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


關鍵詞:山水畫;地理成因;風格差異;藝術共性;意境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開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的中國山水畫,它的成因是什么?風格有什么差異?我們應該從中汲取什么藝術養分?這些是筆者作為一個國粹藝術的踐行者與后來人想探究的。
一、影響南北山水畫風格差異的地理氣候因素
以秦嶺-淮河為界,此界以南山體較為平緩,常年濕潤,多植被;而北方山體較為陡峭,起伏較大,四季分明。這種地域差異影響了山水畫的發展走向。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石質山,巖體在熱脹冷縮的物理作用下易風化,故北方山體大多棱角分明,表面粗糙,在視覺上給人以斧劈一般的感覺。
而秦嶺-淮河以南,常年高溫多雨,氣候濕潤,多土質山,山體受雨水沖刷,風化剝蝕緩慢,因此山體平緩,起伏較小,造成了南方地貌圓潤、柔和的視覺效果。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地域,如江南、塞北、中原、關中、河西、西域、嶺南等。從古代國畫的語境上講,北派在唐宋以前指以中原、關中為核心地域的繪畫風格,在唐宋以后指以現在的北京為核心地域的繪畫風格;南派則是指以江南、嶺南為核心地域的繪畫風格。
南北山水畫風格既有藝術上的差異,也有文化上的差異。這既有地域上的成因,也有文化上的成因。
北方山川面貌粗獷,歷史厚重,視野開闊,氣候寒冷,北方人性格相對冷靜大氣;而南方山清水秀,山川密布,溝壑縱橫,氣候溫潤,南方人性格細膩,心思縝密。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到畫作里。
太行、王屋山、終南山與江南的秀美山水賦予了古典山水畫家不同的藝術稟賦。雖然他們筆下的山水是心中的“神似”的山水,但地理的烙印是實實在在的。陽剛的立軸與柔美的長卷,秋風落葉與楊柳青青,這些不是藝術差異,而是天地的性格。它決定了人的性格,決定了藝術的風格。
二、南、北派山水畫的風格差異
(一)題材與風格
北派山水題材多為壯麗雄奇、氣勢磅礴的大山,厚重、蒼勁、悲壯;南派山水題材則多為秀麗雅致、柔和婉約的江南風光,青山粉黛,漁舟唱晚,清泉石上流,松竹隨風舞翩翩。
南派山水整個畫面給人以云淡嵐清、清潤秀麗之感,蕭疏平淡,寧靜而祥和;而北派山水氣勢雄渾蒼茫,氣象萬千,意境荒寒幽寂。
(二)構圖與結構
以兩宋為例,北派山水在草創的時候,用的是立軸來表現北派山水的雄渾,但后來慢慢發展為用全景式的構圖展示;而南派山水雖然也有長卷式的江南風景畫,但明清以后,寫意風逐漸流行,所以南派山水更多的是采用“一角式”的山水構圖,通過局部畫面,細膩地展示江南的溫文爾雅。
南派多以線形結構為主;北派多采用塊面結構。
(三)技法
南派山水柔和慵懶,北派山水則剛勁嚴謹。南派因南方的山體多土而植被較豐富,而采用“披麻皴”,卷云、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北派則因北方中原之山多石且石質堅硬,而采用“斧劈皴”,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是斧劈皴的變體。
這兩大技法體系,分別是南派與北派山水的重要標志。
北派山水更愿意用“線”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皴擦”法來表現北方的山石,用“潑彩法”,通過撞水、撞彩來表現畫面;而南派山水則更多地用點染來烘托江南的景致。
隨著“北漸南頓”之風在江南的盛行,宋室偏安江南一隅,物質的豐富,社會的文明進步,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繁榮。反映在山水畫上,南派山水逐漸集詩書畫印于一體。這也許就是董其昌后來把南派山水視為山水畫正宗的緣故吧。
南派山水運筆徐緩,內斂而包容,如小河淌水,流水淙淙;北派山水在運筆上力多外拓,毛筆運行時往往需要發力且迅走疾行,如大河滔滔,滾滾向前。
南派山水喜用“積墨法”,它是可以修改的;北派多用“潑墨法”,一遍下去,便很難修改了。
(四)氣勢與心境
南派山水平淡舒緩,而北派山水尚奇峭突兀。
南派山水追求恬淡自然、清靜無為的高遠意境,多有道家出世觀。而北派山水則通過荒寒幽寂的意境來彰顯畫家的人格力量:雖遠離塵世,身處荒谷溪野、深山古寺,但還是在自己的一幅山水畫卷中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絕對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還是很“入世”的。
所以說,北派山水表現得更多的是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世界觀。
