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麗
跨文化交際學是世紀年代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它是一門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語言交際時所涉及的文化問題的學科,如怎樣理解外國語言中的外在文化、在交際中如何才能尊重外在文化、如何消除對外在文化的“標準像”現象,即以片面的不變的形象認知外國文化的現象。比如認為英國人都具有紳士風度、德國人都有哲學頭腦、日本人都是經濟動物等,也稱“刻板印象”。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不斷增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互動日趨頻繁和廣泛,國人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跨文化教育亦越來越重視。在此背景下,很多大學外語專業面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課程,受到了學生和社會的歡迎,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跨文化教育在中學教育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學課本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內容不太多,中學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還只是停留在知識介紹或傳授的層次上,離現實的要求還有相當長遠的距離,遠遠沒有達到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交際。因此我國的中學外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應該進行改革,才能展開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實踐。
我國年外語課程標準中設計了跨文化教育的具體目標,包括了知識目標、態度目標、能力目標三個方面,但是目標不夠系統全面。
一、完善中學外語學科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學內容教材
在開展跨文化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外語教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語教材的編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盡可能全面準確地介紹異民族文化知識,從跨文化教育的需要介紹異民族文化的特點以及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特別是引導學生如何自己獲得全面、準確的異民族知識。因為知識在不斷更新,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異民族文化知識介紹給學生。
(二)通過介紹分析典型的跨文化交往的事例,鼓勵學生直接參與跨文化的交往,充分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態度,包括開放、平等、尊重不歧視、寬容、客觀無偏見、謹慎等。
(三)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認知、比較、參照、取舍、傳播的能力,其中包括運用外語的能力,因為認知、傳播都需要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
二、注重外語教學的基礎階段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則,其基本原則是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和適合性原則。進行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培養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而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外語的文化環境。
(一)開設專門的跨文化教育課程,或者通過跨文化專題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跨文化教育。
(二)聘請外教,鼓勵學生多與外語本族語者面對面地交流,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的語言環境中。
(三)在外語教學中,通過詞匯教學、成語典故、名言警句等盡可能多地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各方面的差異自覺而自然地引入到外語教學中去。
(四)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通過收集外語國家的物品、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運用電影、電視、幻燈、錄象等給學生直觀真實的感受,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鼓勵學生多閱讀體現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讀物,如外語原著、學貫中西文化的名家專著,組織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講座、報告等。組織學生到國外旅行參觀,開展友好學校的交流。引導學生與外國小朋友通信、交換書畫作品、交流作文,甚至利用因特網開展互動等。
學習一門外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學習另外一種用語言符號對客觀世界進行編碼的認知方式。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中學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目的語國家的跨文化教育,經常把目的語與本族語加以比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掌握所學語言。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或方法
在跨文化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采用附加法、融合法、互動法、實踐法、體驗法等。
(一)附加法就是在中學外語教學中系統地添加和補充一些跨文化的內容,作為外語教材的附加部分。可以在教材中專門設立跨文化教育專欄,給學生舉辦一些跨文化的講座,組織學生參觀跨文化的展覽,組織跨文化的討論,或者組織欣賞跨文化的表演活動等。
(二)融合法就是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識目標、態度目標、能力目標等全部融入中學外語教學中,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無意識地得到跨文化教育。可以編寫以文化為課文的專題語言材料,采用文化對話、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文化交流等方式進行外語課堂教學。
(三)互動法就是以教師與學生作為不同文化表現者的互動展開外語教學,使學生在與老師的跨文化互動中感知和體會外來文化,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文化疑惑解析、文化沖突化解、文化專題探討等。互動法特別適合跨文化教育的態度目標的教學。通過開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謹慎的跨文化態度。
(四)實踐法就是讓中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際,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實踐中獲取跨文化知識,形成積極的跨文化態度與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引導學生對跨文化實踐進行分析,特別是對跨文化實踐的熱點如新聞事件等、難點如歷史問題等進行專項的分析,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認知、比較、參照、取舍、傳播的能力。
(五)體驗法就是讓中學生在跨文化教育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充分體驗來獲得跨文化知識,培養積極的跨文化態度,構建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體驗法主要有兩種形態直接體驗法和間接體驗法。直接體驗法就是讓學生通過直接與外在文化的接觸比如學習獨立的外國文化單元的課文,聽外國文化專題講座,觀看外國電影,與外國人直接交往等,在這些接觸中,學生直接了解到外在文化,認知到外在文化的知識內容,發現自己的跨文化態度,了解到何種態度有利于了解外在文化、有利于與外國人交往等。
(六)間接體驗法是將教學內容隱含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外在文化的相關知識,養成積極的跨文化態度,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能力。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組織不同民族的學生就文化專題進行共同的探討。讓學生對社會中存在的社會文化問題進行共同的社會改革探討,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不同觀點,學會參考他人不同文化背景的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