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曉洋


【摘 要】河南是個戲曲大省,戲曲是河南悠久歷史文化中的一顆明珠,然而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戲曲的發展卻令人擔憂。微信是當下大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微信這個平臺推動戲曲的發展,是實現戲曲真正進入高校,進入大學生課堂的一個重要策略,對戲曲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微信;戲曲;高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154-02
一、戲曲在高校發展困難的內外因分析
戲曲是我國最具有民族藝術文化代表性的古老的藝術形式。自宋元時代開始,戲曲就已經開始逐步形成,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中備受人們青睞。然而到了近代社會,由于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戲曲的發展卻堪憂,很多劇種都已失傳,甚至瀕臨失傳困境。僅在河南就有豫劇、曲劇、越調等四十多個劇種,目前尚有29個稀有劇種,可以說,對于戲曲的“拯救”已經迫在眉睫,但如何去“拯救”,我們還要從多個方面去分析研究。
作為昔日的驕傲,戲曲現今的沒落是有著多種原因的。
(一)外部因素分析
戲曲作為中國的標志性文化,卻在各個層次中都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宣傳力度也遠遠不夠。改革開放之后,流行音樂的發展就改變了戲曲的主流地位。近年來,中國好聲音、中國最強音等這些火遍社會的音樂欄目幾乎都是以流行歌曲為主,一個當紅歌星開一場音樂會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粉絲前來觀看。而戲曲幾十年來,從開始到現在也就只有一個《梨園春》欄目在勉強支撐,受眾也不多,且大都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并不太感興趣。偶有個別孩子年幼的時候可能因為興趣學過一段時間的戲曲,但能堅持下來的也很少,以此為專業或者以此為職業的更是寥寥無幾。
以河南為例,河南是個戲曲大省,河南境內有一百多所高校,目前也只有個別學校開設了戲曲課程,且都還只能作為藝術系或者音樂舞蹈系下屬的一個小專業開設,相對于其他藝術專業來說生源極少。很多綜合類的大學甚至連個戲曲類的社團都組織不起來。河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豫劇,近幾年也只有河南豫劇二團的李樹建所帶領的團隊在豫劇的宣傳上算是做出了一些成果,也圍繞著“戲曲進校園”做過一系列的活動,然而放眼望去,在全國范圍內也只剩下李樹建這一枝獨秀了。
(二)內部因素分析
戲曲發展的困難雖然跟外部社會大環境有重要關系,但其自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時代在發展,尤其現在人們的生活在日益向著快時代的節奏發展,以往冗長、繁瑣的戲曲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欣賞方式。微時代社會下,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內容更容易獲得人們的青睞。抖音之所以能火,就是具備了這個特點,它的短小精悍最大限度地占據著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并因此而催生了主播這個網紅職業,而傳統的戲曲顯然并不具備這個特點。
缺乏與實踐相對應的教育理論也是戲曲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中國的傳統音樂講究神韻,所以樂譜一般只記錄骨干音,具體的實踐中需要靠師徒傳承以及演唱者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去進行二度創作,能充分發揮藝人的創造性。這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大“特色”,但這種形式到了近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弊端,缺乏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必然導致戲曲在傳播方面會受到阻礙。而且,傳統的戲曲教學中,有些老師當年學習理論的時候并不系統,發聲并不科學,現在再按照這種不科學的方式去教學生,不僅很難培養出來人才,甚至會導致學生嗓子出現病變,造成不良后果。
在受眾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戲曲傳承的這種“特色”對于其發展本身來講,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受眾日益萎縮,又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好的精華不能得到有效傳承,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戲曲的發展日益衰落。
二、微信在當下社會中的重要功能與意義
微信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它以互聯網為媒介,支持發送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短信,集文字、語音、視頻通話于一體,這種多元化的傳播符號能全方位進行信息的傳遞。作為社會時尚弄潮兒的大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有調查顯示,微信當前在大學校園里的使用程度已經超過QQ,加上微信現在各種功能的相繼開發,微信成了大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甚至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用具。
微信在高校不僅僅是交流的軟件,甚至很多大學都開通了以微信為平臺的課堂和支付形式。2020年春天,由于“冠狀病毒”的侵襲,全國很多大學都開通了基于微信和PPT的“雨課堂”,以防疫情持續會影響春季開學,做到停課不停學。教育部同樣也把微信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平臺,在上面發布各類資源,力求做到停課不停學。由此可見,微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溝通交流及宣傳學習的一大平臺。假使戲曲的發展能夠跟上時代步伐,借助于微信平臺實現信息的傳播,則更有利于其在高校的發展。
