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凌
(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土地資源不僅是人類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來源,也是承載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1]。如何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承載力是耦合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紐帶[2-3],已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領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4-8]。同時,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的一系列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規劃、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確提出了承載力的重要性[3],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相關研究。因此充分了解我國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的進展,把握科學發展趨勢,對適應新形勢下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獻計量學主要利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通過信息科學技術對各個學科或研究領域的科技文獻進行定量分析[9-10]。文獻計量學通過梳理文獻的發表年份、所屬的學科、研究機構、關鍵詞頻率與共現性等信息,獲得某領域的發展歷程、現狀和趨勢,已在承載力相關研究的多個方向得到應用,如國土空間規劃[10]、水資源承載力[11]、生態(環境)承載力[12-13]、旅游環境承載力[14]。然而,目前尚未見有關土地承載力方面的文獻計量報道。鑒于此,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平臺,對其截至2019 年收錄的土地承載力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計量分析,以期為從事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檢測平臺,在高級檢索模式中以“土地承載力”、或含“土地資源承載力”主題詞,在期刊、國內會議、國際會議和學術輯刊等4 個庫中進行跨庫檢索截止2019 年12月31 日發表的文獻,共檢索到1 278 篇,通過篩選排除其中的期刊通知、征稿啟事等非學術內容,最后選定1 069 篇文獻作為本文研究樣本數據。基于文獻計量法分析法,分別從文獻的發表時間、所屬的學科、來源出版物、研究機構、關鍵詞出現頻率與共現性等方面進行了多尺度分析。
CNKI 中關于土地承載力研究的相關文獻數量一直現波動上升的趨勢,表示該研究主題的學術界關注度一直在不斷增加(見圖1)。從圖1 可知,國內關于土地承載力的相關文獻始于1987 年;從1987 年開始到2005 年,期間年均發文量約14 篇,一直維持在較低范圍內波動平衡波動的狀態;從2006 年開始到2010 年,文獻數量先大幅增長,2008年發文量達到此階段最高(65 篇),之后兩年年均發文量維持在58.5 篇的較高位狀態;2009—2016 年,年發文量略低于前一階段,在年均48 篇左右平穩波動狀態;從2017 年開始,文獻數量又呈現大幅增加趨勢,特別是2019 年全年發文量達101 篇。

圖1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的年發文量
圖2 是文獻數量大于10 篇的主要研究領域。可知,有關土地承載力的相關研究以社會科學類的基礎研究領域(483 篇)為主,其次是自然科學類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233 篇),然后依次為社會科學類的行業指導領域(141 篇)、自然科學類的工程技術領域(92 篇)、社會科學類的政策研究(43篇)和自然科學類的行業技術指導領域(35 篇)。由此可見,關于土地承載力的相關研究主要以社會科學領域為主,占比達62.4%。

圖2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論文的主要研究層次分布
按照文獻的期刊來源分析,文獻數量超過10篇的期刊有12 個,占全部檢索文獻總數的18.0%,說明在土地承載力研究方面這些期刊更多的受到學者們的關注(見表1)。其中,《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和《安徽農業科學》的發表數量最多,各有25篇。從這些期刊來源來看,有關土地承載力的研究文獻涉及經濟學、環境科學、地理學、農業科學、資源科學技術、生態學、林學等多個學科。

表1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研究載文量大于10 篇的期刊
國內有關土地承載力的研究文獻來源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政府機構為輔。表2 所列的為排名前10 位的國內研究文獻的來源機構,涉及科研院所1 所、高校8 所、政府機構1 所。其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文獻成果數量最多(34篇),其次,依次為蘭州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西南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說明這些研究機構在土地承載力這一研究方向具有較多的建樹。同時,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發文量為15篇,也在這一研究方向文獻成果產出較多。

表2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排名前10 位的機構
從表3 排名前10 位的資助基金項目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受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發表文獻成果的數量最多,其中,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文獻數量達151 篇,位列第一;其次,還主要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 計劃),以及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基金項目的支持。這也體現了國家對這一研究方向的政策支持與關注,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此外,除中國科學院以及原國土資源部的相關項目資助外,受地方省、廳級基金項目支持發表文獻最多的為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這也反映了陜西省和甘肅省對該研究方向的支持。

表3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論文排名前10 位的基金資助項目
表4 中列舉了土地承載力研究方向被引頻次排名前10 位的單篇研究文獻。其中總被引頻次3 976,篇均被引次數397.6,總下載次數29 006,下載被引比為7.3。從出版年份來看,除封志明1994 年發表在《中國土地科學》的1 篇文獻外,其余9 篇文獻均為2000 年以后發表。單篇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為徐中民等2003 年在《應用生態學報》上發表的“中國1999 年生態足跡計算與發展能力分析”,引用頻次達1 097 次;單篇被引頻次介于300~1 000 的文獻有4 篇,介于200~300 的文獻有5 篇。這10 篇文獻包括研究綜述4 篇,研究類論文6 篇,其中6 篇研究類論文主要涉及區域尺度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綜合承載力和指標體系構建等研究內容[4][15-17],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的發展。

