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聰

[摘要]“做中學”教育理念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獲取新知,這與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運用“做中學”教育理念來指導高中生物教學,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外作業等環節中實施“做中學”教學,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做中學;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83-02
由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理論的核心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實踐過程,從中尋找答案并獲得科學的結論。“做中學”教育理念強調的是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習要以學生的自我行動為基礎。這與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基本要求相契合。因此,運用“做中學”教育理念指導實施高中生物教學,將有助于落實新課程素質教育日標,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綜觀大量關于“做中學”的理論論述和教學實踐,主要以如何“做”為重點,而弱化了對如何“學”的深究,這樣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實質的誤區,其效果往往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也就是說,“做”中如何能夠有效地學并學到真知、學會真學,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探究的。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做中學”的教學策略,以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做中學”的教學作用,全面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
一、課前準備:不是學習內容前置,而是豐富自主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是實施“做中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得到了很多教師的重視。但從教學實踐來看,主要是以教材內容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等為主要形式。比如,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片,教師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會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的圖片,結果上課時學生拿出了一堆雜亂的圖片,既沒有圖片的相關說明,也沒有對圖片內容進行歸類、比較。很顯然,這樣的“做”根本沒有起到促進“學”的作用。又如,很多教師在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效果時往往拿幾道教材原文填空題來檢測(很多導學案都是這樣),這無形中讓學生養成背課文的預習習慣,而沒有真正理解知識和掌握預習方法。同樣,這樣的預習只是讓學生熟悉教材,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引導。“做中學”必須強化學生在探究中領悟知識的獲取方法,要學會像科學家一樣尋求知識的產生、形成和應用過程。例如,在教學“細胞的有絲分裂”時,教師可安排學生課前查閱動物細胞或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圖示,并收集相關圖片,完成列表內容(如表1)。
這樣,有日標、有計劃地設計實施課前圖片收集活動,可讓學生在收集圖片的過程中學會識圖,學會對圖片進行歸類、分析,學會通過圖片形成知識結構,等等。總之,課前準備不能只是將學習內容前置,而是要豐富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二、課堂教學:不是知識的填充,而是知識的生成
生物的基本知識、規律、定理都是通過嚴密的實驗、試驗和推理探究建立的,也就是說,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如果忽視了知識生成的過程,僅憑記住一些結論是無法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育日標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生成知識的過程,“做中學”在肯定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是課堂教學的高效方式。如果簡單地把課堂教學過程全盤交給學生,就會走上“放羊式”歧途。鑒于此,“做”必須強調兩個方面:其一,教師對學習情境的創設,即要創設適合學生“做”的學習情境。比如,教學“減數分裂”時,設計用橡皮泥構造“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模型”的學習活動。先讓學生明確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的概念關系,然后建立活動小組,使用橡皮泥構造出減數分裂過程中各個變化時期的染色體模型,從而建立起完整、真實、有效的“減數分裂”的知識結構。其二,要注重學生“做”的生成性,即要能夠讓學生真正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少干預多參與、少指揮多引導、少講解多提問。比如,在組織學生討論時,不能干預學生的自由發言,而要平等參與交流研討;不能指揮學生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而要恰當地進行引導;不能用講解替代學生對疑問的爭論,而要提出能引導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總之,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地位和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生成。
三、實驗教學:不是追求既定結果,而是學會科學研究方法
實驗教學是“做中學”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但日前高中生物實驗的實際現狀并不樂觀。由于受應試思想的影響,許多生物教師會有“做實驗不如講實驗”的思想,再加之實驗準備都比較煩瑣,黑板上“畫實驗”的現象突出。其次,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學模擬實驗被大量開發,雖然模擬實驗解決了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的實驗,但同時也被用來代替能夠做的實驗,這樣就形成了不能做的演示、能做的也演示的實驗現狀,極大地縮減了學生實際動手實驗的機會。最后,即便是組織學生實驗也是照搬書本上的實驗步驟,實驗過程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過程重復,缺乏設計思想、問題意識和探究深度,造成實驗無法達到“做中學”的真正日的。
“做中學”的核心日標是“有效學習”,因而實驗教學要能夠讓學生獲得“有效學習”而不是得到既定的實驗結果。為此,生物實驗必須要建立起“有效學習”的實驗探究的基本模式,即“提出假設-方案設計-實驗探究-結果分析-反思提升”。在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在“思考-動手-思考”的循環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同時逐漸培養“假設-推理-驗證”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重視發揮實驗的“做中學”教學作用的同時還必須解決實驗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避免用演示替代實驗、把探究性實驗改為驗證性實驗等,充分利用實驗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四、課外作業:不僅僅是鞏固知識,更是學會應用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通常把課外作業作為鞏固學生知識、檢驗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但這不應該是課外作業的所有日標,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課外作業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在課外實施“做中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為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條件等情況,設計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在“做”中感悟、“做”中理解。比如,將《種群數量的變化》一節的練習題1改編為一道課外探究活動題:請以草履蟲作為實驗材料,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培養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繪制出“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分析并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課外作業,學生不但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學習,還培養了動手能力和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
總之,堅持“做中學”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