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它在極大地變革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教育教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長期以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雖然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二者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在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方面,二者還是有差距的。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含有豐富的內容,在對學生進行智育、美育和德育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教育對教師的藝術素養要求較高,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種樂器,然而偏遠農村地區現有的教學條件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縮小城鄉音樂課堂教學差異,使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也能夠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是一個極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文章以網絡聯校為途徑,在城鎮小學和偏遠農村地區的小學間搭建“網絡橋梁”,使偏遠農村地區的小學生也能夠接受同等質量的音樂教育,進而為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網絡聯校;素質教育;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建設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110-02
音樂是反映人們真實情感的一門藝術。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1]另一方面,欣賞音樂能夠帶來聽覺上的享受,使人心曠神怡,在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同時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近些年來,隨著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音樂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與關注,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系統化音樂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引導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未來在音樂領域,乃至在藝術領域的成長與發展。[2]所以,廣大教師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從實地調研數據來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偏遠農村地區學校的整體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已有了較大改觀,但與城鎮學校相比,差距依然存在。以音樂課程為例,這門課程對教師的音樂藝術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偏遠農村地區小學音樂教師的素養參差不齊,甚至部分學校沒有聘請專職的音樂教師。[3]另外,在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使用到多種樂器。樂器教學,一方面,能夠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他們的音樂知識;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音樂課堂學習活動中。但很多偏遠農村地區小學的現有樂器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要。以上種種情況都不利于偏遠農村地區學生的音樂學習,因此,探究新型教學模式,使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能夠接受與城鎮地區學生同等質量的音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開展網絡培訓,提高教師的音樂藝術素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認知和思維能力都處于發展階段。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個人藝術素養和教學能力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4]開展網絡聯校的目的在于改變教學資源不均衡的現狀,縮短偏遠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間的教育差距。要想切實提升偏遠農村地區小學的音樂教學效果,需要從根本做起,即提高教師的藝術素養和教學水平。
長期以來,受到經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偏遠農村地區音樂教師鮮有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個人的成長。實質上,對農村偏遠地區的學生而言,音樂教師就如同一扇聯通外界的窗戶,倘若教師學習的、接觸的音樂知識越多,那么學生學到的就會越多;如果教師止步不前,那么學生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要將開展網絡培訓作為網絡聯校的重要內容,以此為契機,提高教師的音樂藝術素養和教學水平。在具體的實踐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首先,開展“云結對”,共同學習、成長。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成長,各學校可以基于實際師資力量開展結對活動,采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模式。通過制訂培養計劃、階段目標、里程碑節點等方式,使各項舉措都能夠落到實處,能夠切實幫助結對對象更好地成長。其次,舉辦“云講座”。音樂藝術素養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反思、不斷成長的過程,可以讓教師依托網絡渠道,定期開展“云講座”。一方面,讓學校骨干教師分享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在音樂教學中的一些收獲,既可以是成功的經驗,也可以是失敗的教訓。舉辦講座既能夠拉近教師彼此的距離,又能使其他教師從中汲取養分,更好地成長。另一方面,可以邀請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這樣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就能夠接觸到更為豐富的音樂知識和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再次,開展集智備課。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備課是上好音樂課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根據各學校的音樂課時安排,每月舉行兩次集智備課,以網絡為媒介,兩地教師對某一節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從不同角度和方面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教師通過這種形式可以發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同時深化對教材的理解,拓寬教學思路。
