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信,宋欣捷,李瑭璇
(1.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222;2.洛陽真才學教育培訓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0)
目前,我國約3 000 萬在校大學生正成為金融需求的重要群體。在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較高的認知能力,擁有一定的金融知識儲備,對新型金融方式的接受能力較強,在日常生活消費方面追求個性,在學習上追求進步,因此有著較強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然而,由于在校大學生大多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了很大制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對他們的授信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也由此未獲得充分滿足。與此同時,隨著2013 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Baum Sandy 和O'Malley Marie,2013[1];Best Katharina Ley 和Keppo Jussi,2014[2];Singh Shweta 等,2018[3];曾磊和楊 紅興,2018[4];劉根,2018[5])圍繞大學生金融需求的調查研究方法大致相同,先是通過對大學生理財、消費貸款等金融需求的某一方面進行調查,然后通過Logistic 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實證分析大學生相關金融需求的影響因素。本文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在不同金融需求方面的行為特征,從滿足大學生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全新角度出發,探討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一方面為金融機構面向大學生的金融需求創新和提供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以及培育以在校大學生為客戶群體的金融市場提供決策參考;另一方面,把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的研究從某一領域推向全方位視角,為國內各高校提高在校學生的金融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增強金融風險意識提供事實依據。
為深入了解當今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按照隨機抽樣調查法進行調查。
1.問卷設計。問卷圍繞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這一中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從個人信息方面設計問題以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另一部分為大學生金融需求相關情況,分別從金融需求分類、產品種類需求、價格需求、服務質量需求、潛在需求、風險承擔能力等角度設計問題,研究在校大學生在金融產品市場上的真實意愿,從而尋求影響金融需求的相關因素。
2.調查方式。本文采取抽樣調查方法進行研究。在具體組織抽樣調查的過程中,采取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先對調查對象分為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個層次,又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高校中選取不同專業學生,采取線上問卷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收集調查數據。
3.調查過程。在網絡上對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發放,為確保問卷發放到位,主要在各個院校的社團、班級等組織的幫助下發放至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中。整個實施過程中盡力保證調查數據的準確、有效。經統計,共發放問卷共計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02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約為86%。
本問卷面向天津財經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不同高校分發,學校層次顯著。這些學校的學生來源不同,自身素質存在一些差異,對于金融需求同樣存在差異,有利于多層次展開調查。
受訪者在性別分類中超過6 成樣本為“女”,有32.1%的樣本為“男”,女性人數高于男性。在受訪者學歷分類中,選擇“本科生”的比重最大,為79.8%,其次是專科生和研究生。專業方面,經濟類專業學生和其他專業人數比重各接近一半。受訪者在選擇生活費主要來源時,選擇“家庭供給”的比重最大,為70.5%,由此反映出大部分受訪者依靠家庭供給維持在校的各項開支,選擇通過打工兼職和獎學金等獲得生活費的比重不足三成。受訪者在選擇平均月生活費時,“1 000 元~1 500 元”占比最高為55.6%。受訪者來源地方面,“城市”占比最高,為38.1%,其次是“縣城”,占比34.4%,最后是“村鎮”,占比27.5%。如表1 所示。
在金融需求分類中,選擇“個人消費”的比重最多,接下來依次是投資理財、助學貸款、金融知識的學習以及創業貸款等,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具有廣泛的金融需求。在校大學生對金融需求的目的選項中,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滿足日常生活開支”,其次是“滿足額外消費、旅游、應酬”和“獲得學費”等,說明在校大學生關注的重點是日常生活與學習。同時他們也對未來有規劃意識,希望通過滿足不同的金融需求來賺取一些收益、培養金融素養和鍛煉能力、為個人長遠的發展做打算如表2 所示。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統計表

表2 調查樣本金融需求分類頻次表

表3 調查樣本關于金融產品種類需求頻次表
從表3 中可見,在選擇滿足個人金融需求的方式中,受訪者選擇“銀行儲蓄”占比超六成,其次為“股票、基金”,其他選項占比較小。而股票和基金作為重要的投資產品,收益較高,對在校大學生的吸引力較大,但風險也較高。
在線上金融業務方面,超八成受訪者了解或使用過“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模式”。由于第三方機構具有一定誠信度,第三方支付模式可以降低網絡支付風險,而且使用方便,支付成本較低,受到在校大學生的廣泛使用。了解或使用過“網上銀行業務”的受訪者占比為45.4%。網上銀行業務安全系數較高,與傳統銀行柜臺業務相比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優勢,功能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定,更加方便快捷。受訪者對其余產品業務選擇比重相對較小。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安全性較高和便捷性較強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業務。

