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增 魏玉曉
近期,跟隨昌邑市教研中心到安丘市凌河鎮、青島嶗山五中進行考察學習。盡管短短兩天,但感覺收獲滿滿,尤其是我們學習考察的都是農村學校,作為來自農村學校的我,感覺非常“接地氣”。最讓我感覺“接地氣”的,是這幾所學校的做法:實在、質樸、堅韌、用心……為此,我又圍繞這幾所學校為什么會取得驕人成績、我們學校應該向人家學習什么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簡要梳理如下:
一、踏花歸來馬蹄香——四所學校給我的感受
安丘市凌河鎮的三所學校辦學條件一般偏差,青島市嶗山五中辦學條件相對高端,但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就是教學質量非常高、學校管理非常好、辦學特色非常明顯。
(1)教學質量優秀。通過安丘凌河教育辦主任介紹,我們得知凌河鎮盡管地處農村,但不論是智育教育,還是體育藝術教育,都走在了安丘市前列,其成績和安丘市直學校基本持平,這個成績是非常驕人的。青島嶗山五中,作為農村學校,在名校林立的嶗山區,教學成績能夠名列前茅,更是難能可貴的。
(2)學校管理精致。細節處往往最能體現管理的水平,我們看到的是:整個校園找不到一點垃圾廢紙,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井然有序,笤帚撮子安置在專用箱子里,孩子的書包整齊地掛在墻上,每個教室的師生都在緊張有序的進行教學活動……各種畫面映入眼簾,給我的直接感受就是,這樣的學校教學成績一定是一流的,各項工作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3)學校特色鮮明。青島嶗山五中的智慧教育辦學特色確實鮮明,既得益于政府和學校的積極投入,更得益于師生的努力和執著的付出,因此獲得了較高的殊榮,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而安丘市的三所學校,在辦學條件一般偏差的基礎上,也立足實際凸顯自己的特色,并且將學校特色融入課程、融入活動、融入到孩子,真正讓學校特色落到了實處,而不是僅僅體現在校園文化版面上,這一點又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凌河中學的三育文化課程、紅沙溝初中的“誠信、感恩”校本課程、凌河小學的“故事育人課程”,通過殷武主任的介紹,通過學校材料的展示,我們感覺學校都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問渠那得清如許——對四所學校做法的思考
這四所學校為什么會有驕人的成績?為什么學校管理如此精致?為什么辦學特色如此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一些思考,透過想象看本質,可以挖掘到這四所學校在管理方面確實存在一些非常優秀的品質。
(1)恒,就是持之以恒抓管理。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堅持,任何事情都不會一蹴而就的,因為持之以恒是走向成功彼岸的金鑰匙。凌河教育辦立足鄉鎮實際,以六項制度落實為抓手,一直抓持續抓,確保國家、地方課程質量,最終抓出了成績,抓出了質量。給我的啟示是,只要我們認準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就要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朝著目標不斷前行才會逐漸走向成功!
(2)精,就是追求精細精致。不管是學校管理工作,還是日常和教學工作,我們往往會有“差不多就行”的想法,于己于人好像過得去就行,但是這樣下去是達不到精細精致的管理效果的。看看凌河教育辦堅持的“先周備課簽批制”:鎮中心學校要求教師要提前一周準備好下周備課,并于周五到包級校干處簽批、打分,不合格的重備,教師備課打分每周公布,積累成績作為教師業務成績的重要依據。
(3)韌,就是面對困難的堅韌不拔。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遇上這樣那樣的問題或阻力,面對困難和挑戰,如果沒有一個韌勁,很可能被困難擊倒。可以深入考慮一下,安丘凌河教育辦六項制度的落實,尤其是對校干的評價:在上級進行的各類單項比賽、展示、考核、評估中成績進入全市后三分之一位次的學校,對校長全鎮通報批評,分管校干全鎮通報批評并取消本年度評先樹優資格。“備課組捆綁式評價制度”:不是評價到某個任課教師,而是根據抽測數據把學校的備課組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鎮中心學校負責評價學校備課組,再由學校評價到教師個人等等。在這些考核評價制落實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阻力,如果沒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沒有敢于面對困難的堅韌,這些制度肯定不會走到現在。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我校下段工作的打算
應對新的教育形勢,立足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現狀,如何落實“五力齊發、精準施策”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我進行了如下思考,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領導干部帶頭,營造起濃厚的教學氛圍。為持之以恒抓教育教學質量打好堅實基礎。一是學校領導干部必須兼任主要學科,必須按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備課、布批作業等;業務校干要蹲組包級,經常組織并指導教學研究活動。二是落實對學校領導干部的評價,按照分管工作、兼課工作各占50%的比例進行,營造起“領著教師干,干給教師看”的濃厚工作氛圍。
(2)運用評價杠桿,激發教師隊伍內驅動力。一是實施發展性評價,二是探索進行捆綁式評價,評價結果與績效工資、年度考核、評優樹先密切掛鉤。
(3)立足特色細謀劃,讓校園文化內涵更深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校已經形成了以“勤、誠、和、勇”絲綢精神為主的校園文化,讓草木能說話,處處皆育人,校園展示欄、墻壁、綜合實踐活動室等處處洋溢著絲綢元素,并且成功編寫了校本讀物《彩練當空舞》,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范本。下一步要從以下幾方面突破瓶頸,向深水區邁進。一是融合,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使絲綢精神與學校課程深度融合,將絲綢文化、絲綢精神與學生課程、家庭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二是拓展,站在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通過關于絲綢文化內容的書籍、刊物、影像資料搜集起來,引進教室、引進課堂,將絲綢精神、文化與學生核心素養密切聯系起來。同時組織一系列與絲綢相關的活動,如“絲綢文化節”“絲綢詩詞節”,開展手抄報評比、演講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之,只要有了這種不甘落后、敢為人先、執著前行的精神,我們就能在簡單的工作中做出不簡單的業績,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就會讓農村的教育也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