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群
摘 要:開展小學生課外閱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與提升學習能力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有效指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進行了探討,旨在為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實效和課外閱讀能力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家長的重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要靠課內教師的教學和訓練,同時也要靠課外閱讀的獲取和補充。雖然小學生看的課外書目越來越多,做的課外閱讀訓練也越來越難,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有效的指導。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指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科學分析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加以指導改進,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筆者結合實踐,談一談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和體會。
1 任務驅動,激活內在興趣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也不夠穩定,他們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往往目的性不強,熱情度維持時間較短,他們天性活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一些娛樂類任務入手,例如游戲、表演、競賽、辯論等,用一定的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有目的地閱讀,幫助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例如,在指導學生共讀《西游記》后,布置學生畫出唐僧師徒取經的路線圖,在圖上標注出一路遇到的妖怪及解決問題的幫手,這樣閱讀完,學生看著路線圖也能梳理出主要情節,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其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西游記》人物辯論會、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等,不但使學生讀懂故事內容,感悟書中人物的特點,又交流了閱讀的感受和閱讀方法。最后,布置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出題考查同伴,這個任務學生最感興趣,既相互考查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又引入了競爭的機制,學生的成就感最強,激活了學生內在的閱讀積極性。
2 制定計劃,保證閱讀時間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計劃,多久讀一次,一次讀多久,什么時間讀,這些問題幾乎沒有明確的自我要求,加上校內外課業的負擔,占用了小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所以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無法得到保障。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制定讀書計劃和進度,合理安排讀書的時間,訓練定時閱讀和限時閱讀,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例如,制定每天總閱讀時間不少于1小時,每天可分三個時間段閱讀。晨讀十分鐘,早晨學生的精力最為旺盛,思維最為活躍,早晨起床后可以安排背誦一些古詩文或精彩的段落。午讀二十分鐘,利用飯后的時間,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調節一下緊張的學習節奏。晚讀三十分鐘,每晚完成作業后,根據閱讀要求完成閱讀任務,比如閱讀一定量的章節或頁數,做做閱讀摘抄,寫寫閱讀心得,和家人交流一下閱讀收獲。并引導學生嚴格遵守讀書計劃,長期堅持下去,讓課外閱讀成為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3 科學引導,精選閱讀內容
小學生受年齡的影響,其判斷力和辨別力還不強,對哪些內容適合自己閱讀沒有明確的概念和標準,往往就是憑著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其實,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閱讀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科學引導小學生課外閱讀內容的選擇,做到既尊重小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喜好,又符合這個階段孩子閱讀需求的發展,幫助小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低年級可以選擇圖片為主,文字少量的內容閱讀,更直觀形象易于理解,例如選擇淺近的童話、寓言、兒歌、兒童詩等,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能力;小學中年級閱讀內容文字增多,輔以圖片,涉及抽象思維,可以選擇人物、歷史、文化、科技、自然五大類的書籍,拓展學生閱讀的知識領域;小學高年級閱讀內容以文字為主,抽象思維增多,系統性增強,可以選擇詩歌、小說、敘事性作品、說明性文章、非連續性文本等不同體裁的書籍 ,訓練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
4 授之以漁,注重方法引領
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效率的重要保證。小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經常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對讀過的內容一知半解,有的閱讀速度特別慢,這樣的讀書方法顯然收效甚微。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有的內容如報刊、雜志只需瀏覽,了解其中梗概;有的內容如童話、故事只要粗讀,掌握文章的要點;有的內容如名家名篇則需要精讀,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方法。閱讀時還可以運用預測與推論、聯結、視覺化、提問題、整合資源等閱讀策略,增加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能力。
例如,指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一書,先關注封面,了解書名、作者、翻譯人員、出版社等信息,可以自己給自己提問題,魯濱遜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要漂流?結果怎么樣?接著粗讀前言,了解寫作背景、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瀏覽目錄,了解章回及主要情節等。然后可以用速讀、跳讀的方法通讀一遍全書,根據書中已知信息對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故事的結局等進行預測和推論。第二遍再聚焦重點內容精讀,走進人物內心,感受文章語言,寫感悟、做摘抄、背佳句。
5 多維互動,建立評價體系
課外閱讀必須與評價緊密結合,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學生閱讀的效果,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閱讀過程,促進閱讀的最優化。目前,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的內容和方法比較單一,更側重閱讀能力的評價,而忽視閱讀態度、閱讀行為等方面的評價,更注重教師的評價,而忽視了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的評價,更多地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而忽視了學生閱讀的過程性表現。為了發揮課外閱讀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探討多維的評價內容,多元的評價主體,多樣的評價方法。
課外閱讀的評價內容可包括學生閱讀知識的積累與運用、閱讀的數量與速度,閱讀的行為與態度等,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課外閱讀手冊,讓學生記錄每天的閱讀書目和閱讀時間,做閱讀摘抄,寫閱讀感受,和家長互動,請家長結合學生閱讀情況做出評價,同時結合優秀閱讀手冊展示、現場讀書匯報等活動,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評價主體除了教師評、學生自評和互評、家長評之外,還可借助現代技術進行閱讀評估,在互聯網上答題闖關,還可參加詩詞大賽、讀書競賽等社會實踐活動,檢驗自己的閱讀成果。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試之外,還可采用課堂提問、課堂觀察、問卷調查、閱讀活動等。從而使課外閱讀評價成為一種全面、綜合的評價,引導學生達成閱讀目標。
有效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也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引路人,引領學生徜徉閱讀的海洋,助力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秋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與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1).
[2] 莊鴻.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
[3] 杜麗媛.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