三、基于微信平臺下,戲曲在高校的發展現狀
筆者曾針對河南幾所高校非音樂類專業的大學生做過一個關于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以及對戲曲的關注情況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為349份,男女比例分別為51.58%和48.42%,基本持平,其中使用微信的人數為99.14%,由此可見,微信在大學生中的使用度幾近乎占到了百分之百。在第三題問“您是否會用微信關注感興趣的公眾號”中,有87.39%的學生選擇了是,只有12.61%的學生選擇了否。由此可見,微信公眾號這個項目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是受眾非常之廣的。
而且現在很多學校都會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班級的微信群建設,通過微信來進行班級工作,微信就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對于戲曲劇目的了解,學生們普遍只知道一些最常見的京劇、豫劇、昆曲和黃梅戲,其他劇種都了解得較少。
對于傳統戲曲的看法,學生們的態度如下:可見,90%以上學生們大都還是支持戲曲的。雖然有些支持但并不喜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就他們現在年齡而言,對于戲曲接觸太少了。不喜歡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不了解,覺得戲曲太慢、冗長,這本身就是對戲曲認識不夠全面的表現。
即便現在戲曲界和大學生關系最密切,“戲曲進校園”最火爆的李樹建和他的藝術中心,知道的人也并不多。但這一枝獨秀在筆者調查中的結果卻也不盡如人意。關于李樹建和他的藝術中心,沒聽說過的人占了一大半,剩下一半也大多都只是聽說過,具體不了解,有一定了解的人只占很少的比例。
四、微時代下,戲曲在高校發展的一些思考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戲曲走進高校,一方面是為了讓大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能夠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戲曲培養年輕觀眾。任何一門藝術,能否得到青年的關注,將決定著這門藝術的生命活力和發展空間??偠灾?,戲曲的傳承最終要靠青年人來推動,沒有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參與其中,戲曲的傳承就無從談起。同時戲曲也應該是演給青年人看的,青年人如果走不進戲曲劇場,戲曲將最終失去應有的活力。如何讓戲曲能真正地走進校園,占據大學生這一受眾市場,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做好高校戲曲學習微平臺的搭建
高校管理者要善于開發和運用大學校園各種媒體形式,加強高校微信公眾號建設、優化微信校園公眾號團隊建設,可以有效擴大戲曲文化的傳播面積和宣傳力度。一定要重視校園文化傳播,營造戲曲文化的學習氛圍。很多高校可能沒有戲曲類的學生組織,但音樂藝術類的組織幾乎是每個學校都會存在的??梢越Y合各高校當下所擁有的資源,以音樂藝術類的社團為基礎,進行戲曲相關活動。比如每天固定時間在校園廣播中播放一段戲曲,或者每周組織一次戲曲電影觀影活動,以及結合各校的校園活動加入戲曲知識答題等元素,利用日常建立的微信平臺廣泛傳播戲曲知識。通過這些途徑使他們了解自己的本土戲曲,了解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
(二)要重視榜樣作用,樹立學生自己的“愛豆”
當下學生中間也很流行自己做“主播”,相當一部分學生水平還比較高,有一定的粉絲人群。高??梢詮膶W生中找一些思想素質高、技術能力強的優秀主播進行扶植,給他們進行一些戲曲方面的培訓。學生在做“主播”的時候適當穿插一定的戲曲元素,條件較好的可以培養其為專門的戲曲文化宣傳主播,在學生當中樹立他們自己的“愛豆”,通過建立個人公眾號等去廣泛傳播。朋輩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尤其是身邊的榜樣,更容易引起學生們的關注。用一小部分學生去帶動大部分學生,喚起大家對戲曲的關注。
(三)加強高校相關師資的培養
人才的缺乏現在是有目共睹的,缺少教師也是現在高校戲曲文化傳播的一大難題。戲曲在高校作為主修課程的寥寥無幾,若并非作為必修課,師資力量更為薄弱。對于一些師資欠佳的學校應投入相應資金以供教師學習,多給教師們提供一些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由于工作屬于校園文化的性質,所以不必拘泥于教師的專業,一般音樂專業相關的老師甚至戲曲愛好者已經足以勝任。經過一段時間系統的學習,之后回來再通過指導帶動學生社團等方式進行傳播,讓學生們全方位學習戲曲。同時相關的教師也需創新方法,結合新媒體、新視角,及時跟進新技術,以更加新穎的方式進行教育,擴大影響力度。
最后,任何一項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高校中做好戲曲文化的傳播,就必須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堅持下去,把工作做到系統化、常態化。相信在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將戲曲藝術的精神氣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當代的大學生群體,從而實現傳統戲曲的年輕化傳播和年輕化表達,并用戲曲獨特的藝術內涵引導大學生們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頭條.做好這件關于戲曲文化發展的大事,2019年12月16日藝評.
[2]陸蓓.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戲曲藝術傳承與保護.戲劇之家,2015年 7月.
[3]王曉婷.基于新媒體視域下豫劇文化傳播的研究.現代經濟信息,2019年7月.
[4]張一帆.戲曲文化的微傳播時代——從戲曲微信公眾號的發展現狀說起? 中國文化報,2018年4月25日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