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馨月
【摘 要】東北鼓吹樂是流行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廣泛應用在東北地區的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活動中。受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的影響,東北鼓吹樂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特征。東北的鼓吹樂依附于東北的民俗活動,具有較強的功能特征,即有娛神的功能,又可以起到娛樂人民群眾的作用,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民間音樂組成部分。本文從東北鼓吹樂的歷史發展與分布狀況、東北鼓吹樂的音樂特征等方面對其進行簡要概述。
【關鍵詞】東北鼓吹樂;發展現狀;功能特征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51-01
鼓吹樂是由打擊樂器與吹管樂器組成的音樂形式,中國的鼓吹樂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曾廣泛應用于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祭祀儀式、古代軍樂等活動中,是我國特有的民俗音樂,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燦爛結晶。關于鼓吹樂的起源,學術界有眾多說法,總歸起源于上古,吸收了西北民族的風格,后經過數千年的融合發展,傳承到現在。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高句麗縣,賜鼓吹伎人,此后鼓吹樂傳入到東北地區。北魏時期,東北鼓吹樂成為主要的音樂形式,主要應用于宮廷宴會中。渤海國時期,與唐朝交流居多,引進大量漢族的雅樂、燕樂與鼓吹樂,東北鼓吹樂漢化嚴重。遼金時代,東北鼓吹樂依然被廣泛應用于宮廷音樂與軍樂中。明清時期,東北的鼓吹樂廣泛應用在東北各民族的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活動中。直至清朝后期,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大量山東人、河北人涌入東北,帶來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經過不斷融合,東北鼓吹樂形成了今天的音樂形式。“文革”時期,東北鼓吹樂的發展遭到了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通過東北地區文藝工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大量東北鼓吹樂的樂譜被搶救出來并整理成集。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視,對民間音樂文化加以保護,東北鼓吹樂得以繼續傳承。
東北鼓吹樂的器樂編制分為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兩部分,其中以嗩吶與管子為主奏樂器。東北鼓吹樂中運用的嗩吶為東北大嗩吶。東北大嗩吶的勻孔、侵子與嗩吶碗都有別于其他地區的嗩吶,其開孔方式前七后一,每個音都可以超吹。東北大嗩吶的演奏有著獨特的指法與技法,多吹奏C、D、降B、降E、A、F、G等調。在管子的運用方面,東北大嗩吶有單管與雙管兩種,在材質方面,使用質地堅硬、密度較大的木料,單管音色明亮高亢,雙管音樂表現豐富。
東北鼓吹樂演奏形式主要有“行樂”“立吹”與“坐樂”三種形式。“行樂”主要是在儀式活動中行走演奏的音樂,比如喪葬儀式中的“上廟”“出靈”等,運用的都是行樂。為了攜帶方便,行樂一般使用的樂器比較簡單,比如嗩吶、小鈸、鑼等。“立吹”主要是在儀式活動中站立演奏的音樂。“坐樂”是在儀式活動中坐著演奏的音樂,比如喪葬儀式中的“坐棚”。“坐棚”時運用的樂器比較豐富,音樂的形式也豐富多樣,是東北鼓吹樂中運用最多的演奏形式。
東北鼓吹樂的曲目主要分為“嗩吶曲”與“笙管曲”兩種,音樂曲牌繁復多樣,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流傳的曲目、東北地區的秧歌調、其他戲曲音樂的過場,以及其他形式的東北民間音樂等。東北鼓吹樂的傳承以師徒間口傳心授為主,音樂多變,具有極強的即興特征。這些即興特征體現在音樂的即興加花、減字與調式的變化中。
東北鼓吹樂具有鮮明的儀式特征,這也是它最重要的功能特征。在儀式活動中,不同的環節都要演奏與之相符的樂曲,不能有差錯。比如在喪葬儀式中,“起靈”“出靈”等環節,要演奏樂曲《哀笛》,起到開道警示的目的。
另外,東北鼓吹樂還具有鮮明的娛樂功能,娛神、娛人。在一些莊嚴的儀式中,所演奏的都是莊嚴、肅穆的樂曲。人們通過音樂與神靈溝通,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之情,以達到精神上的滿足與寄托。同時,東北鼓吹樂也演奏二人轉曲牌、東北秧歌曲調等,以緩解氣氛,娛樂群眾,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東北鼓吹樂是我國鼓吹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植根于東北民間,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東北地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也擁有深厚的藝術魅力。本文對東北鼓吹樂進行概述,讓人們對東北鼓吹樂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以便對東北鼓吹樂進行弘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金士貴,徐陽.論東北鼓吹樂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功能特征[J].藝術教育,2019,(02):235-236.
[2]李璐彤.喪葬禮俗活動下的楊小班鼓吹樂棚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吳丹.“音·地·人”視閾下東北鼓吹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杜洋.楊小班鼓吹樂棚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5]張尚茹.東北鼓吹樂的藝術形式與功能特征[J].藝術教育,2016,(09):262-263.
[6]肖梅.來自平原的報告——記首屆中國民間鼓吹樂學術研討會[J].人民音樂,1996,(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