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朱盈盈 楊姍姍
(成都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的內涵,將理想信念鑄魂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精神,2018 年6 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019 年10 月30 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
高校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潘瑞姣等,2019)?!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專業背景,還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基于此,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深入分析并充分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探尋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者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李鳳(2018)表示,課程思政建設就是給課程樹魂,樹馬克思主義的魂、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魂、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魂。陸道坤(2018)提出,基于系統思維、統籌各種資源,遵循專業課本身的運行規律,做好課程規劃和設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是課程思政有效開展的關鍵。李春旺等(2019)指出,基于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核心是,將核心價值融入專業課建設和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姜晨等(2019)指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思政課程”同“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
通過學習了解課程思政提出的背景,并梳理前期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課程思政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與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的建設并不是增開一門課程,而是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其次,就高校培養目標而言,基于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立足專業課教學實現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借助融入的思想政治元素實現價值的引導;再次,就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來看,思政課程屬于顯性教育、是主體,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是補充;另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既不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沖淡專業知識的教學,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圖1 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模式改革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非常豐富,包括但不局限于以富強、民族、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工匠精神為核心的素質素養等。授課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適度地契入到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是開展課程思政模式改革的關鍵。本文認為,作為專業課授課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如圖1 所示),即充分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和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指導。
教師充分挖掘專業課蘊含的思政元素,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借助多元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以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是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圖片和視頻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融入小組討論和任務驅動等教學形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提高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一方面,專業課程主要以基本原理和專業技能教學為主,如果單純從知識點本身挖掘思政元素較為困難;借助相關人物或事件的典型照片、歷史事件或典型案例的有關視頻,基于對理論模型的更迭、學科的前沿和案例的剖析,使學生更形象和直觀的感受前輩的工匠精神,發揮典型案例的榜樣或警示效應。另一方面,通過課堂的小組討論加強生生間和師生間的互動,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這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點以及融入的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同。
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環節,應當貫穿課前、課堂和課后全過程。在課前環節,教師充分完備的課程設計、按時抵達教室并進行課前準備、與學生溝通以了解教學效果等行為能夠向學生展示教師的品質和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愛崗敬業、認真務實的品德;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熱情嚴謹的教學態度、游刃有余的課程講授、豐富多樣的素材以及向學生傳達的學術前沿,都能夠成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課后,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課后拓展材料或強化習題等既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工匠精神?;诖耍劳姓n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課前、課堂和課后多環節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一旦將時間分配給思想政治教育,就意味著專業知識的講授時間要被壓縮。因此,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調整教學設計,突破傳統的“專業知識由教師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非常必要。
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智慧樹、學堂在線和優客聯盟等網絡開放課程平臺備受推崇,為高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這在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顯得更加重要。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適度引入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通過發布思考題等方式將部分教學內容布置給學生課前學習或了解,課堂主要解答學生課外學習遇到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既可以適當壓縮教師課堂講授知識點的時間,使得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會影響專業知識的講授;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改革強調知行合一,除了課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外,學生通過實際行動踐行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也很重要。專業課教師應當鼓勵并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專業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在學科競賽的參賽環節中,同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課題時能夠體會到尊重與合作的可貴,運用專業知識剖析案例和解決問題能夠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增強求知欲,為找到可行性的實施方案而查閱資料及反復論證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鉆研品質,參賽或展示環節能夠培養學生尊重規則、尊重對手和尊重評委的品德。通過參與專業實習和實踐,學生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到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了解專業知識實踐化的最新前沿,能夠更系統的了解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這有助于學生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形成愛崗敬業、傳承與創新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