表4 截止2019 年CNKI 數據庫中與土地資源承載相關研究論文中單篇被引次數排名前10 位的論文
通過對1 069 篇相關文獻關鍵的梳理,共得到出現頻次大于1 次的主要關鍵詞有185 個,說明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的內容相對集中。本文篩選了出現頻次≥10 的關鍵詞為高頻關鍵詞。從表5 可以看出,在土地承載力這一主題的研究中,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可持續發展、土地人口承載量、人口承載力、土地綜合承載力等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60 次)。其余主要關鍵詞出現頻次較低,在10~34 之間。

表5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資源承載相關研究關鍵詞分析
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構建共現網絡,對出現頻次≥10 的高頻關鍵詞進行了中心度和突現程度分析其中,中心度不僅能反映測量節點位于網絡中其他節點的核心程度,也能很好的反映出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的共現率,其值越高,說明該關鍵點與其他關鍵詞在同一文獻中出現的概率越高,其在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的核心地位越高[14];突現性強度反映了特定時間段內該關鍵詞的增長情況,其值越大,說明增長越快,從而能很好的呈現該關鍵詞的活躍程度和受關注程度[18]。
從中心度來看,生態赤字和糧食的中心度小于0.01,其余28 個高頻詞的中心度均大于0.01,其中,土地承載力的中心度值最高為0.49,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土地人口承載量、土地綜合承載力、土地生產潛力、土地資源承載力、畜禽糞污、指標體系和土地等關鍵詞的中心度均大于0.10,說明這些高頻詞中心性強,在土地承載力研究網絡中具有樞紐作用,是研究的主要熱點關鍵詞(見表5)。從突現強度來看,排名前3 的依次為土地人口承載量、土地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且突現強度都大于10.0,表現有大量關于土地人口承載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土地承載力論文在1987—2019 年間在期刊上發表;此外,還有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足跡、土地資源承載力等16 個高頻關鍵詞的突現強度在0~10.0 之間,說明有較多的文獻也聚焦或正在聚集在這些眾多主題上(見表5)。
在高頻關鍵詞共現性和突現性分析的基礎上,對高頻關鍵詞網絡按時間序列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從圖3 可以看出,20 世紀90 年代初出現的共現高頻關鍵詞主要為土地資源、土地人口承載量、人口承載力、土地生產潛力、人口等,21 世紀最初10 年出現的共現高頻關鍵詞主要為可持續發展、土地綜合承載力、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環境承載力等,2010 年后沿時間序列出現的共現高頻關鍵詞主要有交通承載力、城鎮化、層次分析法、資源環境承載力、畜禽糞便、畜禽糞污等。通過梳理這些共現高頻關鍵詞的先后順序,可將我國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內容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87—2001 年,從出現的中心度較強的關鍵詞,如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土地人口承載量、土地生產潛力、人口等(具體中心度見表5),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土地資源-土地生產(糧食)-人口-人口承載為主線展開。這主要受國際上以糧食為基礎的土地承載力研究理論和技術的相對成熟的影響,加上我們人地矛盾逐漸突現,國內于20 世紀80 年代興起相關研究[19]。該階段全國開展了一系列基于糧食和人口的調查和研究,如: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人口承載力研究、中國土地的食物生產潛力與人口承載力研究等項目。
第二個階段為2001—2010 年,21 世紀最初10年共現高頻關鍵詞以可持續發展、土地綜合承載力、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等為主,表明該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圍繞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可持續發展主線展開的土地承載力研究。隨著全球化發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基于傳統的區域土地生產為基礎的土地承載力已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衍生出基于生態足跡為基礎的區域土地承載力研究。
第三個階段為2010 年至今,這一階段沒有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出現,且突現強度較低,甚至為零,這是由于這些關鍵詞出現時間較晚,加上年發文量較多,關鍵詞較為分散,從而導致這一階段的關鍵詞共現頻次較低。盡管如此,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反映當代土地承載力研究的發展趨勢。土地承載力研究的發展趨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1)研究范疇將進一步外延,向城鎮、交通、規模養殖等方向擴展;(2)指標體系更加全面,研究范疇的擴展必然要求指標體系的不斷更新,如近期引入的城鎮化率、人均道路里程、規模養殖中增加劑用量等;(3)分析手段將更加多樣,層次分析法以及頻次更低的主成分分析法、模型分析等方法將更好的提高研究的準確性;(4)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將日趨突出,如關鍵詞GIS,表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技術和產品在土地承載力研究應用更加廣泛。加上2018 年以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全面開展,將進一步推動土地承載力的研究朝著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統性綜合評價的方向發展。

圖3 截止2019 年CNKI 中土地承載力研究高頻關鍵詞時間序列可視化圖
綜上所述,本文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平臺截至2019 年國內與土地承載力相關的1 069 篇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分析。土地承載力相關研究從20世紀80 年代中后期開始在國內受到多個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涉及學科廣泛,整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統計和共現頻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有關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從早期的土地-糧食-人口承載研究主線,以及21 世紀初的因為環境問題誕生的基于生態承載的土地-人口承載主線,到當今正趨于更加綜合性、指標體系和分析手段更加全面多樣,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更加廣泛的系統層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