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惟
摘要:如今高校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極大地滿足了在校青年的個性化需求,在提高修養和健全人格方面意義重大。舞蹈形體訓練課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在塑造學生形體,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目前高校的舞蹈形體訓練課仍存在著覆蓋面不全、課程單一、理論重于實踐、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全方位提升舞蹈形體訓練課的實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舞蹈形體? ?大學生? ?氣質? ?課程? ?多元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130-02
一、高校舞蹈形體訓練課的教學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形體美
形體美是可以后天通過努力塑造的,在越來越注重外在形象的當代,有一個良好的身形體態對于就業和生活都益處良多。高校舞蹈形體訓練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塑造美好的形體,提升他們四肢、軀干等部位的柔韌性、協調性,從而使之能夠達到平衡,讓形體更加挺拔,增加藝術修養與氣質。物理功能上,形體舞蹈訓練依據人體關節組織特點,通過舞蹈編排的形式針對性增加活動頻次,在此過程中強化關節和肌肉耐力和柔軟度,使身體線條更加勻稱,動作更加協調。這當中的舞蹈基本功訓練尤為重要。比如:橫叉、豎叉、搬后腿、地面壓后胯、反弓撐腰、勾腳、下腰、卷腰、坐立搬旁腿等。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指導舞蹈實踐。通過把桿、柔韌度、舞蹈遞進訓練不斷系統化學生的舞蹈知識。其次,課程不斷導入的訓練技巧和民族舞節選,提升學生的肢體表達力和民族藝術美的感知。內在美與外在美的融合助力青年長遠發展。最后,舞蹈形體訓練的課程在動作組合設計層次鮮明,可鍛煉的敏捷性、節奏感。通過音樂舞蹈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讓學生更具藝術氣質。
(二)培養昂揚向上的精氣神
當代青年業余生活豐富多彩,但是大部分娛樂活動是網絡帶來的久坐和長時間盯著屏幕,加之運動量少,健康狀況堪憂。在這個心智和身體變化的關鍵時期,讓學生廣泛參與到形體訓練中十分必要。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結交朋友、表達自己、鍛煉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打造健康的身心狀態對于工作學習都是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專業技術知識極具累積的大學,勞逸結合的生活狀態有助于提高記憶力,緩解腦部疲勞,提高反應速度,提升學習效率,提高大腦自身調節能力,保證身體各項機能正常。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集體學習,互相配合,他們性格迥異,心理素質也有所區別,這樣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也不一樣。學習者在陌生到欣賞,領略到舞蹈的節奏和韻律,融合自己的感情表達,與音樂融為一體,打開身體的拘束。學生在不斷磨練中融入到舞蹈語言中,增加表達自己的渠道。而不斷提升的表現力、抗壓力和自信心為青年學生處理日后人生中的挑戰淬煉一顆強大的心臟。健身效果能夠達到理想的程度,舉手投足間都能夠充分給觀眾也帶來了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目前高校舞蹈形體訓練課現狀與問題
舞蹈形體的訓練在舞蹈體系中位于基礎地位,是大部分非舞蹈專業背景學生成長中缺失的一環。同樣因此成為制約舞蹈普及式教育的發展。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發展定位不同,學生個體差異明顯,都為高校舞蹈形體訓練帶來難題。一是,舞蹈形體課意義重大和學校、社會、家長不重視之間的矛盾突出。一般作為選修課出現的舞蹈形體訓練課在教學和參與度上都大打折扣。很多學生只是獵奇或者拿學分,對選學習形體訓練抱著頑劣的心態。這些情況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也讓教師在課前組織方面耗費大量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課程教學的難度。二是,課程專業度高和學生發育定型之間的矛盾。舞蹈以其特殊性,基本需要長年累月的童子功打基礎,但是高校舞蹈形體訓練面對的是多種專業、多種成長環境的大學生。他們步入成年,發育階段已經結束。對他們來講,很多專業的形體動作難度較大。很難在舞蹈形體方面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長期的挫敗會產生很多消極情緒和壓力,不利于健康發展。三是,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舞蹈難度大,專業性高,課程缺乏貼近學生的創新。克服個體的差異性是目前高校舞蹈形體訓練課教學過程之中的一大難題。
三、改進高校舞蹈形體訓練課教學方法的具體措施
(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新教學方法
