-99分52人,占比49.06%,60-79分50人,占比47.17%,不及格者4人,占比3.77%,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習者學習情況良好。課下主講教師會對4名不及格學生進行專門輔導,最終實現個性化學習目標。
(二)三大課時性時間節點:課前、課中和課后
教學思路:以“藝術全才蘇軾”單元為例,將線上與線下密切融合,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步走。
教學內容:本單元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蘇軾的生平和創作分期,第二節蘇軾作品賞析,第三節蘇軾對詞的革新和影響。
學時分配:線上2課時,線下2課時。
實際操作過程:
課前:課程組在學習通上提前一周發布該單元的預習任務“同學們,咱們下周會講到千古男神一蘇軾,大家期不期待?高不高興?那么請大家提前預習蘇軾的代表作品——前后《赤壁賦》,并觀看相關慕課。課上會提問哦,不會的同學要接受懲罰哦!”學習者在收到預習通知后,便會利用課下時間閱讀作品,了解作品內容與主題,并通過觀看慕課,提升自己的分析鑒賞能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課中:第一環節,簽到;第二環節,檢驗背誦情況。以上兩個環節會利用學習通投屏到班級多媒體大屏幕,學習者隨時可以看到自己的簽到情況,主講教師利用學習通選人搖一搖功能,搖出背誦者名字,名字會實時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習通的使用,增加了課堂的活躍度,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從一開始就有機結合起來。主講教師講授完第一節后,會讓學習者利用學習通參與專題討論“請你結合蘇軾的生平經歷,談談《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主題思想。”這時,學習者根據課上所講,結合課下預習,思考后作答,討論內容隨著回答一一在大屏幕上滾動,主講教師根據回答情況有目的性地進行引導,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前提下,把思考進一步引向深處,并結合實際學習生活,讓學習者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力爭把所講內容轉化為一種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習者,主講教師會通過學習通及時加分,定期公布排名,對于學習者而言,是一種最直接的鼓勵方式。
課下:學習者通過自測題目檢驗學習效果,有問題可以利用學習通隨時與主講教師聯系,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個性化輔導,幫助學習者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學有余力的學習者還可以參與課外拓展項目,如閱讀電子書目和觀看相關視頻,以達到更高層次的目標——拓展知識和提升能力并重。
四、《中國古代文學》在線開放課程的考核方式
開課初,課程組利用學習通告知學習者在線課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環節,以18級小學教育本科班為例,線上成績滿分100分,60分及格,其中作業占10%,課堂互動占10%,簽到占10%,課程任務點占30%,章節測試占10%,訪問數占10%,討論占10%,考試占10%,考核環節貫穿整個在線學習過程,學習者必須每一環節親力親為、環環相扣,最終才能取得滿意的分數。在19年秋學期的線上成績測試中80-100分占92%,60-79分占6%,0-59分占2%,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學習者深度參與到在線課程中來,整個學期下來,學習者通過不斷積累,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了提升,原來的單一性結果性評價變為了多元性綜合性評價,學習者充分動了起來,課程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馬軼男(1981-),女,漢族,河北省張家口人,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秦立(1971-),女,漢族,河北省張家口人,張家口學院文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胡桂紅(1968-),女,漢族,河北省張家口人,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