二、建設同步課堂,使學生共同進步與成長
以網絡為紐帶,使得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能夠與城鎮地區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堂上學習音樂知識。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網絡運行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增加主校區與分校區的寬帶容量,[5]從而保障各項設備能夠正常、穩定運行。其次,適當地調整主校區與分校區的音樂課時,保障每月能夠開展不低于兩次的同步音樂課堂教學。
在同步課堂模式下,有主課堂和分課堂之分,分課堂的數量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這個要依據實際情況而定。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前,主課堂、分課堂教師一起討論教學方案,確定整體教學流程。在具體的教學中,整體節奏由主課堂教師把控,分課堂教師更多地起配合作用。課堂提問環節,要盡量覆蓋各個課堂,主課堂學生回答完畢后,將畫面切換到分課堂,由分課堂教師選擇學生進行回答。在課堂討論環節,主課堂、分課堂學生各自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各課堂教師選擇學生分享討論結果,并由主課堂教師進行點評。在歌唱環節,則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主課堂、分課堂學生合唱,主課堂學生唱一段,分課堂學生唱一段,共同完成歌曲演唱;也可以展開比賽,主課堂、分課堂學生分別唱,然后各課堂教師分別進行評分。在課堂提問環節,在非同步課堂模式下,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是可以隨時舉手提問的;但在同步課堂模式下,學生的人數激增,倘若仍采用隨時提問的方式,則可能會占用過多的課堂連線時間,而且也會打亂整體節奏。因此,在同步課堂模式下,專門設置了課堂提問環節,考慮到主課堂師生相處機會更多,所以這個環節的時間就留給了分課堂,分課堂教師可以選出學生代表進行提問。在這種課堂模式下,主課堂與分課堂的學生使用統一的教材,享受同樣優質的音樂教師資源,打破了地域間的限制,從而使學生能夠共同進步和成長。
三、共享數據資源,讓優質課堂資源始終在線
建設同步課堂是促進城鎮地區與偏遠農村地區音樂課堂教學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并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從具體經驗來看,在具體實踐中,主校區與分校區使用統一課表、統一教學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難度。就共享課堂而言,面對數倍的學生,教學會面臨更多的意外情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倘若每一堂音樂課都采用同步課堂的模式,無論是對授課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基于實際情況,在保障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確定了每月開展不低于兩次的同步音樂課堂教學的方案。如何充分發揮網絡聯校的優勢,不讓資源閑置呢?我們通過實踐探索出的經驗便是共享數據資源。
何謂共享數據資源?即主校區把每次音樂課堂教學視頻錄制下來,然后將視頻文件上傳到共享云盤,各分校區便可以登錄分配的賬號到指定路徑下載這些優質課堂資源。這能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對分校區的音樂教師而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地使用這些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可以先自行觀看,然后從中汲取一些有借鑒意義的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中,進而提高課堂質量。另一方面,小學音樂教學涉及樂器教學,倘若現有條件無法支持正常開展教學,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教學視頻,讓學生跟著一起學習。在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共享數據資源并不是單向的(即主校區分享給分校區),而是雙向的。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展開一些互動。例如,主校區學生學習了一首新的曲子,便可以錄制演奏視頻分享給分校區學生;分校區的學生學習了一首新歌,也可以錄制唱歌視頻分享給主校區的學生。又如,春天到了,要求主校區、分校區學生合唱關于春天的歌曲,并將視頻共享到云盤,相互評比打分。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也使得不同區域的師生獲得了純真的友誼,在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之旅中看到了別樣的風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網絡技術的普及為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共同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充分發揮網絡聯校的作用,進一步改變偏遠農村地區師資匱乏的現狀,使學生能夠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陳新湘.以“網絡為抓手聯校為途徑”推動城鄉藝術素質教育均衡發展[J].神州,2018(22):101.
[2]向燦花.“1+2網絡聯校”藝術教育聯動機制的路徑和策略研究[J].教師,2018(23):64-65.
[3]黃西明.網絡聯校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機制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5):64.
[4]聶文兵.大模式小設計,大框架小結構——茶陵縣鄉鎮小學“網絡聯校”創新應用探索[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7(4):4-7.
[5]湯顯華.網絡聯校,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J].湖南教育·D版,2018(3):9-10.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利用網絡聯校提升偏遠農村小學師生藝術素養的實踐與研究”(XJK016BZXX06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向燦花(1985—),女,中共黨員,湖南雙峰人,湖南省婁底市第一小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