表4 調查樣本關于金融產品價格需求頻次表
從表4 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不論是投資還是借貸,“1 000 元~5 000 元”的區間選擇比重最大,其次是“1 000 元以下”,“10 000 元以上”的比重最少,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存在投資借貸意愿,但選擇較為保守。對于“能接受的最高年利率”,57.0%的受訪者選擇“5%及以下”,32.5%的受訪者選擇“5%~10%(含10%)”,呈現出利率越高,受訪者選擇人數越少的特點,主要在于大學生可支配收入不高,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通過受訪者對金融產品價格需求的選擇可以反映出多數在校大學生具有基本的風險意識,但對投資借貸領域的深入了解和學習還不足。
從被訪者對金融機構的產品及服務滿意度選擇的統計情況看,受訪者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中的產品及服務最滿意”的占比從大到小排列為安全性、便捷性、服務效率、審核條件。受訪者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最滿意”的占比從大到小排列為便捷性、安全性、服務效率、審核條件。對比發現,在校大學生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性認可度高,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平臺的便捷性認可度較高。如表5 所示。

表5 調查樣本關于金融產品服務需求頻次表
從對可能影響在校大學生未來產生金融需求的因素選擇的統計情況看,受訪者對“學習、工作需要”的選擇占比最大,對“生活消費”的選擇占比低于前者。“培養興趣、提升素養”的占比為52.0%,“出國留學”的占比為30.8%,“其他”為1.7%。這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具有潛在金融需求意識,這種意識與實際學習、生活情況有關,還受到個人發展的現實環境影響。在“希望激發大學生潛在金融需求的金融產品保障度、個性化服務、金融知識普及、金融產品豐富性和其他,其中選擇“金融產品保障度”和“個性化服務”的占比均超過六成。這說明市場應開發更多種類和保障性高的金融產品,以激發他們的潛在需求動力。如表6 所示。

表6 調查樣本潛在金融需求頻次表
從表7 可知:受訪者選擇“追求中等收益”的人數最多,選擇“追求高收益高風險”人數最少。這表明在校大學生在追求收益時會考慮安全性,同時愿意承擔一定風險。當發生借貸時,大部分受訪者會選擇“按時或提前還款”,21.5%選擇“基本按時還款,有時會拖延”,少部分選擇“資金緊張,經常不能按時還款”,極少部分選擇“能拖就拖”,反映出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對還款的態度比較積極,注重個人信用。當發生金融風險時,40.4%的受訪者會選擇“尋求身邊親友幫助”,27.8%受訪者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其次是“尋求社會資金幫助”,6.0%的受訪者選擇“沒有考慮過,難以解決”,這表明在校大學生在金融風險面前沒有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甚至會出現忽視風險的現象。

表7 調查樣本關于金融需求的風險承擔能力頻次表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第一,在金融需求分類方面,受訪者對個人消費需求比重最大,對投資理財、助學貸款、金融知識的學習以及創業貸款均存在需求,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種類廣泛而且目的明確,既為了維持和提高在校生活水平,還關注個人長遠和全面的發展。第二,在金融產品服務種類選擇方面,受訪者集中選擇銀行基礎業務,對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模式和網上銀行業務比較信賴,反映出受訪者傾向于受眾廣、保障度高、方便快捷的產品服務業務,也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對線上業務需求空間仍然較大。第三,在金融產品價格需求方面,受訪者傾向于“1 000 元~5 000 元”的區間選擇,對年利率的選擇呈現利率越高受訪者人數越少的特點,反映出大學生雖然存在投資借貸意愿,但受可支配收入不高的限制,會著重考慮安全性,選擇較為保守。第四,在金融產品及服務滿意度方面,受訪者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最滿意,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平臺的便捷性認可度最高。第五,受訪者在考慮未來潛在金融需求時,首先考慮學習和工作需要,其次是生活消費,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具有潛在金融需求意識,這種意識與實際學習和生活情況有關。受訪者對“金融產品保障度”和“個性化服務”的潛在需求較為強烈,金融機構在開發和提供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時應注重產品保障與安全,積極推行個性化服務。第六,在風險承擔能力方面,多數受訪者選擇追求中等收益,追求高收益、高風險的受訪者占比最小,當發生借貸時,過半數受訪者會選擇按時或提前還款;當發生金融風險時,四成受訪者會選擇“尋求身邊親友幫助”,表明在校大學生對賺取收益的態度較為理性,對金融需求存在的信用問題有較清晰的認知能力,但對風險的認識和解決能力仍存在缺失。
卡方檢驗可以比較定類數據與定類數據之間的關聯情況。本文采用卡方檢驗方法分析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影響因素,先判斷P 值是否呈現出顯著性,如果呈現出顯著性,即P 值控制在0.05 之內,則說明兩組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影響關系。