三、南北派山水的共性
畫分南北,其緣由誠如《芥舟學畫編》所言:“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派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則輕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剛健爽直,其偏者則粗厲強橫。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發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
據說,明代董其昌創立了山水畫南北宗學說之后,詬病不斷。其實,董氏當年創立這個學說,主要是為了讓后人更好地了解山水畫的風格并傳承下去而已。“北宗骨骼南宗韻。”這說法是契合北派山水陽剛與南派山水陰柔的文化總特征的。
山水畫分南北兩宗,其目的是講清楚作畫手段,它們最后還是殊途同歸的。
今天,我們的確需要如陳獨秀先生所說的那樣:“首先要革王畫的命。”但山水畫只有進行很好的傳承,才能進行更好的創新。不管北派也好,南派也罷,它們都是有共性的。
(一)意境
其實,南北山水風格之分只不過是意趣之分,而不是意境追求之別。“趣”是藝術習慣方式,是生活環境熏陶出來的;“境”才是“趣”之所歸。
它們都有一個“意”字。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才是南北山水的共同源頭。這個“意”也包含《易經》的陰陽文化。有了陰陽之“意”,才能“道”出藝術之“境”。
從來沒有人能把意境用西方教科書一般的定義講清楚。這是中華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魅力。為什么中國文化藝術會有“意境”一說?正因為我們的文化藝術對應天地自然:宇宙混沌,意境自然混沌。“道可道,非常道。”既然天道難于名狀,意境自然也難于名狀。
山水畫是陰陽哲學的藝術符號。山為剛,水為柔。山水畫,畫山水。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畫家的情感理想融入山水,山水便不再只有天地的空靈,而有了人氣……正氣浩然。于是畫可通靈,人可通神。
(二)神似
中國畫追求“ 神似” 。我們叫“ 寫真”,西方人叫“寫生”。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之千里。古典山水畫,不管是南派還是北派,都是追求“情中景”“心中境”。古代山水畫家,從來都不喜歡依樣畫葫蘆。
毛筆是筆毫有彈性的筆,水墨的比例調配不是科學,而是經驗。宣紙是對水很敏感的紙張。毛筆與宣紙之間的千變萬化,是日月星辰一年四季的變化再現。毛筆與宣紙之間的結合,最能畫出山水之“神”。
(三)氣韻
山水畫不講氣韻,分什么南北派都沒用。不講氣韻生動的山水畫是“死畫”,沒有生命。山水畫的思想來源是老莊哲學。道家的氣功修煉法同樣被運用到山水畫的創作中去。作畫的時候,畫家屏氣凝神,筆端作用于宣紙,其實卻是收視反聽,以眼觀鼻,以鼻觀心,以心觀丹田。此時,山水畫家就是處于他所畫的山水之間的“觀世音”。如此作畫狀態,才能出山水畫精品、神品。
所有這一切,都有賴于氣先在體內,而后由內而外地呼吸吐納,升清降濁,把氣運到筆端。
(四)詩畫
詩畫同源是肯定的……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言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最簡單、最直觀的所謂“意境”。畢竟,山水畫就是視覺藝術,是意象,不是西方的抽象藝術。
中國山水畫與詩詞歌賦密不可分,是世界文化藝術史上的奇觀。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藝術,可以像中國畫那樣:畫是有形詩,詩是無形畫。
能從詩品畫,從畫品出詩,唯有意境使然。這就是中國國粹藝術—被陳獨秀先生稱為“王畫”的國畫的美妙之處。
四、結論
任何藝術都沒有獨立于文化的所謂風格。國畫也不例外。山水畫的南北風格差異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之所以有南北風格的相對差異,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就是“陰陽”文化。
有了陰陽,才有南北國畫風格的剛柔差異。但不要忘了,“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的“易”,除了有“變易”之含義外,還有“不易”的含義。
因為“變易”,所以國畫的南北風格差異會變化,是可以融合的;因為“不易”,所以國畫的南北風格差異還是會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