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薏涵
【摘 要】安徽花鼓燈是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中獨具特色的一支,有“東方芭蕾”之美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南北特色于一體,既有南方的細膩柔美,又有北方的直率灑脫,從而形成自身別樣的風格。本文通過田野采風活動進行思考,從道具運用的極致性、情感表達的濃郁性、風格流派的獨特性三個方面來談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安徽花鼓燈;審美特征;田野采風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92-02
“安徽花鼓燈是農耕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在長江、黃河之間,亦即南北兩地文化的結合處形成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主要流傳在安徽的懷遠、鳳臺、潁上、淮南、鳳陽、蚌埠等地縣農村。”①安徽花鼓燈的演出程序可分上燈場、舞岔傘、引場、大花場、小花場、盤鼓、后場小戲等,有蘭花、鼓架子、岔傘、丑鼓等角色,其中“盤鼓”表演蘭花與鼓架子的技巧展示部分驚心動魄,“小花場”中蘭花與鼓架子的相互挑逗是精彩看點。安徽花鼓燈集歌舞樂于一體,既有蘭花優美的舞姿,又有鼓架子靈活的技巧展示;既有鑼鼓喧天,又有小曲縈繞耳邊。所謂“歌時不舞,舞時不歌”,各藝術形式之間相互配合并行不悖,共同組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
筆者此次采風的地點是安徽省蚌埠市。此次行程中一共含有兩場花鼓燈的演出活動,分別是“馮嘴子村花鼓燈展演”和“懷遠縣第二十八屆花鼓燈藝術節”。相比較而言,前者偏于傳統形式,對于花鼓燈藝術的保存更為完整,三位一體綜合型藝術的樣貌更為突出;后者可能是因政府組織的,體現出官方的特色:專業性的審美要求取代了綜合性,側重于舞蹈的展示,內容也與傳統樣式有所差異。如此呈現更加適合舞臺的需要,但就花鼓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來說,筆者更加認同偏重于傳統自然傳衍的前者。對活動的參與及所觀所感引發的思考,將從以下幾個部分談起。
一、道具運用的極致性
“‘執器而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區別于其他舞種最主要的特征。”②在漢族舞蹈中,扇子、手絹作為肢體的延伸,起到了傳遞情感的作用。如山東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云南花燈等舞蹈中,都通過扇子、手絹等道具的運用,來強化舞蹈的風格,增強舞蹈的可觀賞性,起到情感升華的作用。安徽花鼓燈中對于扇子和手絹的運用,可謂達到了極致——不僅是女性手中的道具,還作為男女之間交流的工具,起到了情感傳遞的“橋梁”作用。最典型的是“小花場”中“搶扇子”和“搶手絹”的部分,在“蘭花”和“鼓架子”的你來我往中,盡現欲說還休的強烈情愫,將男女之間打情罵俏、挑逗愛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將中國傳統異性之間“隔著一層紗”的微妙表達表現了出來。
北京舞蹈學院的潘志濤教授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安徽花鼓燈國家級傳承人馮國佩老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已經無法下床行走,甚至連親朋好友都不認識了,但只要聽到“花鼓燈”三個字,就會不由自主地從枕頭下掏出扇子和手絹,坐在床上也要舞起來。此時,在老人家的眼里,扇子、手絹已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具了,它們象征著他所珍愛的花鼓燈藝術,他對于這門藝術的熱愛超越生命。由此可見,對于當地民間藝人來說,道具不僅僅是一件普通的物件,更是一種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其最后的精神支撐以及崇高的信仰。
二、情感表達的濃郁性
自娛自樂的特性在安徽花鼓燈的表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藝人們常把參與花鼓燈活動稱為“玩燈”,這一個“玩”字道出了表演者在花鼓燈活動中的心態,即更多是與自己對話,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酣暢淋漓的快感中,而非將表演視作最終目的。因此,當地常有農民說:“我們玩燈就是‘胡來,上了場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用排練。”③所以,在過去的花鼓燈活動中,觀看者和表演者沒有明確的區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表演者或者觀看者。正如中國舞蹈家協會馮雙白主席所言:“廣場民間舞的空間,是一個觀眾與演員共有的空間、共享的空間,是一個表演與觀賞在心里上融合無間、在成分上相互隨時轉化(如觀眾即興而舞、演員退而觀賞)的空間。”④
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自誕生以來,自娛自樂功能所占比重最大,雖然也存在娛神的功能,尤其體現在傳統社會和宗教信仰當中。本文在此所探討的主要是娛人和自娛兩個方面。按照民間舞蹈的特性來說,娛人性的重要程度,無論怎樣言說都是在自娛之下。但是發展到今天似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專業領域,因其作為一門舞臺藝術,表演性不可避免成為極其重要的特性。因此,難免出現一個問題:民間舞蹈是應該更加注重表演者內心情感的宣泄?還是僅作為一種表演的方式?筆者認為,如果過于強調表演性,那么舞動時的關注點會分散,過多聚焦于觀眾喜好及其認可度,而減少了自身所賦予角色的內在表達以及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實,“眾口難調”在所難免,表演者無需將全部關注點都放在觀眾身上,如果表演者完全投入到角色情感和舞蹈表達之中,真實的情感流露自然會吸引和打動觀眾。
三、風格流派的獨特性
安徽花鼓燈風格流派眾多,按地域風格劃分有懷派和鳳派等。“懷派”代表人物馮國佩,藝名“小金蓮”。動作柔中帶剛,情感細膩,如“斜塔”“野雞溜”“鳳凰三點頭”等,擅長在大拐彎處突然剎住,在花鼓燈教學中被總結為“溜得起,剎得住”。“鳳派”的“一條線”陳敬之,特色就是顫、顛、抖,十分擅長各種扇花的上下翻飛、不斷變化。無論是“上山步”,還是“風柳步”,通過腰部的扭動來展現女性的嫵媚,形成天真活潑的蘭花形象。
面對眾多的風格流派和不拘一格的藝人,怎樣才能更好發展呢?對此,潘志濤教授指出:“北京舞蹈學院做的是整合統一,地方就是要保證自己純正的風格,不要相互摻雜。”中國民族民間舞“廣場-課堂-舞臺”的發展脈絡,應是在有機統一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讓民族民間舞根深葉茂。
在民間舞中,“風格即生命,趨同即死亡”,風格的消失意味著舞種之間的界限不明。不同民族的舞蹈各有各的風格,即便是同一民族下的不同分支或不同地域,也會呈現出別樣的風格色彩。例如,漢族有“南燈北歌”之說,而漢族的秧歌又按地域分為東北秧歌、山東秧歌、河北秧歌、陜北秧歌等;藏族舞蹈也有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等不同省份不同分支的區別。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應加以整合規范,提煉成代表性和典型性動作以達到訓練目的,但在課堂之外,還應竭力保持每種舞蹈各自的特性,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所以,筆者在此也倡導各地方院校,一定要以自身優勢為基礎,開發地方性舞蹈資源,發展獨具地域特色的藝術。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民間舞蹈血脈不斷,民間文化更加枝繁葉茂。當前,國內文藝的發展呈現出強勁的態勢,此時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攜起手來,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明天而努力。
注釋:
①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350.
②王昕.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7,265.
③④潘麗.論花鼓燈的形態特征與表演程式[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3).
參考文獻:
[1]謝克林.中國花鼓燈藝術[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