表8 家庭經濟因素皮爾遜卡方檢驗
從表8 中的數據可知,生活費來源、月均生活費和來源地對金融需求的卡方檢驗顯著性P 值均小于0.05,說明不同的生活費來源、月均生活費和來源地對金融需求均有顯著的影響。在具體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第一,生活費來源為“家庭供給”的受訪者主要存在個人消費需求,選擇“打工兼職”的受訪者除個人消費外還對投資理財和助學貸款有較大需求,選擇“獎學金”的受訪者主要存在個人消費和助學貸款需求。第二,月生活費越高,受訪者對個人消費需求選擇比重越小。第三,選擇投資理財和創業貸款需求的受訪者大都來自于城市,其次是縣城、村鎮,而產生助學貸款需求的受訪者占比從村鎮、縣城、城市呈遞減趨勢。
從表9 可以得知:受訪者的專業對金融需求的卡方檢驗顯著性P 值小于0.05,說明專業因素影響在校大學生對金融需求的選擇。在具體的調查結果中,經濟類專業的受訪者對金融需求選擇的前三位是個人消費、投資理財、金融知識學習,其他專業受訪者對金融需求選擇的前三位為個人消費、助學貸款、投資理財。
從表10 可知:受訪者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中的產品及服務最滿意的方面對金融需求的卡方檢驗顯著性P 值為0.002,具有顯著性差異。受訪者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最滿意的方面對金融需求的卡方檢驗顯著性P 值大于0.05,效果不顯著。受訪者對金融產品及信息的態度與金融需求的卡方檢驗顯著性P 值小于0.05。在具體調查中,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滿意的受訪者主要存在消費需求,對便捷性滿意的受訪者選擇消費需求和投資理財需求的受訪者占比較大。認為當前金融產品及信息基本滿足個人金融需求的受訪者主要存在消費需求,認為滿足不了的受訪者除了消費需求,對投資理財需求也很大。總體上看,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當前金融產品及信息因素會影響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的選擇。

表9 學校專業相關因素皮爾遜卡方檢驗

表10 金融機構相關因素皮爾遜卡方檢驗
在調查中發現,占比42.7%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僅存在銀行儲蓄,對個人金融需求沒有產生影響,還有33.4%的受訪者選擇家庭存在投資理財、借貸等行為,但對個人金融需求仍然沒有產生影響。僅有51.3%的受訪者了解高校開設了金融理財相關課程。這反映出家庭和高校金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沒有為在校大學生帶來積極正向的幫助作用。而調查在校大學生了解金融機構及其金融產品的方式時發現,75.2%的受訪者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傳播”了解,通過“電視、電話推廣”、“親友介紹”以及“個人主動查詢”的受訪者均超過四成但不高于比重的一半,這反映出大學生對金融產品信息了解渠道廣泛,這些渠道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在校大學生對金融需求的選擇。另外,國家對在校大學生大力推行助學貸款和創業貸款政策,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優質金融服務,影響在校大學生對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多層次需求。
在校大學生既是金融機構當下的低端客戶,又是未來潛在的中高端客戶。他們受到資金來源和金融知識儲備等條件約束,同時也有與時俱進的金融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的調查研究,關系到金融機構的渠道布局、產品開發和客戶群體培育,也關乎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本文選取部分在校大學生,對其金融需求相關情況展開問卷調查,分析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校大學生目前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個人消費和投資理財方面,并呈現出金融需求多元化特點,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生活開支和滿足額外消費。在校大學生對金融產品的種類、價格、服務等需求層次多樣。受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存在差異。在校大學生所學專業對金融需求也有顯著影響,由于金融認知水平不同,經濟類專業學生需求選擇傾向于個人消費、投資理財以及金融知識學習,其他專業學生的需求集中在個人消費、助學貸款以及投資理財上。在金融機構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及信息對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影響顯著。此外,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還會受到家庭及高校的金融教育、金融產品推廣渠道、國家政策倡導等因素的影響。
鑒于上述研究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在校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金融觀念,增強責任與風險意識。在校大學生應主動學習與金融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加強自身金融修養,培養理性的金融觀念;正確處理面對金融風險的態度與風險承擔能力之間的關系,強化個人信用意識和責任意識;還需要學會正確認知自我,合理地將金融需求與個人發展相結合。
其次,金融機構應規范管理,優化服務。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管理,在遵規守法的前提下研發和推廣金融產品與服務。金融機構一方面要嚴把產品“質量關”,進行嚴格審核和風險評控;另一方面要簡化審核程序和業務辦理流程。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要加強合作,實現并擴大在信息與通訊技術(ICT)與金融業融合日益加深背景下的協同效應,多方位有效防控風險,同時盡可能多地承擔金融知識教育和培訓的社會責任。
再次,高校與家庭應加強對在校大學生金融消費的引導和教育。高校應通過金融課程設置、專題講座、社團活動、主題班會、宣傳欄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在校大學生的金融知識儲備,提高他們的金融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學生家長在不斷提高自身金融意識的前提下,應強化對學生的家庭金融教育,增強他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培養他們的經濟獨立能力。高校和家庭還應加強聯系,密切溝通,關注并引導在校大學生合理滿足個人金融需求。
最后,相關部門應加強金融監管,不斷提高監管效率。相關部門應鼓勵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針對在校大學生的金融創新活動,財政部門應對面向在校大學生創新提供的金融產品在營業稅、所得稅等方面予以減免照顧,金融監管機構應簡化金融創新產品的審核程序,為金融機構創造寬嚴相濟的金融環境。同時,人民銀行應從在校大學生金融需求的實際情況出發,會同銀保監會制定針對在校大學生的金融政策,加大對少數互聯網金融平臺違法違規的打擊力度,提供他們的違法違規成本。另外,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證監會應牽頭各金融機構,定期派出業務骨干深入校園,開辦專題講座,普及金融知識,宣傳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