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事執行 破產程序 啟動 困境 突破
作者簡介:李長平,北京德和衡(邯鄲)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67
(一)執行僵局:執行不能導致執行積案消化難
“執行難”是法院在進行執行過程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通過對執行積案的消化,能夠不斷提高執行效率,在實際中,執行積案的消化是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一些以公司為被執行人案件。以公司為主體,作為被執行人,在執行積案中并沒有處于正常運營的狀態,通常公司所處的狀態都是吊銷狀態,而公司的主要責任人都不明下落,債權人數量又比較多。“目前,我國的未執行到位案件中,有40%-50%的案件,屬于執行不能案件,而其中以企業為被執行人的案件占有較大的比重。” 針對這種情況,各個地方法院在結案率等方案的壓力下,都會將這一類案件進行中止或者終結。從考核角度來看,這類案件都經過了正常手續,應該成為 “結案”,然而從事實的角度來看,這些案子并沒有被全部處理完畢,并不能認為已經完成終結。其后,如果有申請執行人提出恢復執行,這類案件就會變成恢復執行案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夠被正常審理,就會被各級法院積壓下來,成為 “抽屜案”。對于這些執行不能案件,由于其只能經過正常的結案程序后,才能夠完成終結,由于其不能完全被終結,所以造成了大量的積壓。
(二)破產閑置:破產啟動程序自我抑制與萎縮
《企業破產法》迎合了時代發展,其立法模式更加適應當前市場的發展,其中,還額外設立了“執轉破”制度,這一制度的設立之后,結合傳統經驗,市場中將會有很多企業利用這一制度,來爭取最大化利益,所以預期會產生較多的破產案件,但是在實際的司法執行過程中,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相反,破產啟動率相對比較低,結合實際數據分析,在統計破產案件數量過程,其呈現的是下降趨勢,結合2007~2016數據統計,發現 2007年~2013年之間,破產案件數量呈明顯的逐年遞減狀態,而在2014年~2016年這三年間,雖然破產案件數量比前略有上升,但從案件總數來看,其和市場中需要救治和出清的企業數量相比。從實際分析,每年大約有80萬企業退出市場,那么對于主動注銷的企業來說,占所有企業的一半,其他企業均為被吊銷企業,這些企業中,符合破產程序退出機制的企業數量僅為0.4%。這些退出市場的企業,并不符合剖產程序,那么這樣就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因此,可以說《企業破產法》在實施階段必然會面臨到此問題,以及司法實踐的困難。
(三)功能錯位:參與分配程序擠壓破產適用空間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9條至第96條的規定,如果企業不能持續經營下去,沒有被盤活的希望,而面對眾多債權人,企業法人的財產根本償還所有的債權人債權,那么企業可以告知債權人以及相關當事人之后,申請債務人破產;而如果企業不能經營下去,也沒有被盤活的希望,債務人沒有經過相關當事人的同意,直接注銷,其財產也不足夠償還債權人,為了有效償還債權人的債權,使得每個債權人都能夠得到一定的補償,可以啟動分配程序,來對各個債權人進行債權的償還。而由于參與分配的主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并且隨著經濟活動的開展,參與人員逐漸變得復雜,在進行責任分配時會占有較大的空間[1],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構建成一個“準破產程序”,這就使得原本應該進入到破產程序當中的案件,反而進入到執行程序當中,將破產的使用空間進行擠壓。
(一)功能歸位:參與分配制度與破產程序關系的重構
從分配制度與破產程序上分析,目前有關于這兩者的法律規定,但僅僅只有一條規定,就是第十二條,并且第十二條中的內容并不全面,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并且在實踐中,操作性也不強,所造成司法實踐中,分配制度和破產制度之間,出現一定的錯位,尤其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在參與分配的操作過程會存在很大差異性,那么自然會出現問題,若在此過程中增加企業法人,那么法人在被執行人案件中,就會出現矛盾,同時也和參與分配制度的立法初衷背道而馳,所以,應該對這項制度進行梳理,重新定位。
從債務清償制度角度看,債權人實現債權,可以通過三種制度手段,分別是執行程序、參與分配程序和破產程序。其中,執行程序屬于個別執行,這種情況是指,債務人的財產,能夠償還所有的債務,從參與分配和破產程序上看,其存在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債務人的財產并不能全部償還債權人債權,而根據債務人的主體形式不同,分成兩種選擇。由于我國采取的是有限破產主義,所以破產主體只能是企業法人,而對于非法人和自然人沒有破產能力,為了償還債權人債權,公平對待每個債權人,采取參與分配機制。
那么與之相對的,如果破產人無法償還債務,且所有資產也無法抵債的情況下就要執行破產程序,從適用主體角度分析,參與分配與破產程序是相互補充的。但是,在現有法律中,一定情況下這兩個程序會出現競合,這就會導致在執行破產程序,或者進行參與分配的時候,無法真正落實法律內容。
(二)立法建議:破產啟動申請主義模式的修正