學生在參與舞蹈形體訓練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教師要做好傾聽者、引導者。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學生克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自身差異是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不能一刀切,要分階段、分層次開展教學。并采用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讓舞蹈元素更加多元和豐富,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首先,完善課程設置,將課程安排的科學完善。針對科普性、大眾化的舞蹈教學類型,在基本功練習中要主動引入多元舞蹈類型,豐富課堂趣味性。民族舞蹈就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掌握一種門類后從少數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發,了解他們周邊的動植物,了解其習俗和習慣,進而了解民族舞蹈特色,例如新疆舞、傣族舞。開始芭蕾舞、交誼舞、踢踏舞等多元課程。將形體訓練和專業舞蹈跨界融合,開發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舞蹈、體操形式。豪邁的蒙古舞、秀麗的傣族舞,不同的民族元素和舞蹈類型都可以滿足不同性格學生的需求。
(二)完善舞蹈形體訓練課的評價
課程評價需要學生老師之間達成統一的標準。但是標準不是唯一的,除了規范動作、音樂配合、節奏感這些考量外,也要有對“美”的表達傾斜。不能唯標準、唯規范,同時要鼓勵創新和進步。每一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靈魂和性格。舞蹈的學習讓他們多了一種表達自我的方法。靈活掌握肢體、氣質形體的淬煉,審美能力的提高、舞蹈的開發與創造都是課程需要盡量全面考量的因素。評價可以結合匯報演出、觀眾投票、學員互評等方式展開,盡量避免教師決斷成績導致的不公平。師生之間的順暢溝通為課程改進和發展提供保障,教師要養成及時詢問教學效果、學生要及時反饋學習心得和意見給老師。只有這樣才能將形體訓練的效果落實,讓頂層設計惠及每一位學生。
(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課堂這個主陣地,學生永遠是主體。形體訓練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和接受度,更加需要注重把握不同主體的差異。這種差異來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同,來自成長環境、審美表達不同。這些不同需要師生的溝通和研究者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此外,學生主體地位還體現在最后舞臺呈現上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堅持練習和仔細揣摩與應付考試效果天壤之別。而學習動力不僅僅是老師的鼓勵和舞蹈的吸引力,最大的動力源是學生本體對美的追求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教師只有不斷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幫助其找準適合的訓練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形體訓練。同時在上課的過程中,開展多樣的互動,將青年學生的天性和熱情調動出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平等交流的實現,需要老師下功夫。男生女生在主體表達上也有差異,我們要區分這些主體在學習訓練中適合的訓練內容和表達方式。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角色能量,才能激發內在潛能,達到最佳訓練效果。
(四)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民族性、時代性
教學內容是學生身形訓練的載體,其設置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但是如果只考慮訓練效果勢必會很單調的重復循環。為此,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可以組織校外文藝團體合作演出,讓學生感受舞臺魅力,讓學生產生向往,樹立目標。此外,還可以帶著學生去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通過參觀、調研、訪學等方式,觀看少數民族人們進行的原生態舞蹈表演,感受下舞蹈的神奇魅力。多種方式的運用,將會讓高校舞蹈課程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效果更加貼合學生實際需要,達到身心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吳藝梅.芻議高校舞蹈課中如何開展舞蹈形體的訓練[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5):204.
[2]徐雯.新形勢下高校舞蹈形體訓練課教學新方法分析[J].北方音樂,2017,(03):206.
[3]李嬌璐.論如何在普通高校開展舞蹈形體訓練課[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06):120-122.
[4]宋祿霞.高校舞蹈形體訓練技巧與細節問題研究[J].藝術評鑒,2016,(09):87-89.
[5]郭婷婷.高校舞蹈形體訓練思路初探[J].大眾文藝,2016,(0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