1.參與分配制度其實只是當前情況下,所衍生出來的一種過渡政策制度,其最終一定被破產程序所替代。可以從兩點來分析,第一點,從國際角度來看,在破產法的優化過程也是在不斷創新,隨著經濟發展,參與到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不斷增加,這時候法律在區別保護一些主體,顯得不是十分公平,由此一般破產主義立法模式逐漸發生改變,向著現代破產立法的方向發展。第二點,在個人信用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破產制度也必然會不斷完善,那么也自然會納入到破產法范疇,這樣為了補缺有限破產主義下,構建出來參與分配制度,就不被繼續需要,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2.想要有效銜接好破產程序與執行程序之間功能,那么就應該構建出執行和破產之間轉換的機制。破產和執行兩個程序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程序,但是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都是需要在完成民事權利確定后,才能夠執行的程序。但是兩種程序在最終達到目標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執行程序想要實現的目標是:實現個別債權人的權力,更看重效率和價值;而破產程序想要實現的目標是:要以公平為原則,重視所有人的權益,若不允許法人參與分配制度,那么不應該申請啟動破產程序,或者沒人申請啟動,那么執行程序就不在發揮作用,而破產程序也不能正常啟動。所以,一定要構建一種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之間的銜接機制,能夠快速終結執行程序,要重視提高原有破產程序的處理效率,通過可以進行破產程序的案件中,優化執行程序,從而不斷提高破產工作質量。[2]
3.尊重私法和公法之間的融合趨勢,增加國家干預空間。雖然按照傳統費分類方法,程序法是公法,商事實體法是私法。公法和私法之間不相同,但是從全球各個國家來看,破產法當中都不是獨立的公法,也不是獨立的私法,都具有一定的公法和私法規定,所以,想要嚴格區分私法與公法,存在一定的難度。其實,正確的看待私法公法化問題很容易,破產法中給與國家和當事人足夠的空間和活動范圍。比如,破產法的啟動,可以是由當事人主動申請,也可以通過法院進行啟動,那么要在體現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進行,避免出現國家權力干預問題,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社會的誠信和公平,甚至對國家的市場監督管理也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破產程序當中,加入一定的國家干預十分必要。
(三)制度構建:執行不能轉破產程序具體設計
1.啟動條件。法院依職權可以啟動破產程序,但是法院并不能對企業的相關事務進行干預,因為破產程序啟動時,需要滿足下面幾個條件:(1)依職權啟動破產程序,這說的法院,針對具有破產能力的債務人,根據相關規定,啟動破產程序,而這里只是針對企業法人為被執行的情況。(2)被執行的企業法人處于執行不能的情況。在此過程中,應該結合規定,通過合理的程序,查證被執行人沒有財產進行抵債,或者資不抵債,此時債務人可以申請破產,在此過程中法院要積極受理,提高破產啟動的效率。(3)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都不申請債務人破產,法院盡到相關的義務,但是當事人還不申請啟動破產程序。
2.執行轉破產案件的受理。根據中國《企業破產法》第3條規定:破產案件由債務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針對受理案件的不同辦理機構,后續的處理事項也不相同。一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有權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這樣的案件受理過程,受理后應該盡快交給破產審判部門,以提進一步高審理速度。第二種,如果受理案件的是其他法院,那么需要將相關案件送到能夠受理案件的法院進行審理,案件執行中止,在案件審理出結果之后,在完成案件的終結。
3.執行轉破產案件材料移送。案件如果從執行程序變為破產程序,那么需要將相關的材料整理,移交給相關部門。
4.執行轉破產案件的審理。在實踐過程,法院要做好企業工作,尤其對于“生病企業”來說,更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并不斷構建常態化的市場救治體系,以此才能不斷提高執行轉破產審判工作效率。
破產程序啟動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執行程序與剖產程序銜接不暢等等,但從剖產程序啟動立法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的內容還存在不足,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強化執行力度,能夠保障企業規范退出機制,防治企業自行退市等逃責行為。為了保障民事執行中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進一步優化相關程序以及預防中的律師實務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而且還能夠更好的保障公民權益。基于這個背景下,本文針對現階段啟動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路徑,旨在助力于相關程序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章劍飛.執行轉破產程序銜接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9.
[2]廖靈莉.民事執行轉破產程序銜接機制研究[D].華僑大學,2019.